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鼓勵大家拒絕動物表演、不去圈養海洋哺乳動物的海洋館的人,自己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有沒有哪個海洋館是「好的」、值得去參觀的?先明確一下,沒有哪個海洋館能比得上良好的自然棲息地,尤其是對於鯨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來說。那判斷一個場館,特別是圈養了海洋哺乳動物的場館「好不好」,有5個標準提供給大家參考:1. 它是否參與了以盈利為目的的動物野捕、圈養、繁殖、表演和販賣;2. 它是否圈養了生理、心理和行為需求複雜,對活動範圍要求大的動物;3. 它是否致力於棲息地保護和以野化放歸為目的的救助;4. 它對動物的繁殖是否以野化放歸為導向;5. 它是否與時俱進,給公眾提供物種和其野外棲息地的科普教育,它是否參與真正的科學研究和政策倡導。基於上述標準,我覺得蒙特雷灣水族館(Monterey Bay Aquarium)會是最接近的答案。
蒙特雷灣水族館坐落在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的蒙特雷灣,緊鄰蒙特雷海底峽谷(Monterey Canyon)。水族館由廢棄的沙丁魚罐頭廠改造而成的,於1984年10月開館。當地巨大的地理落差給多種動植物提供了豐富的生境,也讓蒙特雷灣成為世界上最容易看到鯨豚,例如藍鯨、長鬚鯨、座頭鯨、灰鯨以及虎鯨等動物的地方之一,同時給研究者進行野外調研提供了絕佳的便利。
這個非盈利性質的水族館從建立之初,就立足於展示和保護蒙特雷灣的本土物種和它們的棲息地。水族館深知圈養條件無法滿足鯨豚的生理、心理和行為需求,所以也從未圈養過任何鯨豚。遊客可以在水族館的室外區域用望遠鏡觀察到加州海獺,造訪附近海域的鯨豚,以及海獅海豹等鰭足類動物。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蒙特雷灣水族可以直接抽取附近海灣的海水,過濾後再根據不同物種的需求調整溫度和成分。不過直接抽取海水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比如頑強的藤壺會在管道內壁安營紮寨。幸而水族館有兩套管道交替使用,未使用的那套在關閉時會兩頭封住,當氧氣減少後,裡面的藤壺就會死掉,再用類似彈頭的橡膠把它們衝出去。水族館內本土物種展缸的廢水會直接排放回海灣,但飼養外來物種的廢水則會經過紫外線消毒後,再排進海中,以防汙染當地生態系統。本土物種和棲息地展示目前,水族館內有10個常設展區和2個特別展區,超過500種,共計35000多個個體生活在此。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巨藻缸。蒙特雷灣水族館是世界上第一個展示巨藻的水族館,甚至水族館的logo就是巨藻的新芽。
在三層樓高的「巨藻森林」(Kelp Forest)展區中,生活著高達20米的巨藻。這個展缸在設計之初,科學家和工程師就緊密配合,利用玻璃和造浪機來滿足巨藻對陽光和海流的需求。
曾有人懷疑,大家會願意看一些大海藻麼?不過最終的展出效果證明,不僅是本身就壯觀美麗的巨藻令人流連忘返,穿梭其間的各類海洋生物也非常迷人——晴天時,看著隨水流搖曳的巨藻,加州灣尖隆頭魚、加州羊頭魚、半帶皺唇鯊以及佛氏虎鯊等本土動物在其間巡遊,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對大海和這個生態系統產生最直觀的認識。
另一個十分著名的展區是「外海」(Open Sea),主要展示蒙特雷灣外海(離岸約100千米)的一些典型生物。這裡展示了一些外海的大型動物,如雙髻鯊、翻車魨、鯕鰍、綠海龜等。
對於這些動物的圈養展示,場館需要竭盡所能去保護它們的安全,提高它們的福利。2007年時,曾有一條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在展缸中撞上玻璃死亡。後來水族館在展缸的缸壁下方安裝了氣泡裝置,以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
關注我分享更多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