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所有智慧:等待和希望

2021-02-08 添富小微

「人生何所求,致富和自由」,你可知這句話是出自法國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春風得意時突然蒙冤入獄,幸遇高人指點最終逃出生天,成功尋寶後展開連環復仇計劃,被譽為通俗小說典範的《基督山伯爵》情節生動離奇,故事迂迴曲折,人物命運跌宕起伏,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基督山伯爵》問世以來擁有數以億計的讀者,作為西方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其所體現的人生哲學一直也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在小說的最後,基督山伯爵給一對年輕戀人寫的告別信中有一段堪稱經典的話:世上沒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況的比較。唯有經歷苦難的人才能感受到無上的幸福,必須經歷過死亡才能感受到生的歡樂。我心愛的孩子們,你們要快樂幸福地生活下去,而且永遠不要忘記,在上帝為我們揭示未來之前,人類的所有智慧就包含在這兩個詞裡——「等待和希望」。

等待和希望,這是人類面對一切苦難和挫折所應具備的終極智慧。學會等待,懷抱希望,永遠不讓自己陷於絕望的深淵,這同樣是長期投資的真諦。

市場每一次出現嚴重的持續下挫調整,對每一個投資者都是一次嚴酷的考驗。無論是股民還是基民,資產的縮水都是難以言說的痛。我們總會遺憾的看到,總有部分投資者失去了等待的希望和勇氣,無奈地選擇失敗離場。其實,投資之路從來都不會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激流險灘、荊棘密布才更像投資所經歷的曲折道路。學會飽含勇氣和耐心的等待,保持對未來的希望始終不動搖,這是投資者尤其是長期投資者理應學會甚至可說是必須掌握的市場應對之道。

「股神」巴菲特多年來屹立於世界財富之巔,他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是美國乃至全球最貴的股票之一。大家只看到伯克希爾現在讓人難以置信的高昂股價,但它半個多世紀裡所經受過的挫折考驗和反覆動蕩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

1973年至1974年僅次於1929年至1932年的大衰退期,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價格從每股90美元跌至每股40美元;1987年的股災中,伯克希爾股票價格從每股大約4000美元跌至3000美元;1990年至1991年的海灣戰爭期間,其股價從每股8900美元急劇跌至5500美元;1998年至2000年期間,伯克希爾公司宣布收購通用再保險公司之後,它的股價從1998年每股大約80000美元跌至2000年初的40800美元。而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洗禮的它,當前股價在300000美元上下徘徊。

一隻見證盛衰榮辱的偉大股票,一段不懼起落艱險的浩蕩徵途。伯克希爾不能在市場暴跌中獨善其身,它與大多數的股票一樣潮起潮落,但卻始終能在長期價值投資的護航中不斷卓越前行,一路走向輝煌與燦爛。與一般投資者不同,巴菲特根本不打算靠短期買賣賺錢。在巴菲特看來,投資具有長期持續競爭優勢的卓越企業,投資者所需要做的只是長期持有,耐心等待股價隨著公司成長而上漲。無論是富國銀行還是可口可樂,巴菲特都只有一種態度:「我最喜歡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期限是:永遠。」巴菲特是最有耐心最善於等待的投資者,伯克希爾股價的希望沒有終點。

誠如巴菲特所言,投資其實不需要很高的智商,更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論。大道至簡,大巧若拙,想做一個聰明而快樂的投資人,不管你是基民還是股民,簡單得只需要一種人類共同的智慧:選擇優質基金或股票買入並長期持有,要耐心地等待,永不放棄希望。等待和希望,致富和自由,如此而已。

風險提示:基金投資需謹慎。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並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本資料所載觀點均為當時觀點,所載信息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人自行承擔任何投資行為的風險與後果。

相關焦點

  • 《基督山伯爵》:人類最大的智慧是等待和希望
    人類最大的智慧是等待和希望,這是小說《基督山伯爵》最後的一句話,聽完之後久久地縈繞在我耳際。懷著希望去等待,幸福有可能降臨,這或許就是基督山伯爵要告訴我們的,而他也正是這樣做的。說實話,我非常喜歡基督山伯爵這個人物。他是復仇天使,也是正義的化身。
  • 霍金和基督山伯爵——等待和希望的故事 | 汪廣松
    正因為諾瓦蒂埃只能這樣表達,因此每一次「言說」都具有極為強大的意志力和執行力,而且極具智慧,這樣的「言說」才真正成為「言說」。從小說的角度看,這種寫法讓諾瓦蒂埃的形象躍然紙上,增添了藝術感染力;而在現實世界裡,霍金的「揚眉毛」也不禁讓人對他的「言說」和智慧產生信任。    在我讀到的那篇文章末尾,霍金寫道:「這表明一個人永遠不要絕望。」
  • '等待'和'希望'
    年輕的水手埃德蒙被嫉妒他的情敵誣陷,在與未婚妻的訂婚宴席上被逮捕;而心懷鬼胎的代理檢察官,為了不洩露秘密保住自己的官職,昧著良心將對他的公正給予希望的水手投入死牢。一位心懷夢想的年輕人在青春繁盛的時刻被人性中的惡推下懸崖,厄運纏身,是一件多麼令人痛惜的事情啊。他的心也隨著身體墜入冰冷的監牢,在無窮無盡的絕望和孤獨中渾渾噩噩的任由時間流淌。
  • 等待與希望——我在原地等
    等待與希望——我在原地等樹上微出版化繁為簡的人類格局一點一滴累積出生活滋味//以平民視角,平凡生活,平實表達等春等夏等秋冬,等東等西等南北,等天等地等日月。「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五個字裡面:等待和希望」。
  • 《等待戈多》| 致等待希望的孤獨靈魂
    在貝克特早期的小說創作中,他絕少涉及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具體的社會問題,而是致力於揭示人類生存的困惑、焦慮、孤獨以及現代社會中人們喪失自主意識後的悲哀。這與他早期深受意識流文學的影響,對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深惡痛絕緊密聯繫。
  • 比較《等待戈多》和《車站》:從被動到主動,人類的生存與超越
    他們一方面,接受這樣普遍存在的生存環境,另外一方面,又想要在無所適從的環境中渴望得到一份希望,一份被動的希望。30年之後,法籍華裔作者高行健的作品《車站》在北京首演,也表達了一樣的等待主題。於是,他們打起精神,決定不再等待,一起攜手向城市走去。毫無疑問,兩部劇都展示了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等待主題,然而,前者是以反理性,反傳統的藝術表達方式,來表現西方人在希望幻滅之後,他們尷尬而被動的生存環境;而後者卻立足於傳統的創作模式,吸收了荒誕派戲劇的創作手法,表達了當代人的生存狀況。等待,並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有在奮鬥和前進中保持一往無前的態度,才能夠看到黎明的曙光。
  • 集體智慧|CI Lab 「Asice之網」季度問題徵集:「最希望集體智慧解決的問題是?「
    62年前,世界政府給了每個人選擇的權利,畢竟人類的身體是不可能一直持續工作那麼久的,所有人類在這趟星際之旅上會處於休眠狀態,將旅途交給當時最為發達的人工智慧系統,希冀它能夠帶領人類去往下一片土地,這是所有人美好的願望,當然最重要也最擔心的是,這艘船不要壞,不要發生故障,不要出現問題,但從最早的計算機開始,人工智慧從來沒有被完全信任過,就像飛行員與自動飛行在飛機控制權上究竟誰更大,駕駛座前的方向盤究竟由駕駛員還是車載智能系統掌控一樣
  • 恍然大悟:人類究竟是智慧的還是愚蠢的?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30)《我們究竟是智慧的還是愚蠢的?》幾乎沒有人會否定人類是智慧的,我們創造的盛大文明就是見證。有人會認為人類是愚蠢的嗎?既然這麼智慧又為什麼讓自己這麼痛苦?我們因自己的智慧減輕了痛苦還是加重了痛苦,人類處於古老時期的痛苦多還是現在的痛苦多?我們的身體進化和精神進化過程是在減少痛苦還是增加痛苦?從人類整體性的生活目的和存在狀態上看,我們是智慧的還是愚蠢的?很難下這個結論,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我們從未放棄過對世界以及對自身命運的改造,甚至可以說,我們的智慧就是為了掌握生存的主動權,為了減輕我們的生存痛苦而產生的。
  • 評·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果陀》 | 人生,一場沒有希望的等待
    無情節、無高潮、無結尾,故事發展在兩天,等待著一個叫做「果陀」的從未出現過的人,他是誰?他是什麼身份,他長什麼樣統統沒有交代,「哭哭」、「啼啼」二人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等他。 在極其「無聊」的兩天裡,兩個「守望者」靠著閒聊、插科打諢虛度光陰,不知此前已經在那顆倒懸的老樹下等待了多久,充滿絕望的等待是一次對生命和宇宙的嚴肅正視。
  • 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的本能,勞動與創造是人類的智慧
    人類史即是一部生存奮鬥史。幾千年來人們繁衍生息,奮發有為。與惡劣環境抗爭,與前途命運抗爭。不畏困苦艱辛,勇與拼搏奮鬥。用勇敢與智慧,用勞動與血汗。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的本能,勞動與創造是人類的智慧,民以食為天,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人們通過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基礎與精神食糧。
  • 《等待戈多》指向的是我們人類將去向何方
    「比如說整個劇本的第一句臺詞,愛斯特拉岡說的『 Nothing to be done』,這句話在施老師和餘老師那裡都被翻譯成了『毫無辦法』的意思,而其實如果你讀懂了《等待戈多》,你會發現這句話是《等待戈多》裡最重要的一句話,這句話的高明之處在於貝克特是在很巧妙地接上了浮士德的問題,就是我們用人類誕生以來所創造的所有知識,其實都無法解決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都是毫無用處的。
  • 珍妮預言2020年善惡大決戰---人類的希望在東方
    繼而又轉向我,好像對我說,我也必須看著東方,祈求上帝的智慧和指引。我感到它在告訴我,如果我的忠誠不容置疑的話,就能領悟到一些神授的智慧。我知道自己得到了上帝的保佑,因為在這條蛇凝視的雙目中,充滿著仁愛、善良、力量和知識。一種『全球和平,對人類良好祝願』的感覺,浸透我的全身。我有一種懸空的感覺,但非常平穩,絲毫沒有那種飄浮不定的恐慌。
  • 等待戈多—有積極生活與行事狀態,戈多其實是貝克特對希望的解讀
    《等待戈多》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作品中的人物沒有鮮明的性格,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著重展示人物心理活動過程的障礙,揭示現代人的生存狀態,表現出了現代世界的荒誕和無意義。一面,形象地勾勒出人類對現實、未來處於茫然無措,甚至絕望的處境。更進一步,表現出西方人在荒漠中的荒涼狀況、精神狀態。其實《等待戈多》這部作品,還是有很多解讀的,其中讓人不斷討論的一點就是:戈多是誰。有人把戈多(Godot)解釋為上帝(God);有人認為戈多其實是死亡的隱喻;有人認為在這部戲劇中戈多其實已經出現過了。
  • [智慧大師訊息] 必做的選擇及未來人類(附:為大揭露、大清洗而歡欣鼓舞!)
    他前方是一本打開著的智慧巨書。他對我說:——)  地球的孩子們,你們正在經歷自身進化的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目前,所有想閱讀這本智慧之書的人都可以讀到它。所有人都可以快速覺醒於一種更高級的意識。 然而,即使這本智慧之書在人們面前打開,仍有很多人無法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
  • 人類圖看《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聰明暖心的投射者,你要相信等待被邀請的力量
    投射者只佔全世界人口約21%,以人類圖的設計來說,投射者總是焦點向外,能量場專注且集中,藉由觀察別人而學習自己,長期下來發展出擅長規劃與佈局的才能,而且十分樂意支持並協助他人成功,自己也能因此獲得成功的喜悅。不過,所有投射者的人生策略都是「等待被邀請」,換句話說,在沒有被人辨識出才華進而邀請之前,投射者並不適合主動介入他人的問題,或擅自給別人意見。
  • 教育的核心價值:激活蟄伏在人類基因密碼之中的智慧潛能
    ......但是,人類智慧並不屬於自然遺傳,也就是說一個嬰兒赤裸著身體降生之時TA和其他動物一樣僅僅是一副「血肉之軀」。人類文明智慧同樣如此,剛出生的嬰兒大腦不帶任何智慧記憶,TA們需要經歷後天無數次記憶喚醒之後才能形成知識智慧神經迴路,比如一歲之前的孩子幾乎不知道自己是誰、誰是爸爸、誰是媽媽、什麼東西能吃、應該如何處置自己的排洩物、那些事物存在危險......然而,當一個孩子開始上小學之後,TA便知道我是****、誰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哪些是自己喜愛吃的食物、飯前便後要洗手、行走過程中要避讓車輛和其他行人等等。
  • 《AI崩壞》人類畏懼的並不是人工智慧的「智慧」本身,而是畏懼沒有人性的智慧
    如果說《1984》和《The Capture》太過於政治色彩和單一的「統治監控」主題,那麼這部日本電影《全境失控》則以親情為切入,試圖回答:人工智慧能否給人類帶來幸福?商業電影總免不了happy ending,電影的末尾依舊是試圖用AI對人類做出優劣篩選並決定生死的大反派伏法,慈父最終救回孤女。
  • 人類圖|乾貨|反映者和情緒中心開放的智慧「房鼎容原創」
    鼎心人類圖房鼎容老師帶領中國最專業人類圖諮詢培訓機構,關注獲取海量乾貨!關於人類圖,今天我們談一個比較深的話題。就是反映者和反映狀態。當反映者沒有覺知、沒有活出自己的時候,他們每一個開放的中心都會成為別人能量的吸收器和放大器。從人類圖角度說,這時的反映者叫做「吸收者」更準確。人類圖認為,這是大部分反映者的普遍存在狀態。他們被周圍的人和環境深深地制約著。即使你不是反映者, 當你有任何一個開放的能量中心,你的狀態也是如此。
  • 地球終會滅亡,人類制定了重啟計劃,希望能夠延續人類文明
    今天是2499年的最後一天,人類的所有精英,匯聚一堂,討論人類何去何從,現在的地球,基本上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了,雖然我們在太陽系的月球和火星都有基地,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移居的條件,並且人類已經在月球和火星開啟了文明時代。
  • 《等待戈多》,他們在等待什麼?為什麼等待?
    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等待的是什麼,從題目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們等待的是戈多。可是我們的問題是戈多是什麼,誰又是戈多。貝克特沒能給於我們答案,觀眾和讀者沒有統一答案,我們只有慢慢摸索。劇中兩個現實的人,在現實的生活中,為了一個虛擬的戈多,進行著漫長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