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是以銅紅釉和窯變作為身份標籤的。因有這個顯著特色,鈞瓷可以高傲的宣稱,是世界上唯一的高溫窯變釉瓷種。這個窯變,通常指的就是自然窯變。
一
什麼是自然?
自然,是個哲學名詞,廣義指的是自然界, 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 包括物質世界及物質宇宙。亦指道家術語。"自然"的境界是一種自然而然、無為而自成的狀態。鈞瓷在北宋徽宗時期達到巔峰,與當時崇尚「道法自然」的精神追求是相關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火自然成,非人力可為」這些都是鈞瓷的基本常識。甚至在常人的認識中,偏離了這些,好象都不是鈞瓷了。
談到「自然窯變」,就離不開鈞瓷的施釉手法。鈞瓷上釉,通常有浸釉、蕩釉、刷釉、澆釉等幾種,有的還分裡釉和面釉,不管是什麼方法,其目的都是為了在胎體和釉料在燒制中完美結合,減少流釉過足,同時儘可能的呈現多種未知的變化,達到「窯變自然」的目的。一般來說,鈞瓷人在施釉的時候,不會因為想達到什麼效果而預先人為塗抹釉料,去刻意的追求什麼「窯變景觀」。
這首先是因為鈞瓷匠人自古就是靠「自然窯變」取勝,講究「神在窯變,貴在發現」,反對人為幹預或製造「窯變」,其次因為鈞瓷胎體和釉料都較為厚重,南方釉料叫「釉水」,而鈞瓷釉料稱為「釉漿」,是一種泥漿狀,施厚釉,多層施釉,在燒制中相互滲透流淌,變數極大,根本不好控制。所以強行塗畫者多畫虎類貓,拙劣不堪,所以目前主流審美和代表性的鈞瓷器件,還是崇尚自然窯變出的畫面意境居多。
曾有個朋友談及,有次去一鈞瓷店中閒逛,突然發現一枚鈞瓷掛盤,中間紋路頗似有一匹馬,很感興趣,然而店主報價卻很便宜,朋友有些不解,按常理這種意外的效果出現,當視為珍品的,就問店主還有嗎?結果店主指著門口地上的一摞掛盤說,這些都是,想要可以挑挑。拿起一看,果然都是曲曲扭扭的馬,生硬牽強,非自然之趣味。朋友大失所望,一個也再沒看上。
在一些觀點中,「自然窯變」已逐漸形成了鈞瓷的唯一特點。有些藏友對上釉時人為施加的窯變,根本是看都不想看的。
二
在中國禹州鈞官窯博物館,關於鈞窯的註解是: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原產地河南禹州,以施天藍色乳光釉和色彩斑斕、變化豐富的窯變銅紅釉為重要特點。貌似在各種對鈞瓷的定義中,也沒有強調「自然」窯變這個概念。可能是古人也沒有面臨這些新問題吧。
然而,近期看到的一種以鈞釉粗淺作畫,再經過窯火燒制出來的作品,其造型工藝誠然與傳統鈞瓷無異,其藝術風格又兼具南方瓷板畫之韻,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禹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龍山鈞瓷坊窯主苗見旭先生,大膽的利用鈞釉為墨,以施釉筆為毫,引入傳統中國畫和印象畫的元素,毫不掩飾的在鈞瓷賞盤素坯上作畫,通過不同釉料配比、不同造型與畫風的結合、不同燒制溫度和氣氛,燒制出一大批別具風格的鈞瓷欣盤作品,讓人眼前一亮。
比如,這是一件素色基調的賞盤,中央有一尾魚在悠然遊曳。魚惟妙惟肖,自然是畫工所致,可是周邊隨意點上的幾個泡泡,以及大片鈞紅釉形成的紅暈,如同池水波光起伏,又像池底紅泥暗影,巧妙的利用鈞釉窯變,形成了中國畫中特有暈染著色效果。明明有人為繪畫,卻也仍然附有強烈的鈞釉自然窯變的趣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若天成。
「在上釉時確實有繪畫手法,這是我的一種創作思路,就是想看看最終出什麼效果,這也是自己的一種嘗試和突破吧!」從事鈞瓷二十多年,親自燒了幾千個窯,並且獲得大獎無數的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苗見旭坦然的說。
在苗見旭先生的龍山鈞瓷坊的展廳,展放了許多這些創作出來的鈞藝術賞盤。其中,中國畫筆意加窯內自然滲變的居多,有山水,有畫鳥蟲魚,有梅蘭竹菊,還有一些苗見旭自己嘗試的「印象派」畫筆,或如蒼穹一眼,或如生命之源,還有一個周邊大量釉斑如蝌蚪般星星點點,又呈自然規律向中心環遊,讓人浮想聯翩,別有雅趣。苗見陽說,這個是利用轉輪的勻速轉動,在上面點畫施釉所致,燒成了有韻律的窯變效果。
「我用諸色鈞釉在素坯上作粗線條輪廓的畫,讓窯火這位導師替我進行修改和二次創作」苗見旭說。
自古以來,鈞瓷固然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自然窯變的審美特點,但在匠人眼中,各種不同的釉料,在爐內的呈色還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在越來越多的文化研究、科技分析、學術研討和釉方試驗面前,這些規律總有一天會成為科學常識。
早些年,有些人一味的向外界傳遞「鈞瓷所有釉料都一樣,但燒出來就千差萬別」這種非科學的「窯變論」,故意把鈞瓷窯變過度神化,這是不正確的。鈞瓷窯變,是因為不同的釉料在不同溫度氣氛中形成的,但決不是只有一種釉料。
在這種認知基礎上,苗見旭先生坦然的進行繪畫後的「爐內二次創作」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
鈞瓷釉畫爐內二次創作,是苗見旭先生嘗試的新手法、新觀點和新實驗,但也不是首創和首次。
在近些年的鈞陶瓷藝術交流中,一些來自國內外的陶藝家在嘗試鈞瓷創作時,經常會試用一些繪畫、塗鴉等施釉手法,加上自己創意的造型藝術,給作品賦予強烈的個人藝術風格。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大師在神垕進行鈞瓷創作,就給瓷界留下了大量的韓美林風格的造型作品,以及一些釉料的革新使用。
2019年,河南大學國際藝術家駐場創作活動中,國際知名陶藝家李茂宗、國際知名藝術家大澤人、臺灣知名陶藝家黃玉英等,也都在創作中,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繪畫、雕塑造型等個性手法,給鈞陶瓷創作增加了不少天馬行空的造諧特點。
這件是臺灣陶藝家黃玉英創作的作品,綜合採用了鈞瓷窯變和貼花彩繪等工藝
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寧剛校長、黃文浪教授在禹州創作期間,也留下了很多在賞盤上繪畫為主要創作基調的藝術作品。
寧剛校長在分享鈞瓷創作體會
這些作品因為作者強大的個人影響力、天才的藝術創造力,以及鈞窯獨特的窯變藝術,將成為鈞陶瓷藝術的經典,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如果順著這個思路再往前追溯,鈞瓷中最經典的宋鈞點斑,其實也是一種人為塗抹作畫。經過窯火高溫燒制和氧化還原成色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四
題外話,說說關於鈞瓷的影視作品。
在以鈞瓷工藝為主線的題視作品《大河兒女》宣傳和播出之初,筆者就在想,作為劇中道具的「龍盤」「鳳盤」的主題造形,怎麼去製作。是用其他材質的造型去做,還是用真正的鈞瓷造型?
如果用其他材質去做,整個劇情就失去了「鈞瓷」這個主線的價值。
如果用鈞瓷去做,怎麼做出劇情需要的「龍盤」「鳳盤」?如果因為劇情需要就能做出來,那麼豈不是鈞瓷窯變還能人為操控?「鈞瓷難燒」這個主題怎麼體現?
這應該是個很矛盾的事。
不過,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拍攝需要大過一切。在「鬥瓷」那一集,觀眾看到的,同樣是兩件惟妙惟肖的龍形鈞瓷賞盤。
顯而易見,作為劇中道具,製片方大概率也是進行了前期的人為製作。這兩件道具,成為鈞瓷在影視作品中珍貴的代表符號,其意義遠遠超出了道具本身。
相信片子殺青之後,這兩件鈞瓷道具,也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的。
那麼,我們是應該嚴苛的遵從傳統,篤信「自然窯變」為衡量鈞瓷價值的唯一標準,還是從審美角度出發,淡化或者不太看重製作手法,而純粹從視覺角度去理解和詮釋鈞瓷「窯變」?
畢竟,所有的藝術創作的目的,都是為了審美和心靈感受。刻意追求極致傳統手工和原始工藝,沿襲單純和單一的施釉裝飾手法,想要出現較好的窯變效果,真的很難,有大量的偶然的成分。很多「自然窯變」的作品也許並不好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一窯只出一件「窯魁」,其餘砸碎,真的是在浪費寶貴的自然資源。
所以,這篇文字所提出來的討論,還在繼續。
自然窯變仍然是鈞瓷的靈魂所在,沒有自然窯變的鈞瓷,一定不入方家之法眼。
但是,鈞瓷人在「自然窯變」的這個祖先留下的金字招牌的萌蔭下,一代代的反覆創作,一窯窯的往復燒制,是否也到了該突破,或者該革命性的創新的時候?
往期精彩內容:
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鈞瓷工作委員會籌備會在禹召開
有種皆大歡喜,叫做開窯
這些故事泛著酒香,聽了會醉……
度盛世中秋,賀《國運昌隆》
【煒攝會】手工割麥:鐮刀揮不去鄉愁
鈞臺:華夏五千年文明從這裡走來
磨街尚溝:新農村建設在山村裡開花
禹西桐鄉:「桐話」世界
桀驁如釉
【煒攝會】 應是綠肥紅瘦 ‖ 夜海棠一組
謹為疫情期間復工復產的鈞瓷匠人造像
非接觸管控:雲數據下的精準防疫 ‖ 商貿社區紀實
禹州抗疫宣傳片硬核發布!看完熱血沸騰……
這座堅毅的城市,他的名字叫禹
【煒攝會】雪兆吉祥,山河無恙 —— 疫年 ‖ 禹州 ‖ 雪
光與影,拼織成時光的格子布
為了健康,遮住你美麗的容顏 —— 禹州街頭人群口罩防護實錄
饕餮光影 —— 金鼠鬧春 ‖ 2020中國功夫春節聯歡晚會
古街迎春:禹州市「祖國新春好」義寫春聯走進神垕七裡老街
【賞鈞】 鈞瓷上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