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遲遲
「焦慮」似乎已成為這個時代的公共情緒,為生存、為生活,主持人也不例外。綜藝娛樂形式變化得很快,觀眾的興趣審美轉移得更快,越來越多的節目不再需要主持人,越來越多的主持人成為節目的普通嘉賓。
三年前,華少發問:主持人還有將來嗎?三年後,斷層嚴重、職能邊緣化、跨界轉型三重焦慮壓迫下,主持人的將來依舊不明朗。
基礎青黃不接,斷層嚴重
目前活躍在綜藝場上的主持人,孟非47歲,張紹剛46歲,何炅、汪涵44歲,撒貝寧42歲,華少、謝娜37歲……這些能撐得住場面的一線主持人大多已經步入不惑之年。
回想,何炅24歲時主持了《快樂大本營》,汪涵24歲時主持了《玫瑰之約》,華少26歲時主持了《我愛記歌詞》,再看當下的小生小花主持人,活躍在各種通告綜藝中,表現甚至不如綜藝咖出彩。
青黃不接、斷層嚴重儼然成為影響主持行業未來發展的基礎性問題。從綜藝節目層面來看,一方面,綜藝節目對主持人需求減少;另一方面,無論是大型綜藝、晚會,還是新綜藝,都首選名主持人撐場。
據傳媒內參-傳媒獨家(ID:cmdujia)不完全統計,何炅從年初至今至少參加了九檔綜藝節目,而這種工作強度已經成為一線主持人的常態。
汪涵除了常態綜藝《天天向上》,還主持了《我想和你唱3》《火星情報局4》(待播)等大型綜藝,撒貝寧除了常態綜藝《開講啦》,還擔任了《經典詠流傳》《加油向未來3》《機智過人2》《放學別走》《這!就是鐵甲》《歡樂中國人2》等綜藝的主持人、嘉賓。而在這些綜藝中,小生小花主持人多與歌手、演員、綜藝咖坐一起,擔任普通嘉賓的角色,接話逗趣念廣告,唯獨缺了主持人身份的歷練。
何炅2018年至今參加的綜藝
在各平臺中,推新力度最大的當屬湖南衛視,不僅在各大晚會、綜藝中提攜年輕主持人,並且製作專屬主持人的綜藝,如2016年推出《夏日甜心》旨在打造湖南衛視未來的綜藝女團,2018年推出《嘿!好樣的》歷練主持新人。但是主持人相較其他平臺多混了臉熟,獨挑大梁的節目仍是少之又少。
主持人職能邊緣化,多成通告咖
隨著近幾年真人秀節目的興起,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正越來越邊緣化。華少曾發表長微博《主持人還有將來嗎?》,一方面是對所處行業的擔憂:主持人,除了能報幕和報廣告之外,還能做什麼?另一方面則是對綜藝市場環境的感知:好像紅的節目已經不需要主持人。
的確,很多節目都弱化了主持人概念,比如明星擔任MC,歌手跨界做串場,導演直接對流程等,不僅有新鮮感,還省掉了主持人的互動串場時間,對於一些流程相對簡單的棚內節目和遊戲競技為主的戶外真人秀而言,主持人已經處於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
頭部綜藝如《奔跑吧》《極限挑戰》完全捨棄了主持人,《中國好聲音》留給主持人的只有廣告,《歌手2018》《中國有嘻哈》只有總決賽需要專業主持人……除了《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設定了專業主持群外,大多數節目中主持人身份已經越來越邊緣化。
一線主持人擔任節目主咖,小花小生同樣沒閒著,如沈夢辰頻繁出現在《聲臨其境》《歌手2018》《舉杯呵呵喝2》《火星情報局4》等綜藝中,杜海濤也加盟了《聲臨其境》《王者出擊》《三寶大戰諸葛亮》等多檔綜藝,但多是第二現場主持、多個嘉賓之一的身份,不是年輕主持人不夠努力,而是行業大環境下,留給他們的機會越來少。長此以往,老人下不去,新人上不來,進一步加劇了行業斷層。
告咖轉型跨界不斷,一線主持人也有焦慮感
法制節目《今日說法》出身的撒貝寧、張紹剛如今活躍在各大綜藝中,尚且可以算是主持風格多樣化的嘗試,參與幕後則是主持人更為直接的轉型選擇,比如華少已經是多檔節目的製片人、總導演,董卿製作了《朗讀者》,汪涵兼任過《天天向上》三年製片人,悅悅身兼《但願人長久》製作人、總導演、主持人,何炅更是跨界拍起了電影《梔子花開》。
除了轉型幕後,主持人選擇創業的也不在少數,比如王凱運營《凱叔講故事》等自媒體,羅振宇打造了知識型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張泉靈轉戰創投界等等,反倒做得有聲有色。
轉型不易,冷暖自知,但不可避免的是主持人對於自己身份認知的焦慮感。
在這其中,華少是較早具有轉型意識的,或許是從《中國好聲音》憑藉快速播報廣告的功力獲封「中國好舌頭」,走到哪裡都被要求念一段廣告開始,他對主持人的身份定位產生了質疑:「主持人似乎可以下崗了,他們就像19世紀俄羅斯大文豪們所寫的『多餘人』。」
2015年7月,華少親自擔任製片人和導演製作情侶真人秀《出發吧愛情》,此後對幕後製作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一邊頻繁參加各類型綜藝取經,一邊以每年製作一檔綜藝的節奏不斷試水。但從《蜜蜂少女隊》《天生是優我》到《最優的我們》,結果似乎並不如意,影響力小,觀眾不買帳,不知道華少的這條轉型路還要走多遠。
撒貝寧反倒覺得正是這種焦慮感支撐著自己:「如果哪天開始沒了感覺,不覺得呼吸困難,不覺得心跳加速,那可能就是該告別這個行業的時候了。」既然焦慮不可避免,主持人行業似乎越走越窄,不如像撒貝寧所言,「最困難的是你把自己限定在某一個類型裡,只要跨出了這一步,找到了合適的表達方式,其他的一切都會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