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ia
還有什麼能夠比一個美國傻白甜大妞「勇闖法國奢侈品營銷界,踏平巴黎時尚圈,分分鐘教法國人做人」更能代表美國精神在海外的瘋狂輸出呢?
年度「刻板印象」集大成者出現了:成天翻白眼、遲到偷懶、毒舌刻薄的法國人,總是樂觀積極、友善敬業的美國人,以漫畫式的誇張手法,被對立式地呈現在了一部劇裡——Netflix新劇《艾米麗在巴黎》。
法國人一邊痛罵著這部劇的無腦惡俗,一邊無法克制住自己看它的欲望,它在法國網站AlloCiné的評分,滿分5分只拿到2.9分,但是在奈飛上卻登上了「法國今日熱劇TOP10」榜單第2名,被推薦指數高達98%。自2020年10月2日開播至今,它在奈飛點擊量排行榜上多次登上榜首,在全球各地區點擊量排行榜上都進入了TOP3,而且整整一個月在全球各地區都持續霸榜,沒離開過TOP3位置。
編劇 Darren Star在採訪中透露出《艾米麗在巴黎》第二季已在計劃中:「未來她將更融入所生活的世界,更加像這座城市的居民。」當職場爽劇引發世界範圍內的觀看熱潮,這股內容趨勢會蔓延到國內嗎?
你嘗試過深夜點炸雞外賣嗎?那種油膩膩,沒營養,高熱量的食物,卻會讓人獲得巨大的幸福感。在吃第一口的時候,吃到美味的爽感從全身噴薄而出,吃到最後幾口的時候,開始覺得撐和膩味,《艾米麗在巴黎》就是這樣的一部劇,講述由於女主所在的營銷公司收購了一家法國的營銷公司,導致她被外派到巴黎一年的故事,快餐能夠徵服最大公約數的食客,情節和體量都短平快的10集迷你快餐劇,也能夠徵服最大公約數的觀眾。
這是一部巴黎城市形象旅遊宣傳片,凱旋門、塞納河、羅浮宮、鐵塔等標誌建築作為五光十色的糖紙外包裝反覆出現;這也是一部美版《杜拉拉升職記》,儘管女主作出的職場最大貢獻就是隨時自拍發ins,並教育所有人發twitter、發ins,然後就成為了KOL。
看著她秉承著美國人英勇無畏的精神,怒懟被塑造得很討厭的法國同事,徵服調香師客戶、大廚鄰居、設計師二代等一個個帥哥,挑戰一個個難以完成的任務,大概沒人能夠否認它的「爽」。但是,在看到第9、10集的時候,膩味和撐的感覺開始浮現出來。真實的營銷圈職場人生活,對日常細節與人類情感敏銳的感知,對人生更深刻的觀察?沒有。專業、深度和細膩不在它的目標範圍之內。
無論如何,專心做好爽劇也是一種本領,劇情節奏夠輕快、色調亮麗、主演均為美女帥哥,主演莉莉·柯林斯一路金手指開掛,何況裡面也有很多被設計得頗為有趣的喜劇情節:第一集結尾裡,艾米麗和身在美國的男朋友激情視頻,拿出自己的仙女棒插上插座,導致整個公寓短路斷電,這一典型的美式喜劇梗就令人捧腹大笑;來自法國同事的各式毒舌吐槽:「沒有樂趣我們算什麼人?德國人?」另外,艾米麗不懂法語導致了許多言語誤會,美國和法國兩種文化的碰撞,也製造出了不少「笑果」。
人物職業設定為奢侈品營銷便於女主幾分鐘一場換裝秀,從時裝劇角度來看,《艾米麗在巴黎》在預告片中就換了20個造型,全劇10集她一人一共貢獻了40多個造型。該劇幕後團隊由《欲望都市》製作人達倫史塔(Darren Star)、《穿Prada的惡魔》《緋聞女孩》造型師派翠西亞菲爾德(Patricia Field)組成,難免讓人聯想到影響一代人的《欲望都市》《緋聞女孩》。
有意思的是,人物造型實際上也對應著人物性格和背景。艾米麗本人隨時一身大紅大紫花裡胡哨用力過猛的造型,被批評為史上最土的時裝劇女主,與她美國甜心的人設相符;艾米麗的上司,常年一身簡潔的黑白灰,與她頹廢、喪氣、刻薄的性格相符,而她遇到的法國女孩Camille則是典型的法式造型。
職場「升級打怪」加「所有男性都愛我」的瑪麗蘇爽文套路之外,時裝是另一個推動它出圈的元素。圍繞著該劇時裝造型,許多網紅、明星在社交媒體上自發展開造型模仿秀,例如近日阿Sa、吳千語就PO出了同款造型。在許多電商購物網站上,艾米麗同款單品銷量都呈現出翻倍趨勢,滾雪球式的營銷宣傳宛如病毒般迅速感染著每一個目標觀眾。
如果說搜集三千多件華服的《小時代》開國內時裝片之先河,從《我的前半生》《都挺好》到《三十而已》,近年來國內都市情感劇幾乎已約等於時裝劇,這種做法也是尋找女性市場的最大公約數:在不少「小妞電影」和女性向劇集中,時髦的服裝和妝容造型能夠吸引更多女性觀眾,同時也能夠製造社交媒體上的二次傳播和話題熱度,其有效性已經被高度工業化的韓劇所證實,從「想你色」「星你色」到「狗毛卷」,韓劇中的時裝元素一次次製造出席捲亞洲的流行趨勢,成為年度文化現象。
不同於建國之前,中國國際政治經濟地位勢弱時,好萊塢影片普遍描繪的邪惡「傅滿洲」,黃柳霜所扮演的「靠白人拯救的落難女子」等中國角色形象,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貴階層將子女送出國,在國外奢侈品櫃檯一擲千金,中國資本在好萊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人的好萊塢銀幕形象也隨之一百八十度大扭轉:原有的反派形象變得更討人喜歡,被「Crazy Rich Asian」(瘋狂的亞洲土豪,《摘金奇緣》原名)這一形象取而代之,成為當前好萊塢中國角色的主要類型。
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影視作品中呈現出討好中國市場的傾向,但從結果來看,大部分效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獲得中國市場的歡心,反而馬屁拍在了馬腿上。
《摘金奇緣》裡面來自中國的南洋豪門家庭聚會,結果項目是在一起包餃子,豪門開派對的時候放的是《何日君再來》《給我一個吻》這些不太可能出現在現代的歌曲,《花木蘭》全片都在強調「忠勇真」「孝」,同時又混搭了許多讓人出戲的元素,比如皇帝身上的服飾來自三個朝代,木蘭住在福建土樓裡,以及「女巫」「氣」等超級英雄片中才可能出現的概念,讓故事十分地不中國,國內惡評如潮,相反在海外評價還稍微好一些。
類似地,《艾米麗在巴黎》充斥著所有能夠想到的與法國有關的刻板印象,包括隨時都在調情的法國男人,法棍,羊角包,貝雷帽,爛房東,以及同《摘金奇緣》如出一轍的,根據ABC展開的對中國富二代的意淫想像。女主的朋友Mindy是中國拉鏈大王之女,為了追求自由而輟學,家裡斷了她的經濟來源、自己在巴黎當保姆,一口流利的英語法語,在僱主家裡開派對,會罵自己爸爸「Asshole」,找來的上海小姐妹團們在夜店開口就罵「碧池」,整個人從說話到行事都十分美國化,有一種不倫不類的「左宗棠雞」既視感。中國觀眾則獲得了其他的造梗樂趣:這位「中國姑娘」Mindy酷似賈玲。
從根本上來看,這種文化誤讀、刻板印象折射出的仍然是東方主義式的獵奇視角,好萊塢對中國的認知仍然停留在幾十年前,或者是認知來自於唐人街,上述中國人物不是經過大量實地觀察調研描寫出來的,而是用一些皮毛和符號拼湊想像出來的,只是一個讓作品顯得更種族多元化、更政治正確、同時讓主流觀眾看著更歡樂的「工具人」。
在《艾米麗在巴黎》中,原本可能走向深入文化衝突探討方向的異國生活設定,只是成為了一個製造笑料的粗淺背景,人物設定折射出的是爆棚的美國文化優越感,劇中的法國人物化女性,中國人壓抑,只有美國人最女權、自由、積極樂觀,雖然女權也只是用來賣香水的工具罷了……
有豆瓣用戶在短評中吐槽道「幾乎懷疑這是標準的Netflix算法搞出來的劇,說劇本是程式設計師寫出來的我都信」,一切成為爆款的元素全都集齊了,也很難不成為爆款。只不過,這是一個好的未來創作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