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集團加快世界一流智慧港口建設、大力推進「散改集、公轉鐵」大背景下,煤碼頭作業現場一種接卸礦石的專業漏鬥設備申請了六項國家專利,其高效、環保、智能的效果不僅是客戶和員工眼裡的「明星」,更是全國港口首屈一指的「翹楚」。它——就是天津港集團智能化散貨裝箱系統。
這,不就是個「大漏鬥」嗎,有啥了不起?Nononono,下面就請小編為您娓娓道來吧。
過去礦石的裝車作業,要經過——門機「抓」、挖掘機「舀」、自卸車「拉」,裝載機「鏟」,最後才能登上35噸敞頂箱奔向物流終端,工序多、用時長、成本高、統計粗放。
現在,船艙內的礦石只需用門機抓斗塞進智能化散貨裝箱系統的大嘴中,通過載有35噸敞頂箱水平運輸「牽引車」的有力配合下,「三下五除二」僅用48秒即可完成規定動作,消化速率最高可達每小時980噸,胃動力如此強勁,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胃王。通關後即可實現卸船直裝火車敞頂箱作業, 奔向目的地。煤碼頭公司的該項研發成果,以智能化作業思維精準提質增效,打開天津港散貨「公轉鐵」「散改集」戰略轉型的技術壁壘,實現礦石接卸作業新突破。
「自律」的智能化散貨裝箱系統不僅吃得快,還吃得準,重量誤差控制在5‰以內(即系統稱重精度在5‰以內)。
「環保」的智能化散貨裝箱系統不僅吃得準,還吃得淨,通過自動灑水抑塵技術,確保食物「一塵不染」,全部裝進肚裡。
「不挑食」的智能化散貨裝箱系統在技術人員的調教下,對直徑200mm以下的錳、鉻、鐵礦等多種散貨種類保持著充沛的食慾。
正是由於它能實現精準計量、無人智能化均衡裝箱以及環保抑塵等,直接滿足了鐵路設想不超過35噸以及裝箱必須平衡的要求,所以受到了業界的普遍青睞。
據上海海事大學教授董達善介紹:這樣方便快捷的礦石運輸方式和作業技術系統模式在全國港口尚屬首創,他的車輛定位、除塵、上料、拖行、下料、裝車申請了六項國家專利,展現了津港科技助推效率攀升的硬核實力。
這項技術革新不僅減少了作業工序、改善了作業環境,消除了人機交叉作業的安全隱患,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更重要的是為客戶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成本,贏得了政府相關部門、客戶和船公司的廣泛支持,實現了與津港「效率年」、「四千行動」的完美契合,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智能大漏鬥」。一位被邀客戶在參觀該系統全流程作業後感慨地說:「在當前市場經濟緊縮與防控防疫雙重壓力下,『智能大漏鬥』的問世,對於我們這些在港口經營礦石生意的人們來講無異於『久旱逢甘露』,節省下的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與天津港合作就是靠譜,我們還沒想到的服務,你們就提前做到了,既周到又給力!」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股份公司科工部的精心組織與強力推動下,煤碼頭公司從2019年8月開始正式啟動該項目,歷時8個月的調研、設計與帶載實驗,率領技術團隊調研走訪國內知名港口,與上海海事大學深度合作研究設計,經過「三落三起」,最終以「不破不立」之勢成功「華麗轉身」。
項目工程師張有旺介紹:
第一次功能調試,發現「智能大漏鬥」的「腸胃」並不是很好,塊太大的錳礦消化不了。
第二次嘗試消化粉末狀的鐵礦,效果仍然不理想,漏鬥壁上會堵料。技術人員決定把螺旋輥這個「胃」做大做強,增加驅動、改進料口,加裝振打器,信心滿滿迎接挑戰。
第三次調試考驗,這次「智能大漏鬥」運行平穩表現良好,但也會偶發「魚骨刺喉」的小問題。
追求盡善盡美的技術人員通過加裝防卡料裝置進一步恢復「胃動力」,用「網篩」過濾大顆粒,優化電氣控制並實現了車輛定位。
改良後的「智能大漏鬥」功能強大所向披靡——精準計量、安全防護、智能操控、環保抑塵,實現了防風防砸、防誤入碰撞、預警提醒、可視化防護、全景視頻和制動穩固,成為「效率」攻堅和「四千行動」的利器擔當。
據煤碼頭公司副總經理關坤介紹:
下一步「智能大漏鬥」將經過瘦身、強胃、增智的再升級:
探索改進設備小型化,經過優化改良,走「精巧」路線;
提高貨類的通用性,實現無論「進食」哪種貨料,全能消化自如遊刃有餘;
藉助網際網路的優勢。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的實時數據查詢服務以及通訊功能。
「智能大漏鬥」展現了津港科技助推效率攀升的硬核實力,是天津港人建設綠色智慧樞紐港口的生動實踐,必將在提升服務、提質增效「四千行動」中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