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SCI投稿經驗:4篇文章投過6個雜誌就全接收了

2021-02-18 募格學術

本文為募格學術徵稿 轉載請聯繫後臺

最近一位同學發了一條朋友圈,大意是:之前投稿tumor biology文章被接受後這雜誌被SCI除名,改投oncotarget被接受後雜誌又被踢,現在終於被Medcine接收了,希望不要悲劇重演。

讀研期間,四大水刊和畢業神刊之類的話題不絕於耳,不斷有師兄師姐們吐槽XX雜誌不要臉,YY雜誌沒節操,本人親師兄的一篇文章也經歷了接收時的三分到1年後的兩分最後變為一分的悲催。

 

10個研究生中大概有8個人可以出來吐槽自己的投稿夢魘。幸運的是,本人投稿經歷卻相對比較順利,因此也鬥膽寫點東西和大家分享。

筆者目前浙大讀研,發表了4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先投了JBMR,不到24小時秒拒。然後投了FEBS Letter後,三個月被接收;第二篇文章投了小CDD,大約三個多月接收;第三篇投了FASEB J ,五月後接收;第四篇文章先投Biomaterials,大概一兩天就被拒了,之後投了Acta bio,五月後接收。也就是說4篇文章只投過6個雜誌就全部接收了,儘管不能說很厲害,但也算是命中率比較高了。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投稿經驗,主要涉及雜誌的選擇,編輯和審稿人的選擇,以及如何回覆審稿人這幾方面。

當然,本文還是有些限制的,本人的文章IF平均在5,因此接下來的經驗也只是針對IF 3-8這個區間內雜誌的選擇,大於8或者10的雜誌小弟尚無法企及也無經驗可循啦。

 

雜誌怎麼選,首先你得知道有哪些雜誌可以選。一般來說,雜誌的來源有以下一個方面:

第一,通過Web fo Science裡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裡影響因子區間進行篩選,或者按照其他要求(例如雜誌社、地區、JIF Quartile等)進行篩選;

第二,基於平時的積累,平時看文獻的時候看到一些和你研究類似或者相關的文章,或者是把你認為某些研究水平和自己相當的文章所對應的雜誌記錄下來放在Excle裡;

第三,當然是導師或者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們的推薦啦;

第四,還可以是你參考文獻裡面的一些雜誌,或者你有找模板文獻寫論文的習慣,那麼模板文章的雜誌社也是很好的選擇啊。

篩選出了雜誌接下來就是評價雜誌,可以從多個指標來評價,例如:雜誌的Scope和Topics、一審時間、影響因子、分區、近期文章質量、綜合/專科期刊等。這時候可以剔除一些不符合自己投稿要求的文章,然後在一些網站或者社區了解剩下這些雜誌的別人的投稿經驗,最終給剩下的雜誌按照之前的指標來打分,做一個排序。(排序的好處就是有據可依,給出了最優項和次優項,即使第一個雜誌被拒了也能馬上找出第二個雜誌投稿)。當然,這一切是基於你對自己文章水平的判斷,多看文獻是王道會培養你對文章質量評價的能力

此外,對剩下的雜誌還應該有一些排除條件或者一票否決條件,比如Clarivate Analytics上被鎮壓或者警告的雜誌,或者是灌水可能性很高的雜誌,或者一些自引率過高的雜誌,此外本人也不是很喜歡中國人投稿比例過高的雜誌,也不喜歡一審過久的雜誌(3個月以上之類的)。最後通過Web fo Science的引文報告計算實時影響因子(尤其是上半年投稿的文章),如果符合你的要求,那就大膽地投出去吧。

如果雜誌網站投稿的時候可以不需要選擇編輯,那麼建議不要選擇,留給雜誌社讓他分配合適的編輯。如果必須要選擇編輯,請不要隨意選擇,先把可選編輯看一遍,如果可選項很多,那麼可以限制條件(比如編輯為中國人,或者副主編及以上成員)。之後去Pubmed上查找下編輯的文章,去掉非該領域和該領域大拿的編輯,選擇和文章研究方向和那麼點交集的編輯。然後看下編輯的文章,每年穩定發10分以上的編輯建議不要選擇,最終剩下的編輯是偶爾大文章,經常發文IF在3-8左右或者和投稿雜誌IF相當的編輯。理由就不贅述了,講個故事大家意會下:2年前小弟審過一次稿,來自沙特,文章很一般,看完後寫好意見建議雜誌拒絕該文章,突然腦袋閃過這讓我審稿的雜誌IF也才0.7,馬上改為修改後再決定(我們往往會用固有的科研思維來判斷研究的好壞,容易忽略雜誌的實際情況,編輯和審稿人也可能一樣)

審稿人的選擇和編輯一樣,可不選就不要選擇,讓編輯自己找。如果必須要給那麼不要隨便推薦。我的方法通常是把自己文章的的關鍵詞拿出兩個或者把關鍵詞的概念泛化後檢索,在最近1年內發過文章的通訊作者中找,結合文章質量,避免領域大拿和高分文章作者,同時考慮地區平衡美洲、歐洲、大洋洲、亞洲其他地區以及中國各找一個。這樣子找出來的審稿人是比較關注研究熱點,同時和你的研究方向有交集,對你的文章很有可能感興趣願意接受審稿的。

其實「感興趣」對於編輯和審稿人是很重要的,感興趣的前提是他要有點了解你研究方向的內容,但同時沒有完全掌握該研究方向的前沿。通俗點講就是懂那麼點但是又不是很懂。這也就是我選擇編輯和審稿人的主要邏輯。當然,如果你是想讓自己的文章經過「戰火的洗禮」,那麼選擇領域裡的執牛耳來審稿或者選擇大拿作為編輯就很符合要求了,這對文章質量的提高是絕對有幫助的,但同時也可能對文章的拒絕也很有「幫助」。

我的4篇文章,2位編輯是中國人,其餘2位是雜誌主編。曾經因為理解不了編輯回復過來的意見發郵件給他,編輯(中國人)直接回復打這個電話138xxxx8888,無比緊張地撥過去,編輯第一句話:你這個文章我還是很感興趣的,就是巴拉巴拉講了一大堆,掛完電話那個高興啊。浙大校慶期間,研究生會在微博上和南大,武大以及上海交大的研究生會你儂我儂的,給我找編輯和審稿人提供了不少靈感(個中緣由只可意會也)。

第3篇文章投了FASEB J,編輯直接選擇了主編。一開始,師兄推薦過這個雜誌,自己也留意了下,就放在Excle裡面了。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一個審稿邀請的郵件,一看是FASEB J的主編發來的,我審完後一個感覺:這麼差的文章主編自己手上沒拒就發來了,難道這雜誌這主編這麼…於是,我後面把自己的文章投給了這個雜誌也選擇了這個主編,然後就是過程很坎坷,結果很美好。

先來講講對審稿人的定位吧,很多人會把審稿人定位為「皇帝」,說一不二,要求必須滿足,一開始我也是這樣,response裡面開頭必誇審稿人厲害,邏輯清晰、思維牛逼、審稿仔細、該意見對文章提高極有幫助云云,thanks和sorry反覆出現。直到近2次修改文章,審稿人意見之細緻和刁鑽,甚至個別意見看起來很是無理,終於耐不住心中的怒火,我向老天大聲說「我要懟回去」。結果審稿人居然都接受了,當然我也不是全都「懟」啦,先回答幾個問題誇一下審稿人牛逼厲害,選擇其中一些很難回答以及與個人文章思路不符的問題合理的解釋(DUI)回去。經過此役,審稿人在我心中的定位變為了「科研指導者」,不再是上下關係而是平等關係。對於指導者的意見取精華棄糟粕,因為你比指導者更了解你的文章。就算審稿人拒絕了你的修改意見,你仍然有機會向編輯Argue啊,合情合理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講個審稿回復的事例。一次審稿人A寫了很多Major的意見後再提了一個Minor的意見:請給Fig 3補充下非分化的對照。其實我的研究已經有陰性對照了,而且類似研究有陰性對照就足夠了,但是我是個尊重審稿人的Boy啊。然後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重新補了Fig 3的所有實驗。非分化對照啊,該圖的所有內容全部重新做過。這時候心中的怒火還時常能被理智熄滅。然後同時提了個意見要求我解釋濃度選擇範圍的理由,我補了幾個小實驗回答了他。第二次修回來說,根據濃度選擇範圍的這個實驗,我的Fig 5-6中選取的2個濃度不全面,應該提供包含變化趨勢的4個濃度。這時候我心中的怒火有點壓抑不住了,2個大圖全部重新做過又是2個月,況且我想在Fig 5-6中體現的是代表正反的2個濃度,而不是變化趨勢的濃度,和我的思路不符合啊。於是我合情合理地解釋(DUI)了下,審稿人表示接受,但同時在第三次修改意見中提出:你這個鑑定幹細胞的Fig 1貌似和文章內容不太相關啊,建議放在附錄裡面。Fig 1放在附錄裡面,那麼我所有的圖片要調整順序,結論、題圖、討論都要修改過,牽一髮動全身啊,我這種強迫症最怕漏掉某一個地方了,怎麼辦,改還是不改,改起來不難,可是改起來很麻煩啊。於是我突然想起雜誌要求附錄最多四個內容,不然得額外申請。於是我回覆審稿人,附錄裡面已經有四個了,雜誌社要求不能超過四個,同時我很「可憐巴巴」地說這個是我第一次在文章中鑑定幹細胞,還是想放在正文裡面,能不能讓它見見天日不要押入冷宮啊。審稿人最終還是被我的「厚顏無恥」打敗了。還有一次兩個審稿人對我Introduction的建議一個說很棒很精簡,另一個說很亂不清晰,提了他自己的邏輯思路給我讓我改。我回覆: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的思路是巴拉巴拉,Introduction我不準備改了。編輯們表示接受。

通過一次次的修改文章,慢慢建立起了一種觀念,審稿人的意見是供我們選擇的,把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意見努力修改好,提高文章質量;而那些不適合的建議,可以合情合理地解釋清楚,拒絕修改。這些科研思維嚴謹,邏輯清晰的審稿人許多次勾起我的欲望想問下編輯他們是誰然後好好研究下他們的文章。讓我反覆修改引言和討論的意見,雖然令人心煩卻也真正地提高了文章質量。

順便也說說編輯的定位,個人認為編輯也不是「皇帝」,他其實像法庭的審判官,不完全站在某一方,而是在客觀的立場聽取雙方的控辯(Comments and Responses),最後自己做出決定。因此和編輯的溝通其實也是很自然,沒必要小心翼翼。小弟因為一次要評比獎學金對文章有時間限制,文章已經修回去2周了還沒消息,心裡著急啊。於是我查找了該雜誌近期發表的文章,統計了下從修回到接收的時間間隔,發現平均小於2周,而且很多都是修回後2天內就接收了。於是我發了封郵件給編輯,第二天文章就接收了。估計是編輯太忙把文章放在一邊忘記處理了,所有必要時候聯繫下編輯還是很有幫助的。當然,郵件裡面我肯定是沒說需要文章接收後參加評比,我很委婉地說:編輯,你好。我的文章已經修回去了,但是系統裡文章的狀態2周了一直沒什麼變化,是不是我落下了某個步驟還是我需要上傳其他文件,有問題請隨時聯繫我,謝謝。

閒扯了這麼多,希望對你有點幫助,也希望諸位投稿順利,更重要的是期待大家在不斷的科研過程中逐漸提高,希望有朝一日某個研究能夠真正地幫助到一部分人。文章中的很多都是個人經驗,不一定具有參考價值,大家就過過目,手下/嘴下留情啦。

在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上查了下:IF大於10的雜誌一共213個;8-10區間內有106個雜誌;5-8之間461個;3-5之間1535個;1-3之間接近有5800個雜誌。特別提醒,本文主要還是針對3-8分雜誌的投稿,大於8分的文章投稿,小弟還在努力中,希望若干年後有機會和大家交流。希望本文能幫助到大家,祝順利。

相關焦點

  • SCI論文的投稿策略,各類收錄期刊精準解讀
    一般的要求是具有博士學位,有博士後正規科研訓練的經歷,有一定的編輯文章的經驗。2 警惕掠奪性期刊目前有很多的出版社發表神經科相關的SCI文章,包括PPT中列舉的幾個常見的出版社,這些都屬於正規出版集團,並不意味著這些出版集團出版的雜誌一定就是SCI雜誌,在投稿前大家還需要仔細確認。需要引起大家格外注意的就是掠奪性期刊。
  • 反向投稿,別墅靠海,博士靠這本期刊賺百萬
    其中,Gordon Mallarkey發表過35篇文章,被引近400次,以臨床藥理方向為主。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雜誌的JCR分區:該刊最新SCI影響因子為1.287分,分區長期停滯在Q4區,僅在2014-2015年步入過Q3區。
  • SCI論文發表過程中常遇到的7個問題
    在SCI論文發表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以下七個問題 1、如思路或意思表述不充分 長期從事科研與論文寫作的一線醫學工作者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思路或意思表述的不充分多半就是源自文獻閱讀量不夠。
  • 淺談醫學SCI論文的投稿體會
    一方面,論文的好壞,首先體現在研究題材的創新性上,創新是論文的靈魂,具備較好的創新性的論文,更能吸引編輯的注意,從而能從成千上萬的論文中脫穎而出,最終被自已心怡的雜誌接收。另一方面,論文的好壞,還體現在論文所承載的研究是否經過周密設計和具體實施,以及其表達語言是否清晰和恰當。所以,創新性是敲門磚,周密的研究設計和恰當的語言表達,是能否投中SCI 雜誌的前提。
  • sci期刊官網投稿簡單嗎
    sci期刊官網投稿簡單嗎?sci期刊官網投稿是作者發表sci論文時比較常用的方法,簡不簡單,相對於不同的作者來說,有不同的答案。越熟悉,越專業,sci期刊官網投稿越簡單。sci期刊官網投稿,通常是作者自己發表sci論文唯一的選擇。
  • sci論文的Cover Letter是什麼,包含哪些內容
    向sci期刊投稿論文發表,就必須寫Cover Letter。作為作者不明白Cover Letter代表的含義,就不能準確入手,正確撰寫。那麼,sci論文的Cover Letter是什麼,包含哪些內容?Cover letter是編輯對論文的第一印象,是初步評判你論文是否可以被期刊接收的重要依據。若你寫的Cover letter不夠規範、嚴謹,體現不出Cover letter的目的,就不能引起編輯的興趣,代表你投稿的sci論文就再也沒有下文。
  • SCI論文的投稿附件是什麼-WOSCI沃斯編輯
    好不容易寫好文章,看準一個雜誌,準備投稿時,突然發現雜誌要求太多了,Cover Letter就不用說了,還有什麼Running Head,Checklist,Reviewer
  • 說說寫文章投稿這件事
    O(∩_∩)O哈哈哈~我覺得沒有收到禮物也可以過得很開心,因為身體健康才是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今天想與大家分享寫微信文章和投稿這件事。前兩天,我在後臺看到有粉絲給我私信,問我怎麼投稿?如果您想投稿,其實有很多平臺可以選擇。
  • ——以SCI期刊為
    有的說,投某核心,審稿半年無結果,一直等遙遙無期,又不敢投其他期刊;有的說,投稿就被拒,換了一個個刊還是被拒;有的說催編輯部審稿,編輯說儘快,但是沒結果。總之各種難,如果熟悉期刊的審稿流程,是不是要少走很多彎路?那麼我們來講一下,發表核心期刊,編輯部的審稿流程是如何的。
  • 神刊CPB被踢出SCI,5分左右的期刊還有哪些可以發?
    話說,學霸姐姐老早就感覺CPB會被踢,只是沒想到會這麼突然,臨到過年了,給大家來了一個大新聞,在座的有沒有那種,文章已經被CPB接收發表,並交了兩三萬版面費,卻還沒有被Web of Science收錄的童鞋們,站出來讓大家同情一下,抱抱你!
  • 目標SCI期刊的選擇
    因此選擇一個適當專業期刊來投稿是很重要的,以避免稿件因不符合所投期刊的範疇而被退稿,從而耽誤sci論文發表的時間。慎重選擇一個適合自己論文內容的期刊來投稿,是順利發表論文的關鍵一步。2.期刊質量和影響力利用SCI數據檢索該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來判斷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 2020年SCI 影響因子發布,速看你投的雜誌今年表現如何
    期刊影響因子的變化宛如股市價格的漲跌,自己投過稿發過文的雜誌,影響因子是高是低,可能直接影響到明年能拿多少基金,評不評得上職稱。 日前,2020 年期刊影響因子發布! 經典四大刊排位如何變化?傳統三強 CNS 地位是否堅挺?
  • 哪些期刊最喜歡生信類SCI文章(1~5分)?
    今天我來講講大家最關心的1~5分生信類的SCI文章發表情況。為什麼說大家最關心1~5分的呢?因為首先,這類文章屬於article,被單位所認可和接受。「灌水一時爽,到頭全白忙」,近些年科研中的這些坑我們深受其害,所以咱們要擦亮眼睛,搞清楚哪些期刊比較「危險」,時刻做好心理準備。好了,咱們一起來看看1~5分的生信類SCI更偏向發表在哪些雜誌上。
  • SCI醫學論文發表經驗分享
    他們經常會問,為什麼別人的SCI論文可以成功發表,而我的不行呢?為此,成功發表SCI論文的過來人分享了以下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1、在動手書寫學位SCI醫學論文之前,首先要在頭腦裡詳細構思SCI醫學論文的整體結構,多參考其他的SCI醫學論文的寫法,列出詳細的提綱,並儘可能的詳細,這樣在動筆開始寫作以後就不會脫題。
  • 這個國內大學旗下竟然有5本醫學SCI雜誌
    公眾號後臺時不時會有童靴問有沒有推薦的雜誌可以投,最好是核心的,SCI的,性價比要高的,要畢業啊。今天,就來向大家介紹下浙大期刊中心旗下的生命科學期刊。 浙江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成立於2008年,旗下目前共出版15種學術期刊,包括6種中文期刊,9種英文期刊,其中有5本英文刊已被SCI資料庫收錄。
  • 這些SCI雜誌的專刊在徵稿,審稿快,接受率高!
    作者:科研探索編輯:小怡本文為小狗科研平臺原創,轉載請在【後臺】留言一類SCI期刊在特定的時間段易接收文章
  • 如何應對投稿後的各種狀態
    總結:對於投稿之前和提交確認投稿過程,這裡還需要對投稿新手強調以下幾點。因為這些小問題被編輯評個低印象分不划算,被打回也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一條條說來:大多數系統是要求 word 投稿正文內容的,pdf 多不為接受格式。但也有很少數要求用 pdf 格式的,務必注意細看稿約。文獻格式是否按擬投雜誌標準要求核准?有的投稿系統是可以直接檢查的。
  • 奔著SCI奮力向前跑
    一篇文章最起碼的條件就是它的科學性,在對文章進行評定的時候,科研設計的合理性、方法的正確性、資料的完整性都是要參考的主要的方面,這個也是要我們引起注意的。4、具有實用性。一般文章的研究分為兩類,一類是為了進行學術性研究,一類是為了進行實用性的研究。
  • 需稿量大,稿費千字100-200元,手把手教你靠給雜誌投稿,賺萬元稿費!(附雜誌徵稿匯總)
    作為一個寫言情雜誌出身的寫手,我常寫的雜誌有《花火》、《鹿小姐》、《小美好》等,通過向雜誌投稿,我過稿了10多篇,拿過一萬多的稿費。可以說從一個純新人到編輯主動約稿的全過程,我都經歷過。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聊新手如何過稿上雜誌,注意,這篇指南僅針對喜歡寫小說的新手作者。
  • 關於SCI和SCIE,這是一個真實而悲傷的故事
    我們暫且叫他A副高, A副高在浙江省某醫院勤勤懇懇幹了N年,拿了個課題,寫了篇文章,一切似乎都是這麼順風順水中,仿佛明年升正高勝利在望。心高,從10多分的往下投,一直往下降分投到了5分的雜誌,大修結束接收了。A副高的媳婦炒了兩好菜,A副高就著小菜喝著小酒喝得大醉,這兩年過得太苦了,終於要撥開雲霧看見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