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中國人沒信仰,中國人的信仰是「祖先」——看《八佰》有感

2020-09-05 鳥娘娘

電影院近期開始恢復營業,但無論是復映的經典老片還是從未上映過的新片,都沒讓電影市場真正的復甦起來,看的人星星點點,各路影評也是稀稀拉拉。

《八佰》的上映,給疫情後的電影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截止到發稿日,《八佰》的票房已突破十億,人們又找到了去電影院的熱情,電影院也真正開始忙碌起來。

鳥娘娘有幸在上周看了《八佰》,評論就四個字:太好哭了!特別是戰士們背著一堆手榴彈排隊往下跳的場景,能哭抽抽了。當然,全場絕不止哭了鳥娘娘一個,真是抽泣聲一片啊。


幾天前,鳥娘娘還看了另一部熱映的戰爭片《1917》。

雖然《1917》和《八佰》都是戰爭片,但類型完全不同,《八佰》是純商業片,4天守庫,每天一個燃點,讓觀眾與戰士們共情、感動、激動、流淚;


《1917》是文藝片,一鏡到底的技術,小人物細膩的情緒表達,戰爭場景真實的還原......史稱拍得最美的戰爭片。


兩部戰爭片怎麼看來,都沒有放在一起比較的意義。


但鳥娘娘想通過這兩部片子聊聊的,是東西方意識形態的不同。


大家有沒有發現,與國外戰爭片裡常常表現小人物在戰爭中的無奈不同,國產戰爭片,特別愛歌頌英雄、宣傳犧牲


不僅僅是《八佰》,近幾年票房大賣的影片《紅海行動》《戰狼》等,都有這個特質。


以至於在外網,「戰狼」已經跟「小粉紅」一樣,變成了一個嘲諷的詞兒,等同於被洗腦的、無腦愛國的人們。


也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國產戰爭片,無論拍得如何,在國外都不會有好口碑,因為他們真的理解不了。


意識形態的裂痕之巨大,鳥娘娘不奢求一篇文章可以讓西方社會理解中國人的「戰狼」情結,但希望能通過這篇文章,讓身處於華夏大地的我們,能夠真正了解為什麼我們會愛看《八佰》,愛看《戰狼》。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哭?我們是真的被洗腦了嗎?


01

要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首先要從這個民族的歷史說起。


《全球通史》裡提到,中國是唯一一個古文字一直用到了現代的國家。現目前全世界所有的文明古國,除中國以外,都與幾千年前那個文明古國沒有任何關係了,古文字已經統統丟失。

只有中國的文化,幾千年來就沒有斷過。


《全球通史》裡給的解釋,並不是中國人有多優秀、多會傳承,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決定的。東部和南部臨海,西部是青藏高原,只有北部有遊牧民族入侵。所以歷朝歷代,中國的中央政府都是跟遊牧民族打仗,還修築了長城。


這樣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給了中國自我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直到航海技術發展,工業革命以後,列強才從海上開過來,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開啟了中國屈辱的近代史。


得益於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體量龐大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吃得下,所以即使在中國最弱的時期,也沒有全盤被淪為殖民地。


文字保留了下來,文化也保留了下來。意識形態也從古至今,一脈相承。


02

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


如果說信仰單指宗教信仰,鳥娘娘承認,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特別虔誠的宗教信仰。


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宗教信仰,都信奉「有用論」


與希臘神話裡天天浪來浪去的神不同,中國的神仙,無論雷公電母、龍王土地,都是要工作的


神仙你要不好好工作,我就不供奉你!這種宗教信仰,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宗教信仰,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全世界大多數民族,都有對太陽的崇拜。比如希臘神話裡的太陽神阿波羅;日本更是全民皆為太陽之子,神的後裔。


但是看看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夸父追日》、《后羿射日》........ 掌管太陽的神是誰,咱一時也說不上來。


中國人不僅不崇拜太陽,對自然力量也不崇拜,《愚公移山》、《精衛填海》........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相信「人定勝天」的理論,「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要亡我,我便與天爭!


,永遠是中國文化裡最核心的要素。


在中國,人可以被封神


03

在西方社會,「信仰」這個詞,是一個絕對意義的褒義詞。沒有信仰,在他們看來是沒有底線、沒有準則的。說白了,就是什麼都幹得出來,他們覺得特別可怕。


那麼幾千年沒有間斷的中國文化,怎麼可能沒有這個層面的「信仰」呢?


中國人,尊重誰?要成為誰?什麼是大義?為了什麼可以捨棄生命呢?


祖先,在鳥娘娘看來,就是中國的信仰。


祖先Ancestor,這個說法是鳥娘娘自創的,目的是讓西方人能直觀的明白,咱們的信仰是什麼。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讓西方人明白?


因為現在指責咱們沒有信仰的就是西方人啊。


中國剛發展起來,在國際社會上沒有話語權,如何簡單的翻譯我們的文化,是當代中國人的義務和責任。

中國的人情社會,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宗族為框架搭建起來的社會。


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堆親親戚戚。鳥娘娘是重慶人,重慶有很多地名是以姓氏開頭的,比如:李家沱、楊家坪、冉家壩......這些地方在古代,就是這家人的地盤。


在封建社會,也有家臣一說,就算沒有血緣關係,但凡對家族有重大貢獻,都會被賜姓。比如曹操,家裡原來是姓夏侯的,曹姓是被賜予的。


在中國,家家戶戶會給逝去的親人上香;大的宗族,年年會有大的祭祀活動;古時候的帝王,也要祭祖。


祭祀祖先,在中國就是一種信仰,比肩國外的宗教信仰。


中國人相信,祖先會保佑我們。中國人覺得神明要看管一大片,顧不上每一個人,但祖先不同,只會庇護自己家的子子孫孫。


同樣,我們需要奮發圖強,光耀門楣。某個人光宗耀祖,是中國社會對這個人最高的評價了。


04

對祖先的信仰,讓中國人相信,一旦我們做了對家,對宗族、對民族有益的事情,後人不會遺忘我們,我們將永遠被銘記


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社會對「忠義」如此推崇的原因。


《三國演義》寫於元末明初,裡面的諸葛亮堪稱神人,不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在軍事戰爭中給錦囊、借東風。可是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全才,只是在《三國演義》裡被神化了。


但諸葛亮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神化的嗎?並不是,從三國到元末明初,諸葛亮的名氣已經很大了,關於他的故事、話本,數不勝數,他是一步一步走向神壇的。


為什麼諸葛亮會被神化,自然來自於老百姓對他的喜愛。那麼喜愛又從何而來呢?無外乎「忠義」二字。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感動著中國曆朝歷代的老百姓。


回到電影《八佰》,看到我們的戰士犧牲,激動落淚,是被洗腦了嗎?


當然不是!


「忠義」二字,已經刻入了我們基因裡,是我們的文化。


對古代的關羽、嶽飛、文天祥、戚繼光如此,對近代的抗日戰士亦如此。

鳥娘娘還記得高中歷史課,學到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時,感動得一塌糊塗。


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進程,統一是長期的,分裂是短暫的。也只有在中國這樣的歷史背景裡成長的人們,才會有更強的集體觀。


北宋的張載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為什麼讀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你看,讀書都是為了大義,何況國難之際的保家衛國?!


中國,與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同,我們是獨一無二的。


不是跟別人不一樣,我們就是錯的,我們就是被洗腦的。我們的歷史獨樹一幟,我們的文化與眾不同,我們要有文化自信!


且,我們有信仰。


------------------------------------------------------------------


以上是鳥娘娘的信仰觀,不客觀,非官方,帶有強烈的個人偏見,歡迎來槓,也歡迎轉發、點讚、點在看。本號每周五更新,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誰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們一直都信仰我們的先祖
    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我們一直都有獨特的信仰,那就是信仰我們的先祖。那是與我們血脈相連的人,是我們從內心崇敬和瞻仰的人,是我們願意以他們為師並不斷希望超越的人。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如此崇拜這些祖先呢?甚至歷朝歷代官方都要對一些重要的祖先進行祭拜呢?
  • 中國人沒宗教信仰嗎?這樣真的好嗎?
    中國歷史上,民間一直有各色宗教信仰……信佛的,信道的,跟著洪秀全起事的,都算教徒。解放之後,侯寶林大師們還講了相聲《一貫道》,諷刺民間的一貫道教——雖然道教未必認,但一貫道起源於白蓮教,某些教義,如果追根溯源,也能跟道教勾上關係……就像,洪秀全那套東西,七拐八彎,也能跟基督教掛鈎似的——雖然基督徒肯定是不承認的。
  •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還能那麼團結?
    最大的不同就是印度幾乎全民信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教信仰已經深入到印度人民的社會和文化中,廣泛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而在中國,這兩者對人們的影響卻非常小,因此,中國也曾一度被世界調侃甚至嘲諷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
  • 《八佰》背後,不只是一座被死守的倉庫,是四萬萬中國人的信仰
    前言:幾經波折,由管虎擔任導演,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的電影《八佰》終於上映。此片上映後電影票房迅速飄紅,突破了十億大關。而在飄紅的背後,幾乎所有觀影的觀眾,在看完這部影片後相信都會有一個相同的心情——悲壯。電影中,沒有幽默搞笑的臺詞,有的是殘酷歷史下寫就的血淋淋的事實,以及誰都預料不到的意外。
  • 《八佰》:這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但片中的每個中國人都是主角
    這部電影叫做——《八佰》 七夕之夜,街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影院內上演著真實的戰場,遍地狼煙,生靈塗炭。影院外是」戰疫「過後人們短暫的狂歡。電影中的中國人輸了戰爭,贏了骨氣,電影外的中國人打贏了曠日持久的新冠肺炎之戰!
  • 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國人只相信自己的雙手,這是為什麼?
    眾所周知,宗教文化源遠流長,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同地區的人們都有了屬於自己的信仰。我們在看西方影視劇的時候,總會發現,他們的信仰便是上帝。比如,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總是會在胸前用雙手畫一個十,並且呢喃著,希望上帝保佑。
  • 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北鬥
    北鬥,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的星辰名字,北鬥七星信仰,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它連接星空與人間,成為中國人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燈。北鬥星是北半球星空中的重要星象,由7顆星組成。《春秋運鬥樞》云:「第一天樞,第二(天)旋,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天)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
  • 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趙汀陽: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
    長期以來,外國人一直以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歷史被視為中國精神世界的根本。人們通過有限的歷史去回應精神世界的無限性問題。歷史究竟是如何回應的?1、精神世界以歷史為本人們常說"六經皆史",說明歷史是中國精神世界的根基,然而歷史是有限的,而精神世界是無窮的,以歷史為本意味著人們能夠通過歷史,以有限性理解無窮的精神世界。以歷史為本是一種創新的思想格局,長久以來,宗教是世界各地文明的重要標誌。
  • 《八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中國人自己的製作
    與《敦刻爾克》異曲同工的是,《八佰》選擇了從逃兵的視角切入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整體上,《八佰》分為逃兵、守軍和南岸三條敘事線索,每條線索又延伸出大小不一的分枝。從功能性而言,每一條分枝都必不可少。《八佰》的整體基調是先抑後揚的,主要反映在逃兵與南岸人群的刻畫上,簡而言之,影片讓觀眾逐漸看到了原來處於人性低谷的人們,如何上升到人性光輝所在。
  • 《八佰》的四點感想,人性的對比,用行動感染有良知的中國人
    前幾天我去看了一部電影,是一部愛國主義題材電影,電影主要講述了八百壯士誓死抗日,保家衛國的故事。電影的名字叫《八佰》。看後,讓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國民軍大部隊撤離,只留下八百人在四行倉庫抵抗日軍幾萬人,說是八百人,其實只有四百多人,為了迷惑敵人才說八百人。這四百人不畏日軍的強橫,堅守四行倉庫最後一道屏障。日軍先後用強攻、毒戰、敢死隊偷襲、爆破、空炸等方式來襲擊四行倉庫,但都被這四百多戰士頑強的抵抗住了。
  • 從《八佰》到《金剛川》,每個中國人都不應忘記,誰是最可愛的人
    有人不怕死,可沒人不想活。不管別人怎麼說,我看《金剛川》的時候,是全程哽咽、渾身顫抖的。或許有人說,電影中的三視角和三段式結構,還有不斷閃回重複的片段,是管虎在偷懶或趕工;開場大規模行軍、疾馳俊逸的白馬,冒死過橋的部隊,或是經典戲曲的唱段,讓我們在觀影時總有些跳戲,仿佛頃刻間到了《八佰》片場。
  • 仙居新聞網丨真正的中國人——電影《八佰》觀後感
    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人呢?看完《八佰》這部電影,我有了很深的體會。我認為電影中抗擊日本人的八百戰士是真正的中國人。八月份,電影大片《八佰》即將上映的消息紛紛刷爆朋友圈,可以看出觀眾們對這部電影充滿期待。一天晚上,吃完晚飯,媽媽說:「朋友圈裡很多人都去看《八佰》了,聽說很好看,我們一起去看吧?」我興奮地說:「太好了,太好了,快點訂票吧!」我和媽媽來到吾悅的星軼影城,我認真地看完了電影,心情非常激動。電影講的是中國軍隊第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400餘名官兵,外界稱「八百壯士」,堅守閘北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事。
  • 《八佰》「見證」版預告,戰士以熱血喚醒中國人的骨氣
    果然視頻|《八佰》「見證」版預告,戰士以熱血喚醒中國人的骨氣《八佰》發布「見證」版預告。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為民族為家國,以熱血以身軀守衛最後防線,「我們不只是在這裡抵抗日本人,我們是在給他們看,中國人還在」。
  • 《八佰》:這,就是中國人
    電影《八佰》的熱播,我們看到了陌生而熟悉的四行倉庫大戰,看到了死去「活」來四百廿士兵鮮活的生命,看到了人是動物性和神性的交織:剛剛還在畏頭畏尾,轉身荷槍實彈;剛剛還在偷奸耍滑,剎那披肝瀝膽……電影帶來的震撼,無疑是這群面對「死途」內心掙扎的士兵「各懷鬼態」的多面性,同時又是一群義無返顧的壯士寸土必爭的堅韌性。
  • 美國的宗教信仰與中國的敬天法祖
    」當牧師看見輪椅上的班傑明問他怎麼回事,她養母說有魔鬼想讓他早早進墳墓,牧師摸著他頭說「以上帝的名義,站起來,上帝會一路看著你的」,最後他站起來了,他養母也生了一個女兒。電影是一個國家對外展示自己文化的名片,尤其是好萊塢的電影,從這些美國電影中我們就能看出來宗教對美國人的生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八佰》:我眼中的中國人
    《八佰》算是今年最火的一部電影了,影片講的是淞滬會戰大敗後,留下了八佰壯士,在頑強的抵抗著日本士兵的攻擊,死守四行倉庫的英勇事跡。壯士門英勇作戰的場面讓我明白了,先輩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日幸福的生活,實屬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珍惜,所有中國人都應該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華麗太平(英法租界)的場面,讓我明白了只有自身強大才不會受人欺負,「落後就要挨打」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影片告訴我們要「銘記歷史,吾輩當自強」。現如今不屈不撓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強起來了。
  • 歷史的《八佰》,就是今天的華為,跪著的中國人更得不到尊重
    03 搖尾乞憐沒有出路,列強只講利益不存在良心在《八佰》中,謝晉元們拼死想要扛到的布魯塞爾會議推遲了。但正如電影中所說,這個會議開不開其實都沒有什麼意義。會議看似推遲了,其實已經結束了。《八佰》中,國際觀察員們乘著飛艇看似悲天憫人地關注著戰場,但嘴上全是善良、內心全是利益。
  • 身為中國人,《八佰》上映,你會去支持嗎
    管虎執導的《八佰》昨天舉行了全國點映,取得了1420萬元的單日票房,該片放映場次只有6780場,但卻有33萬觀眾觀看。該片正式公映日期是‪8月21日‬,期待再次創新高啊!一部很有內涵的電影,你會去影院支持嗎?
  • 看完《八佰》你想站在河的哪一岸?
    看完《八佰》,你想站在河的哪一岸?紙醉金迷的租界裡有幫派混混也有勇士,屍臭包圍的四行倉庫裡有英雄也有瓜慫。這種模仿大概很難使未來的中國人發展出真正的自信吧。這不只是膚淺和錯誤,而是會帶來痛苦,以及一種令自我貶損的自卑感與匱乏感。人人不自愛,何談人人會愛國。我們有信仰嗎?
  • 《八佰》∣希望動搖了,還有理想,理想幻滅了,還有信仰
    《八佰》呈現出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和八百壯士的英勇形象,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日本帝國對中國的侵略史,以及無數的受難者和捨身取義的犧牲者。無論從何種意義上來說,《八佰》仿佛都有著留名中國影史的野心。當然,也有部分觀眾認為《八佰》也不過是另一部被商業性裹挾的流水線產物。只是看完整部電影,我覺得導演和劇組所有成員的努力需要被肯定,淞滬會戰八百壯士的英勇就義應當被銘記,日本帝國侵華的罪惡不能被抹去。其實我不擅長寫這類題材的文章,只是好不容易看了一部新的電影,不寫點東西似乎實在是對不起那寶貴的2個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