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孤獨,卻又怕寂寞。所以,逃離成為每個人無法克制的欲望,回歸卻又是無可避免的結果。年復一年,很多人就只能在日常繁瑣的空隙,遠離自己熟悉的人事地物,遠走他鄉,接近陌生人,在完全疏離的情狀中,得到必要的心靈安撫。
我常懷疑,人逃離的到底是自己還是他人?即便懷疑,我還是像多數人一樣,每年選一個陌生的地方,放下自己熟悉的老面孔,在異鄉的街頭,飲啜咖啡或啤酒……卻不大相信,人可以有這麼大的勇氣和決心與過去的自己道別,迎向自己嚮往卻沒經歷過的生活。
by 《時報周刊》社長夏珍
但世上確有這樣的人:今年75歲的崎山克彥,在他年近六旬時,辭職、用全部積蓄買下了菲律賓的一座小島——卡兒哈甘,開始了島上生活,迎向未知的世界。下面是這個來自南方島嶼的故事。
島|卡兒哈甘
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小小島,一個接近烏託邦的完美彼岸。
位置:菲律賓中央、宿霧島東南方大約15 千米的海面上。由7座島嶼構成,是一群位於峨蘭哥環礁中央的小島。
面積:約15000 平方米,大小如東京巨蛋體育館。
島主|崎山克彥
「我還是想去卡兒哈甘。」我的心意已決。
崎山克彥1935年出生在日本福岡市,曾任講談社編輯、講談社國際部取締役。1987年去宿霧潛水,邂逅了卡兒哈甘:
德頓(菲律賓當地人)指著遠方浮出來的小島說:
「那個島現在要賣喲!那是我看過最美的島了!」
突然之間我熱血沸騰了起來。
「多少錢?」我不假思索地開口詢問。
「若價錢是在兩百萬披索上下的話,我就會買。」
一披索大約5 日元,我很快地在腦中計算著。一千萬日元,這樣的話我就得把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才買得起。
「我決定買了,之後的事情麻煩你!」我對德頓說。
「大約是在1988 年的夏天,我曾想先移居島上一年試住看看。但是,紐約的朋友突然來電,希望我能幫忙處理外資投資的出版業務。答應之後,我只能在工作空閒時,一年數次、每次數日地往返卡兒哈甘與日本,過過試住生活。我十分享受擔當重任的同時又能在南方小島擁有別墅生活的日子,這不是很酷嗎?我認為這應該是上班族中「最高級」的生活吧!雖然這樣想,但我還是不怎麼習慣。
若把「事業」當做人生的核心,人們想要的不外乎出類拔萃。但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只想要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我並不想過工作之餘才有一些休假的生活,而是想把心靈思考作為生活的重心。一切都是緣分所賜,我才能買到卡兒哈甘,我只能說這是命運的奧妙。拜留學、工作所賜,我在美國過了大約10 年的生活,而且完全不覺得住在國外會有什麼不習慣。
「我還是想去卡兒哈甘。」我的心意已決。
島上哲學|會循環的時間
等到時機成熟了,「時間」就會自己來到。
在島上待了一陣子後,不知不覺間就會被大自然吸納,忘了「時間」的存在。在島上,沒有什麼事情是非做不可的。不管是陽光、風、潮水等自然萬物,還是人與人的相遇相約,都沒什麼是特別需要安排或在意的。只要平平穩穩度過每一天就行了。
有時候我會去找人談些重要的事情,當然也不用事先約好。對方只要大致「有空」,通常就會在家裡。前往的途中如果遇到別人,也會就在路上先聊起來。完全不像以前在日本,彼此得先約好,不然就會碰到「真是不好意思,那麼看看什麼時候再約好了」的狀況。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生活好單調,好像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在島上生活的時候,就讓島上的時間隨風流逝」好像是這個島上特有的文化一樣。在城市生活,每個人都過著工作、吃飯、存錢、被時間追逐的人生旅程。但在卡兒哈甘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反而是人不與自然競爭,也沒有奢求將物「量化」的文化,投身於大自然中,以享受時間的「質」為樂。
島上沒有電力,雖然有油燈,但大家也都早早就寢。島民認為,日落後的「夜的世界」並不屬於「人的世界」。被漆黑的幽暗支配的夜,或被月光支配的夜,應該是個魑魅魍魎、跋扈猖狂的精靈世界——這樣的世界,養成人的敬畏之心。
清晨破曉之後,東方的天際中火紅的太陽再次升起。新的一天隨之展開,新的時間再次運轉。每天就這樣反覆地日升日落,時間並不是就「這樣流逝而去」,而是「不斷反覆地進行著」。島民把自己置身於大自然之中,仔細地觀察自然天象,並且寄身在這樣的環境裡。時間不像沙漏一樣直線滑落,而是宛如隨著太陽光影移動的日晷般地反覆著。
不用焦躁,只要輕鬆地過著現在的時刻就好了。沒有慌亂,也無須恐懼。卡兒哈甘島上有很高齡老人,他們都悠閒自由地過著日子。自己捕魚,自己煮飯,喝喝酒、抽抽菸、跳跳舞,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自信快樂地過著日子。在這裡沒有人恐懼衰弱和病痛,也沒有害怕死亡的消極態度。人的死亡也是自然的循環,因為新的生命也會隨之而來。現在,我也充分地體會到這種「會循環的時間」了。順應自然的韻律生活,才能讓心靈獲得完全的休息。
今天,什麼也不用做,等到時機成熟了,「時間」就會自己來到。
島上生活|點油燈與太陽能
我們,從神那裡借來土地……
自從邂逅了卡兒哈甘後,我就開始思考如何住在島上,同時也開始思考如何使用綠色的自然能源。我是突然出現在這個島上的,因此常常期許自己「儘可能地不要破壞這毫無汙染的大自然」。
電
早期,卡兒哈甘島上是沒有電力的。當地的市場上,有賣一種用空瓶空罐做成的小小的叫做「蘭帕涅利亞」的油燈,高約10~15 釐米,是利用可樂空瓶和空罐子所做成的手工製品。到了傍晚,島上的家家戶戶都會點上這種光線柔和的小油燈,整晚都點著。漆黑的夜裡,南國小島上閃爍著明明滅滅的小油燈,光是看著這景色,整個心都溫柔起來了。
我總是在想,如果從天灑落而下的充沛太陽能可以作為島民未來使用的電能的話,應該會很棒。有次回日本,和人閒聊小島的事,他說:「好,我送你太陽能面板。」然後過了一個月,就有人往島上送來了五片太陽能面板。這真是件令人驚喜和感激的事情。就這樣過了十年,在鹹濕的海洋氣候下,這些安裝好的太陽能面板幾乎沒出什麼重大的故障,一直穩定地提供我們需要的能源。
水
雨是令人雀躍的。在卡兒哈甘,還有一個讓人喜歡雨的理由,就是能夠儲水。島上得仰賴雨水作為生活用水。剛來島上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念頭不是蓋房子,而是要建造運水的船。人要在新的土地開始生活,首要考慮的就是要「確保有水」。
我在卡島中央蓋了一個蓄水庫。首先,我先在地下挖了一個長10 米、寬5 米、深2 米的洞,然後將水泥塗在四周壁面上,形成一個不會漏水的地下大水箱。在這個大水箱上,我蓋了一個屋簷,讓降下來的雨水透過簡單的導水裝置流入地下水箱。這個水箱總體積大約100 立方米,整個蓄滿的話,能儲存100 噸的水。
不過,卡兒哈甘人和日本人用水的方式完全不同。基本上,島民們並不浪費水資源。卡兒哈甘人洗澡時,整個人先泡在海水中刷洗,最後才用淡水把身上的鹽水衝掉。上廁所要衝水,也都不使用淡水。洗碗也都先在海裡洗乾淨,再用淡水衝洗。他們最有效地使用淡水,雖然費很多工夫,但確實洗得很乾淨。
我們,從神那裡借來土地
我們要把這塊土地打造得更好
然後,再回獻給神...
以上選自《我有一個島:卡兒哈甘》by 崎山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