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鈞釉作畫淺論鈞瓷的「窯內二次創作」

2020-12-28 煒攝會

鈞瓷是以銅紅釉和窯變作為身份標籤的。因有這個顯著特色,鈞瓷可以高傲的宣稱,是世界上唯一的高溫窯變釉瓷種。這個窯變,通常指的就是自然窯變。

什麼是自然?

自然,是個哲學名詞,廣義指的是自然界, 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 包括物質世界及物質宇宙。亦指道家術語。"自然"的境界是一種自然而然、無為而自成的狀態。鈞瓷在北宋徽宗時期達到巔峰,與當時崇尚「道法自然」的精神追求是相關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火自然成,非人力可為」這些都是鈞瓷的基本常識。甚至在常人的認識中,偏離了這些,好象都不是鈞瓷了。

談到「自然窯變」,就離不開鈞瓷的施釉手法。鈞瓷上釉,通常有浸釉、蕩釉、刷釉、澆釉等幾種,有的還分裡釉和面釉,不管是什麼方法,其目的都是為了在胎體和釉料在燒制中完美結合,減少流釉過足,同時儘可能的呈現多種未知的變化,達到「窯變自然」的目的。一般來說,鈞瓷人在施釉的時候,不會因為想達到什麼效果而預先人為塗抹釉料,去刻意的追求什麼「窯變景觀」。

這首先是因為鈞瓷匠人自古就是靠「自然窯變」取勝,講究「神在窯變,貴在發現」,反對人為幹預或製造「窯變」,其次因為鈞瓷胎體和釉料都較為厚重,南方釉料叫「釉水」,而鈞瓷釉料稱為「釉漿」,是一種泥漿狀,施厚釉,多層施釉,在燒制中相互滲透流淌,變數極大,根本不好控制。所以強行塗畫者多畫虎類貓,拙劣不堪,所以目前主流審美和代表性的鈞瓷器件,還是崇尚自然窯變出的畫面意境居多。

曾有個朋友談及,有次去一鈞瓷店中閒逛,突然發現一枚鈞瓷掛盤,中間紋路頗似有一匹馬,很感興趣,然而店主報價卻很便宜,朋友有些不解,按常理這種意外的效果出現,當視為珍品的,就問店主還有嗎?結果店主指著門口地上的一摞掛盤說,這些都是,想要可以挑挑。拿起一看,果然都是曲曲扭扭的馬,生硬牽強,非自然之趣味。朋友大失所望,一個也再沒看上。

在一些觀點中,「自然窯變」已逐漸形成了鈞瓷的唯一特點。有些藏友對上釉時人為施加的窯變,根本是看都不想看的。

在中國禹州鈞官窯博物館,關於鈞窯的註解是: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原產地河南禹州,以施天藍色乳光釉和色彩斑斕、變化豐富的窯變銅紅釉為重要特點。貌似在各種對鈞瓷的定義中,也沒有強調「自然」窯變這個概念。可能是古人也沒有面臨這些新問題吧。

然而,近期看到的一種以鈞釉粗淺作畫,再經過窯火燒制出來的作品,其造型工藝誠然與傳統鈞瓷無異,其藝術風格又兼具南方瓷板畫之韻,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禹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龍山鈞瓷坊窯主苗見旭先生,大膽的利用鈞釉為墨,以施釉筆為毫,引入傳統中國畫和印象畫的元素,毫不掩飾的在鈞瓷賞盤素坯上作畫,通過不同釉料配比、不同造型與畫風的結合、不同燒制溫度和氣氛,燒制出一大批別具風格的鈞瓷欣盤作品,讓人眼前一亮。

比如,這是一件素色基調的賞盤,中央有一尾魚在悠然遊曳。魚惟妙惟肖,自然是畫工所致,可是周邊隨意點上的幾個泡泡,以及大片鈞紅釉形成的紅暈,如同池水波光起伏,又像池底紅泥暗影,巧妙的利用鈞釉窯變,形成了中國畫中特有暈染著色效果。明明有人為繪畫,卻也仍然附有強烈的鈞釉自然窯變的趣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若天成。

「在上釉時確實有繪畫手法,這是我的一種創作思路,就是想看看最終出什麼效果,這也是自己的一種嘗試和突破吧!」從事鈞瓷二十多年,親自燒了幾千個窯,並且獲得大獎無數的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苗見旭坦然的說。

在苗見旭先生的龍山鈞瓷坊的展廳,展放了許多這些創作出來的鈞藝術賞盤。其中,中國畫筆意加窯內自然滲變的居多,有山水,有畫鳥蟲魚,有梅蘭竹菊,還有一些苗見旭自己嘗試的「印象派」畫筆,或如蒼穹一眼,或如生命之源,還有一個周邊大量釉斑如蝌蚪般星星點點,又呈自然規律向中心環遊,讓人浮想聯翩,別有雅趣。苗見陽說,這個是利用轉輪的勻速轉動,在上面點畫施釉所致,燒成了有韻律的窯變效果。

我用諸色鈞釉在素坯上作粗線條輪廓的畫,讓窯火這位導師替我進行修改和二次創作」苗見旭說。

自古以來,鈞瓷固然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自然窯變的審美特點,但在匠人眼中,各種不同的釉料,在爐內的呈色還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在越來越多的文化研究、科技分析、學術研討和釉方試驗面前,這些規律總有一天會成為科學常識。

早些年,有些人一味的向外界傳遞「鈞瓷所有釉料都一樣,但燒出來就千差萬別」這種非科學的「窯變論」,故意把鈞瓷窯變過度神化,這是不正確的。鈞瓷窯變,是因為不同的釉料在不同溫度氣氛中形成的,但決不是只有一種釉料。

在這種認知基礎上,苗見旭先生坦然的進行繪畫後的「爐內二次創作」也就不足為怪了。

鈞瓷釉畫爐內二次創作,是苗見旭先生嘗試的新手法、新觀點和新實驗,但也不是首創和首次。

在近些年的鈞陶瓷藝術交流中,一些來自國內外的陶藝家在嘗試鈞瓷創作時,經常會試用一些繪畫、塗鴉等施釉手法,加上自己創意的造型藝術,給作品賦予強烈的個人藝術風格。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大師在神垕進行鈞瓷創作,就給瓷界留下了大量的韓美林風格的造型作品,以及一些釉料的革新使用。

2019年,河南大學國際藝術家駐場創作活動中,國際知名陶藝家李茂宗、國際知名藝術家大澤人、臺灣知名陶藝家黃玉英等,也都在創作中,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繪畫、雕塑造型等個性手法,給鈞陶瓷創作增加了不少天馬行空的造諧特點。

這件是臺灣陶藝家黃玉英創作的作品,綜合採用了鈞瓷窯變和貼花彩繪等工藝

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寧剛校長、黃文浪教授在禹州創作期間,也留下了很多在賞盤上繪畫為主要創作基調的藝術作品。

寧剛校長在分享鈞瓷創作體會

這些作品因為作者強大的個人影響力、天才的藝術創造力,以及鈞窯獨特的窯變藝術,將成為鈞陶瓷藝術的經典,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如果順著這個思路再往前追溯,鈞瓷中最經典的宋鈞點斑,其實也是一種人為塗抹作畫。經過窯火高溫燒制和氧化還原成色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題外話,說說關於鈞瓷的影視作品。

在以鈞瓷工藝為主線的題視作品《大河兒女》宣傳和播出之初,筆者就在想,作為劇中道具的「龍盤」「鳳盤」的主題造形,怎麼去製作。是用其他材質的造型去做,還是用真正的鈞瓷造型?

如果用其他材質去做,整個劇情就失去了「鈞瓷」這個主線的價值。

如果用鈞瓷去做,怎麼做出劇情需要的「龍盤」「鳳盤」?如果因為劇情需要就能做出來,那麼豈不是鈞瓷窯變還能人為操控?「鈞瓷難燒」這個主題怎麼體現?

這應該是個很矛盾的事。

不過,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拍攝需要大過一切。在「鬥瓷」那一集,觀眾看到的,同樣是兩件惟妙惟肖的龍形鈞瓷賞盤。

顯而易見,作為劇中道具,製片方大概率也是進行了前期的人為製作。這兩件道具,成為鈞瓷在影視作品中珍貴的代表符號,其意義遠遠超出了道具本身。

相信片子殺青之後,這兩件鈞瓷道具,也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的。

那麼,我們是應該嚴苛的遵從傳統,篤信「自然窯變」為衡量鈞瓷價值的唯一標準,還是從審美角度出發,淡化或者不太看重製作手法,而純粹從視覺角度去理解和詮釋鈞瓷「窯變」?

畢竟,所有的藝術創作的目的,都是為了審美和心靈感受。刻意追求極致傳統手工和原始工藝,沿襲單純和單一的施釉裝飾手法,想要出現較好的窯變效果,真的很難,有大量的偶然的成分。很多「自然窯變」的作品也許並不好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一窯只出一件「窯魁」,其餘砸碎,真的是在浪費寶貴的自然資源。

所以,這篇文字所提出來的討論,還在繼續。

自然窯變仍然是鈞瓷的靈魂所在,沒有自然窯變的鈞瓷,一定不入方家之法眼。

但是,鈞瓷人在「自然窯變」的這個祖先留下的金字招牌的萌蔭下,一代代的反覆創作,一窯窯的往復燒制,是否也到了該突破,或者該革命性的創新的時候?

往期精彩內容:

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鈞瓷工作委員會籌備會在禹召開

有種皆大歡喜,叫做開窯

這些故事泛著酒香,聽了會醉……

度盛世中秋,賀《國運昌隆》

【煒攝會】手工割麥:鐮刀揮不去鄉愁

鈞臺:華夏五千年文明從這裡走來

磨街尚溝:新農村建設在山村裡開花

禹西桐鄉:「桐話」世界

桀驁如釉

【煒攝會】 應是綠肥紅瘦 ‖ 夜海棠一組

謹為疫情期間復工復產的鈞瓷匠人造像

非接觸管控:雲數據下的精準防疫 ‖ 商貿社區紀實

禹州抗疫宣傳片硬核發布!看完熱血沸騰……

這座堅毅的城市,他的名字叫禹

【煒攝會】雪兆吉祥,山河無恙 —— 疫年 ‖ 禹州 ‖ 雪

光與影,拼織成時光的格子布

為了健康,遮住你美麗的容顏 —— 禹州街頭人群口罩防護實錄

饕餮光影 —— 金鼠鬧春 ‖ 2020中國功夫春節聯歡晚會

古街迎春:禹州市「祖國新春好」義寫春聯走進神垕七裡老街

【賞鈞】 鈞瓷上的雪

相關焦點

  • 文化發現|釉上釉,是鈞瓷自然窯變「鈞花釉」的前世今生
    為什麼說「釉上釉」,是鈞瓷自然窯變「鈞花釉」的前世今生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弄清楚什麼是鈞花釉?什麼是釉上釉?中國鈞瓷《荷葉碗》鈞花釉: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窯變釉」,是通過不同性質的底釉和面釉而實現的。底釉就是普通的鐵或銅紅釉,面釉則是鈣、鎂含量較高而鋁含量很低的乳濁釉。鈞花釉都有奇妙而多彩的流紋。
  • 鈞瓷.真美!
    鈞瓷造型既要講究實用功能,符合生活的客觀規律,還要考慮到藝術美,鈞窯瓷器的釉層豐滿且有流動性,為了適應鈞釉的這種特點,在造型上除了注意圓、扁、方、長、曲、直、縮、張格局合稱和虛實得當之外,還必須做到渾厚端莊,典雅大方,裝飾簡練,線條明朗,稜角突出,起伏得當,以增強鈞釉的藝術美。
  • 宋代鈞瓷與元代鈞瓷的區別
    民窯較之官窯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當,所見瓷器流釉、粘足的極少。宋代鈞瓷大多施滿釉,且器底多塗褐色(俗稱芝麻醬色)護胎釉。鼓釘洗、花盆和盆奩,以及盤類以支釘支燒,其它則以墊餅燒造。宋鈞胎質細膩緻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聲鏗鏘圓韻悅耳。從胎質斷面可以看出,純淨無雜質,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現釉層剝落等現象。
  • 比肩梵谷,這麼美的星空我們老祖宗早就印刻在鈞瓷上了
    鈞瓷·多變之美與以往燒制瓷器不同的是,鈞瓷的燒制加入了銅紅釉,這種獨特的配方加上窯內溫度和還原氣氛的恰到好處,讓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美得獨一無二。鈞瓷的釉色是千變萬化的,最為人稱道的有:硃砂紅、雞血紅、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綠、寶石藍、禮花彩等,可謂萬紫千紅。
  • 為新中國鈞瓷奮鬥終生的老藝人盧正興 第三篇章「鈞比命重 為國獻禮」
    獲取往期的中國鈞瓷、盧家鈞瓷更多歷史文化內容請在本文題目下點擊藍色字體「盧氏鈞源」或微信公共號搜索「盧氏鈞源」加關注。 任何優良的種子,如果不播種在肥沃的土壤中,得不到雨露的滋潤,無論如何也發不了芽,開不了花,結不出豐碩的果實。1955年之後,國家對鈞瓷的重視讓盧正興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新中國的鈞瓷事業當中。
  • 鈞瓷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鈞瓷色澤,紅若胭脂硃砂者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這些絢爛奇妙的色彩在燒制中自然形成,即使同施一種釉,一經燒成即五光十色,變幻無窮。紅裡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五彩滲化,相映生輝。鈞瓷乃皇室的傳世寶,唐玄宗立令「鈞不隨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館雖有收藏,為數亦寥寥無幾。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鈞瓷
    北宋藍釉盞 鈞瓷為北方青瓷,始於唐,盛於宋,以其獨特的窯變成為皇家專用瓷器,民間歷來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說法。鈞瓷在北宋時期達到頂峰,宋徽宗親自監督,鈞官窯每年燒制數萬件,僅保留36件。
  • 古董古玩交易中心-民間藏鈞瓷的品種與價格
    鈞窯是宋代至明早期北方重要窯系,延續時間長,必定會受到各時代其他窯系,特別河南境內窯系的影響,不可能在宋代只燒造盤、碗類的圓器,而無陳設器。學者將以花瓶、花盆、盆託為代表的形體較大的鈞瓷歸為陳設器、花器,認為多數被用於陳設玩賞、種植菖蒲等奇花異草。事實是否如此,尚有等更多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
  • 鈞瓷文化源遠流長
    鈞瓷始創唐代,興盛於北宋,宋徽宗時被定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間優秀工匠在禹州城內「古鈞臺」附近設官窯燒造宮廷用瓷,故名「鈞瓷」。鈞臺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北門裡。據文獻記載:夏啟曾在今城南15華裡的鈞臺坡宣誓即位,故有「夏啟有鈞臺之享」的傳說,並以「父傳子家天下」而著稱。從此,歷代朝臣前來觀瞻者絡繹不絕。賓客紛至、車來轎往、興師動眾,已成為禹州地方士紳的沉重負擔。
  • 鈞窯遺址是鈞瓷歷史的見證
    其藍色不同於一般的青瓷,是各種濃淡不一、具有螢光一般幽雅的藍色光澤;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他青瓷的另一個特色;鈞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是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其紫斑在工藝上是將青藍色的釉上有意塗上一層銅紅釉所造成的。
  • 鈞瓷的缺陷美
    鈞瓷同人類一樣, 一人一個樣, 除了雙胞胎, 找不到絕對一樣的人, 這就是鈞瓷的魄力和珍貴之處, 玩鈞瓷玩的就是釉變, 那些燒成容易的釉色,雖然完整無缺, 釉變雖然不絕對相同, 但它們大致相近, 且數量龐大,
  • 許昌鈞瓷驚豔亮相金雞百花電影節
    《源》由鈞瓷燒制技藝傳承人、當代陶瓷藝術家劉志軍先生攜青年藝術家劉琰、張津源共同創作完成後,紛紛與其合影留念。、當代陶瓷藝術家劉志軍先生攜其青年藝術家劉琰、張津源為2020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共同創作完成。
  • 「百花」叢中鈞瓷「源」的味道為什麼這樣濃
    據了解,《源》由鈞瓷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當代陶瓷藝術家劉志軍先生攜青年藝術家劉琰、張津源為2020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共同創作完成。這是鈞瓷作品源的主創人員、著名鈞藝術家劉志軍在頒獎現場。據劉志軍介紹,作品「源」的設計歷時三個月,六易其稿,終完成,得以呈獻給本屆百花電影節。
  • 說說鈞瓷那些事:中國鈞瓷歷史文化之四——衰落篇
    另據宣德年間《大明會典》記載:「題準光祿寺,每年所需酒缸、瓶、壇分派河南布政司,鈞、磁二州外,真定府曲陽縣分派酒缸117個,十瓶4274個,七瓶壇6100個,五瓶壇6240個,酒瓶10314個,每年燒造解寺應用」。明嘉靖三十二年,「題準曲陽缸、瓶共17765件,通行解部,如遇缸乏,止行磁州、真定燒造,免派鈞州。」
  • 鈞瓷:神鈞寶瓷,豔麗絕倫
    鈞瓷胎質細膩敦實,釉厚渾活。鈞瓷色澤,紅若胭脂硃砂者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這些絢爛奇妙的色彩在燒制中自然形成,即使同施一種釉,一經燒成即五光十色,變幻無窮。閒觀窯變神韻色,靜聽鈞瓷開片聲。鈞瓷開片裂紋的聲音,如鈴如泉,虛妙清冷;如琴如澗,令人渾然忘我。而鈞瓷開裂的紋路,似蟹爪,似蛛網,似冰裂,釉面晶瑩剔透,而紋理清細可觀。
  • 百花有「源」,鈞耀中原
    、張津源共同創作完成後,紛紛與其合影留念。從一隻鏡頭、一個變幻的光圈看去,極目時空與大千世界,是電影、影像和人與天地的鏡像通過鈞釉的窯變和悅耳開片聲「圓中有方,方中有圓」的設計,蘊藏著中華文明的密碼,凝聚著中國傳統哲學的魅力;旋轉的九條曲線,是九曲黃河的象徵,是九九歸真的智慧線條虛實融合,由內向外散發,加之鈞釉的自然窯變
  • 「關注」「百花」叢中鈞瓷「源」的味道為什麼這樣濃
    據了解,《源》由鈞瓷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當代陶瓷藝術家劉志軍先生攜青年藝術家劉琰、張津源為2020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共同創作完成。這是鈞瓷作品源的主創人員、著名鈞藝術家劉志軍在頒獎現場。據劉志軍介紹,作品「源」的設計歷時三個月,六易其稿,終完成,得以呈獻給本屆百花電影節。
  • 【鈞瓷徵文】鈞瓷魂
    鈞瓷以 「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著稱。但這只是鈞瓷的臉譜而已,這些根本概括不了鈞瓷的風格,鈞瓷有著更深的內涵與品質。鈞瓷從來沒有將蛻變中的痛楚寫在臉上,放到心裡。「鈞不盈尺」,容納自然萬象;方圓之中,裝著無疆山水。一器一物,居是詩和遠方!久久凝視鈞瓷的窯變釉畫,沉浸其意境之中,我仿佛看到一支如櫞巨筆,在月光裡潑墨,在大漠上揮毫。
  • 華禹鈞瓷——柴燒名家崔松偉
    為弘揚中國傳統工藝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並且在各種大賽中獲得了各項榮譽,得到了收藏界以及鈞瓷愛好者的好評和青睞。藝 術 生涯1984年至1994年師承於劉國安、劉富安學習鈞瓷配釉、燒成、造型等技藝,並在紅石橋辦瓷廠擔任管理、技術工作。
  • 中國工藝創新力作《景鈞雙絕·江山尊》問鼎世界藝術三項大獎
    2020年10月,中國景泰藍、鈞瓷兩大工藝繼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摘取金獎的100多年後。由景泰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霍鐵輝、鈞瓷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晉曉瞳聯袂創製的工藝融合巨作《景鈞雙絕·江山尊》,連摘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沙龍獎、法國國際創新設計大賽設計大獎,杜拜藝術中心傑出藝術獎並被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