俄羅斯小提琴家,就學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科崗的學生,1980和1982年先後贏得芬蘭西貝柳斯比賽和柴科夫斯基國際比賽第一名。1983年和指揮家喬達尼亞趁到芬蘭舉行獨奏音樂會之際,到美國使館要求政治避難,後又移居奧地利。穆洛娃的第一張唱片錄於1985年,曲目是西貝柳斯和柴科夫斯基的協奏曲,這以後,她錄製的唱片一張比一張好,幾乎張張精彩。她的演奏,洋溢著難得的高貴氣質,節奏、分句、層次,都處理得極為精緻,她最有質量的作品是布拉姆斯、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的協奏曲。
穆洛娃於1959年出生在俄羅斯莫斯科的近郊區。她3歲開始學習小提琴,9歲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後升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在學琴過程中她曾師從過兩位名家,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前蘇聯小提琴大師列奧尼德·科岡,另一位是目前在世界上名氣極盛的小提琴教育家,前蘇聯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弟子布朗教授。
穆洛娃本人具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是一位小提琴演奏方面的奇才,她在20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就開始名揚世界,1975年在波蘭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一名,1981年在芬蘭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中再獲第一名,(我國的胡坤獲此次比賽的第五名)1982年又在前蘇聯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中獲得小提琴比賽的冠軍,從而一舉轟動了國際樂壇。
1983年,穆洛娃離開前蘇聯來到西方,此後成為國際上知名的職業演奏家,若干年後,她與鄭京和、穆特、美島麗、麗拉等人一起,被世人譽為20世紀後期最傑出的女小提琴演奏家。
她的演奏十分豐富,時而外柔內剛、時而外剛內柔,時而堅毅挺拔、時而儒雅清淡,她雖是科岡的嫡派傳人,但在風格上卻有著許多發展和變化,譬如,她的「大刀闊斧」就顯得比科岡略微含蓄理智,而她的聲音除了飽滿宏大以外,還多了幾分細膩的甜蜜感,這與科岡那種略帶「傻氣」的直率聲音有著明顯的區別。由此看來,穆洛娃是在她老師科岡的風格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修正和完善,從而真正建立起了屬於她自己的穆洛娃風格,即今天人們所聽到的「穆洛娃之聲」。
【歡迎加入「古典音樂」微信朋友圈】 1、查找微信公眾帳號:古典音樂;2、或搜索微信號:enjoyGUDIAN
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你的朋友。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本文介紹的音樂(建議在WiFi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