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標題下方的「入魔」二字,加小編的微信公眾號
看完春晚,你尷尬嗎?
曾幾何時,春晚的小品和相聲製造了多少第二年的流行語。小編我打死都忘不了陳佩斯的那一句「我原來一直以為,只有我這模樣的能叛變。沒想到啊沒想到,你朱時茂這濃眉大眼的傢伙也叛變革命了。」
陳佩斯在小品上的段位,甩了現在的小品演員不止一個檔次,包袱抖的自然,故事有趣,反轉意想不到,演的更是到位,連眉毛裡都是戲。即使是畫質感人,還是想再推一推陳佩斯老師的作品,三十年都過去了,小品依然不過時
這段《主角與配角》,絕對比鼻孔boy爾康搶戲功力還強。九八年對春晚心灰意冷之後,陳佩斯消沉了好幾年,如今在話劇舞臺發光發熱,完全成長為了一名藝術家,值得敬佩。能把小角色的喜怒哀樂演的入木三分又不俗的,我只服陳老師
看完這屆春晚,我又想到了陳老師,想到了那句經典的臺詞:「我原本一直以為,只有周立波那模樣的能搞地域梗。沒想到啊沒想到,你春晚這樣全國矚目的節目也搞地域梗了。」
這話說得有點重,但在我們覺得南方人形象固化的時代早已過去的時候,春晚還是打破了我心中地域大和諧的景象
無論是觀眾還是演員都知道,春晚零點之後的節目,除了李谷一老師的《難忘今宵》,其他的基本都是雞肋
但《阿峰其人》這個作品還是讓我尷尬了。雖然直男癌和民族大團結的小品這兩天也被猛烈抨擊了一頓,但真正讓我渾身不舒服的,是這個名為《阿峰其人》的小品
南方群眾一直認為,春晚是北方文化的象徵,不管是相聲、小品,都是以北方生活為背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藝術形式。所以,南方人覺得春晚這道菜水土不服。但不得不說,只有北方方言,放置中國各地皆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而原汁原味的南方曲藝,做到這點是極其困難的
在我眼中,南方曲藝的巔峰,無疑是姚慕雙和周柏春的滑稽戲,儒雅地用地方話講故事,抖包袱。絕不是像《阿峰其人》裡那樣,女的喜好嘰嘰喳喳,男的都是娘娘腔的套路
這段《寧波音樂家》,我小時候第一次聽,印象極為深刻,兩位藝術家充分在生活中汲取了笑料,融入了高雅藝術,聽起來又好玩,又高級。姚慕雙老師在曲藝界也是出了名的多才多藝,他人到中年的時候自學了英語,並常常在自己的滑稽戲中融入這樣的海派元素
南方曲藝走出去顯得困難重重。能登上春晚的舞臺,雖是包括滑稽戲演員在內的許多南方曲藝人的夢想,但的確很難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說方言吧,其他地區的觀眾很難聽懂,不說方言吧,除去了語言背景,曲藝魅力大打折扣
前兩天風口浪尖的周立波曾在這條路上走到了最遠。在上海的舞臺上,他說著咖啡和大蒜的地域梗
而在衛視播出的壹周立波秀中,他拘謹了許多,說著蹩腳的普通話,想盡辦法逗樂全國觀眾,但好歹是把海派清口推廣到了全國
不得不說,《笑侃》系列中的周立波是極有魅力的,他懂地域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懂如何用上海話逗樂觀眾,懂如何抓住上海人的共同回憶,甚至那一些地域梗,也能讓臺下的觀眾會心一笑
但說了普通話的周立波,功力是打了嚴重折扣的,起初,人們看著覺得新鮮。後來,漸漸地,也只能靠網絡上的過氣段子逗逗陳年粉絲
除去語言障礙,滑稽界,或者說整個南方曲藝界都呈現了後繼無人的狀況。剛剛提到的周柏春姚慕雙,他們的雙字輩徒弟——吳雙藝、翁雙傑、王雙慶、童雙春等,都是極其出色的,曾是滑稽界的中流砥柱
而之後的中生代王汝剛也在滑稽戲的推廣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現在呢?舒悅忙著錄節目,號稱是滑稽戲演員的陳靚只是跑些通告,炒炒滑稽戲名段的冷飯。認認真真研究戲的,已經不多了
本來錢程老師去年的節目是最有希望代表南方曲藝登上春晚舞臺的,但央視出於種種考慮,還是沒有選擇這個節目,而是留在了之後的元宵晚會上。眾所周知,元宵晚會大多是春晚的撿漏節目,因此,最後也沒有引起什麼波瀾。倒是今年的《阿峰其人》,可以說是春晚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南方小品。演員們很賣力,但演的太尷尬。但這個小品演出來除了加深了人們對南方人的誤解,還有什麼?不了解南方人的,再次因為這個小品,見識了普通話不標準,喜歡吵吵鬧鬧,愛貪小便宜的,功利而小氣的南方人。然而,現實中的南方人真的是這樣嗎?
陳老師在《主角與配角》中這樣說道:「我連臉都不要了,拿什麼搶戲?」是啊,南方曲藝人還是先管好自己的臉,想想應該怎麼把自己變得更出色。再沒有做好準備之前,先別想著在春晚上立足的事吧
別忘了掃以上二維碼加小編公眾號哦
更多關於魔都的精彩內容將為你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