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世上確有這樣的人。
崎山克彥,一位已年過七旬的老人。52歲時,他做了這樣一個決定:辭職,然後用全部積蓄買下一個小島。這座島的名字叫做卡兒哈甘。
「大約是在1988年的夏天,我曾想先移居島上一年試住看看。但是,紐約的朋友希望我能幫忙處理外資投資的出版業務。所以我只能在工作空閒時,一年數次、每次數日地往返於卡兒哈甘與日本。從內心來說,我十分享受擔當重任的同時又能在南方小島擁有別墅生活的日子,這不是很酷嗎?我認為這應該是上班族中『最高級』的生活吧!雖然這樣想,但我還是不怎麼習慣。若把「事業」當做人生的核心,人們想要的不外乎出類拔萃。但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只想要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我並不想過工作之餘才有一些休假的生活,而是想把心靈思考作為生活的重心。一切都是緣分所賜,我才能買到卡兒哈甘,我只能說這是命運的奧妙。」
——崎山克彥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並沒有驅逐島民,而是選擇成為島主兼客人,融入島民之中。慢慢遠離繁華的都市生活,回歸自然,就這樣在島上生活了20年。他無償地幫助島上的原住民改善生活,建設小島,帶領他們迎向未知的世界。
他在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也為這座島帶來了無限可能。
生活在卡兒哈甘,人們對於物質的要求僅限於最低保障。幾乎所有的一切,都與自然融合:
電
早期,島上是沒有電力的。當地的市場上,有賣一種用空瓶空罐做成的小小的叫做「蘭帕涅利亞」的油燈,高約10~15釐米,是利用可樂空瓶和空罐子所做成的手工製品,被島民們當做日常照明使用。
在崎山老人買下小島後,他在島上安裝了五片太陽能面板。在鹹濕的海洋氣候下,這些太陽能面板幾乎沒出什麼重大的故障,一直穩定地為卡兒哈甘提供能源。
水
卡兒哈甘依靠雨水作為生活用水。崎山老人在卡島中央蓋了一個蓄水庫,並在地下挖了一個長10米、寬5米、深2米的洞,用水泥做成一個不會漏水的地下大水箱。在水箱上,有一個屋簷,可以讓降下來的雨水透過簡單的導水裝置流入地下水箱。這個水箱總體積大約100立方米,整個蓄滿的話,能儲存100噸的水。
生活哲學
在卡兒哈甘,你會不知不覺間被大自然吸納,而忘了「時間」的存在。在島上,沒有什麼事情是非做不可的。不管是陽光、風、潮水等自然萬物,還是人與人的相遇相約,都沒什麼是特別需要安排或在意的。
與城市裡「工作、吃飯、存錢」過程單調的生活不同,這裡完全不與自然競爭的,也沒有奢求將物「量化」的文化,只是投身於大自然中,以享受時間的「質」為樂。島民通常早早就寢,因為他們認為日落後的「夜的世界」並不屬於「人的世界」。被漆黑的幽暗支配的夜,或被月光支配的夜,應該是個魑魅魍魎、跋扈猖狂的精靈世界——這樣的世界,養成人的敬畏之心。清晨破曉之後,東方的天際中火紅的太陽再次升起。新的一天隨之展開,新的時間再次運轉。每天就這樣反覆地日升日落,時間並不是就「這樣流逝而去」,而是「不斷反覆地進行著」。
島民們把自己置身於大自然之中,仔細地觀察自然天象,並且寄身在這樣的環境裡。時間不像沙漏一樣直線滑落,而是宛如隨著太陽光影移動的日晷般地反覆著。不用焦躁,只要輕鬆地過著現在的時刻就好了。沒有慌亂,也無須恐懼。卡兒哈甘島上有些很高齡老人,他們都悠閒自由地過著日子。自己捕魚,自己煮飯,喝喝酒、抽抽菸、跳跳舞,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自信快樂地過著日子。在這裡沒有人恐懼衰弱和病痛,也沒有害怕死亡的消極態度。人的死亡也是自然的循環,因為新的生命也會隨之而來。順應自然的韻律生活,讓心靈獲得完全的休息。什麼也不用做,等到時機成熟了,「時間」就會自己來到。
圖文摘自
崎山克彥著《我有一個島:卡兒哈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