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家長都習慣以孩子的成績來判定孩子是否優秀,可成績優秀的孩子就一定是優秀的孩子嗎?
其實孩子的成績好壞或者才藝的多少不應該成為判定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而很多家長卻把這些看得比較重,認為成績好才是好孩子,讓原本可以成為好孩子的變成了壞孩子。大家仔細想想,現在有多少孩子成績不錯才藝出眾,卻最終走上錯路,誤入歧途。好孩子與壞孩子的區別不是成績的優差,而是做人根基的堅固與否,對人生價值目標的定位!
前些年,小學畢業班,某班老師選了一個成績很好的同學當小助手,幫助處理班上的一些瑣事,比如查作業,收試卷,那一年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個小助手說話比某些老師還管用。當時還想這個學生很有管理能力。
後來學期要結束時,有幾個家長找到學校,才知道這個小助手的厲害之處,他把老師賦予的權力擴大話,先是作業寫不完的,第二天就要受罰,如果你想避免,可以花錢來解決等等。
因此,父母應當教育孩子正確的做人的道理,讓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人生對未來抱有正確的目標態度,將來就可能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材。
對於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好孩子,孩子小自己沒有能力分辨選擇,心靈單純就像一張白紙,這就需要父母給予正確的教育引導,父母在上面印上什麼,孩子的心裡就裝下什麼。
然而,太多的時候,父母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可以說父母從一開始就在誤導孩子,最終一步步引導孩子邁向深淵,父母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成績不好,開始打罵孩子,孩子心理承受不了,走向了人生末路。
好孩子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強烈的進取心有求知慾,待人和善,孝敬父母,有責任感。如果這些都具備了,孩子的成績應該不會太差。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要想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其好奇心與求知慾的培養,二者的產生必然會使孩子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朝向、注視、接近、探索心理和行為動機。
求知慾是一種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究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
學習對於很多孩子都感覺到很難,很累,是的,現在的教育模式,特別是農村鄉鎮的填鴨式教育模式,都不會給孩子帶來學習的好奇心。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馬飛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因為他的爸爸激發了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一次航展改變了他的人生。而電影中也有一個失敗的例子,教導主任的孩子,如果當時和孩子多了解,多溝通,也許就會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了。
所以,想告訴大家的是父母不需要過度關注學習成績,成績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也需要培養孩子一些其他的品質,畢竟現在這個社會不是看誰的成績好,就會得到更多,現在社會更重視的是個人能力,個人的品質,如果想變得更好,請在未來獲得成功前從現在開始培養這些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