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個娃的寶媽,我每天都要被各種教育培訓轟炸無數回(資訊時代,真心沒有隱私可言)。
昨天是英語,前天是體能,大前天是鋼琴,他們對我孩子的年齡瞭若指掌,上來就是:
「您家孩子這個年齡,應該開始XX啟蒙了哦!……
不小了,再學晚了就沒有優勢了……
你看那些XXX名人,都是從三四歲就開始學習的哦!……
這是未來孩子必須掌握的技能,不儘早學習就該被時代淘汰了哦!……」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我們這代父母內心的一個魔咒,嘴上嗤之以鼻心裡卻永遠恐慌:
「會不會耽誤了孩子,
是不是真的應該開始學XXX了,
別人家的孩子都會XXX了……」
我們的起跑線越拉越靠前,越拉越激進:
挑個好小學已經是下手晚了,幼兒園就得選雙語的,
幼兒園才開始啟蒙就太遲了,半歲以後就得報早教全面發展了,
早教那都是出生以後的事情了,肚子裡就應該胎教了,
據說在香港還有一種說法,叫做「贏在S精前」,據說是因為很多優質小學喜歡收3-4月以前出生的孩子,9月入學的時候孩子已經6歲半了,理解能力和溝通學習能力都要明顯優於那些七八月出生的寶寶,於是父母都要精打細算,算好日子去受孕。
………………感覺再發展下去,就應該是擇偶的時候先做個智商+基因測試,剝奪那些非精英人群的生育權。
不知道在天上挑爸爸媽媽的小天使們遠遠的感受到父母腦袋裡轉的瘋狂想法,會不會嚇得落荒而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天性,誰看到別人家的學霸不眼紅啊,誰不希望自己孩子出類拔萃帶出去熠熠生光啊。但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璞玉,誰也不知道什麼樣的打磨方式才能最好的展現他們的光彩。
於是各種特長班補習班應運而生,每個班都有讓你非學不可的理由,孩子得有點藝術細胞吧,孩子得加強體育鍛鍊吧,孩子得從小學外語吧,孩子得與時俱進學學編程吧……
不學藝術?!大家都會唱歌跳舞彈琴就你不會,孩子會不會自卑?
不學運動?!中考高考體育都算成績了你現在不開始練習以後更沒法達標了!
不學外語?!外語都必備學科多少年了,你就靠學校那點內容孩子怎麼夠用?
不學變成?!不會編程的孩子沒有未來,一定會被時代淘汰,國外孩子都學編程!
這屆父母太難了,動不動就被恐嚇自己分分鐘毀了孩子的未來!
這屆孩子太難了,除了撒歡玩耍之外就沒有他們不該學的!
關鍵這個世界上,到底有哪些知識是非學不可的?
上午我和朋友針對目前大熱的編程展開了討論,朋友很認可編程課程的內容及學習的必要性,我卻始終get不到非學不可的這個點。
說到底,編程是一種加工製作方式,用來實現很多我們目前習慣用的軟體功能,再進一步發展,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編寫出能為自己服務的程序,比如我以前看到過一個段子,一個IT公司的大牛,為了省掉去衝咖啡等待的時間,自己編寫了一個程序,他在電腦這邊輸入指令,那邊的咖啡機就自動開始給他泡咖啡了,等他起身走到咖啡機旁邊,咖啡剛好八分滿。
聽起來是很厲害很讓人佩服,但是我是不是一定要學會也做到能讓咖啡機自己幫我衝咖啡?有人編寫了外賣軟體,我只需要上去會點外賣就行了,我用不用非得理解它到底是咋寫的?有人又開發了美顏軟體,我只要能把自己修的漂亮就行了,用不用非得搞清楚後臺的那些事兒?
會編程,等於會製造工具,但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難道不應該是如何使用工具麼?
資訊時代確實來臨了,我們需要與時俱進的掌握跟這個時代相關的知識,比如設備的操作
軟體的應用、信息的搜集和篩選,這些難道不是比編程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本領麼?
確實,對於編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也會越來越多,但並不表明,必須所有人都要掌握這門技術,設計軟體的需求是根據人的需求來確定的,永遠都是使用的人是多數,開發的技術人員是少數。
朋友則例舉了現在很多國外都將編程設置成為了必修課,中國教育這方面的缺口很大,而且編程確實可以鍛鍊孩子的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早點學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鍛鍊還是很有好處的。
我也承認,學習編程對孩子的邏輯、計算、推理、統籌、規劃、想像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促進作用,但是你要是告訴我這東西不學孩子就要被淘汰了,則很難擺出讓我信服的依據來。
有哪些學科是我們「非學不可」的?語文算一個,起碼要認字,文盲在當今社會上確實寸步難行。數學算一個,好歹我拿100元去買兩個蘿蔔得知道要人家找回我98元。其他的,基礎的物理化學等科學理論算一個,怎麼也需要知道電不能亂摸藥不能亂吃。
至於其他的,比如已經納入三大主科的外語,拋掉中考高考的因素,從生活應用的角度來說,我可不可以不會?完全可以對吧,對我的生活質量也沒什麼影響。
比如彈琴,比如美術,比如籃球攝影編程等等等等,這些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是為了讓我的生活變得更美,更豐富,更廣博,或是讓我有一樣與眾不同的能力,在擇業的時候可以多一些選擇,它們各有各的好處,但並不是我每一樣都要去學。
作為一個從孩童年代長到成年人的過來人講,我們這代人,多數沒什麼特長,我們也會覺得沒有特長這件事,是一種遺憾。
我們經常會想,如果我們會畫畫,或者我們會一種樂器,我們的人生會不會更精彩一點,更快樂一點,這是我們對特長班情有獨鐘的心結。
我們希望孩子會的多一些,選擇多一些,人生更豐富一些,這些都沒錯,但我們的初心應該是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而不是從功利的計算投資回報來選擇。
我自認已經是個對報班這件事熱情滿滿的家長,每一個特色班的介紹我都會認認真真的去看,關於各種特長能培養孩子哪些能力也都認認真真的去了解,但每當看到這種「再不學XX就晚了!」「未來的孩子拼的是這種能力!」等宣傳語我還是發自內心的覺得不適。
教育的初衷,是帶著孩子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掌握生存能力,尋找自己喜好的事業並為之努力奮鬥,而不應該是盲目的,跟風的,焦慮的……
關於孩子的特長班選擇,是作為家長最喜歡討論的一件事,每次聽到別的孩子在學什麼的時候,自己的內心就會迅速盤算一下自己的孩子要不要,應不應該也學一下。
在父母都這樣盲從的情況下,孩子就成了無辜的犧牲品,我見過很多孩子,一個周末,要上樂器、美術、口才、英語等五六個班,然後往往一上了小學,或者小學三年級以後,學習任務重了,家長又會果斷的將這些「不務正業」的特長班都停掉,一心一意的應試去了。
家裡的小侄女學了七年古箏,到了初中之後我再沒看到她摸過一下,當初學的時候就是家長的選擇而不是她的愛好(媽媽喜歡古箏,但她自己其實是想學畫畫的,而且極有天賦),當她放棄的時候也全然不覺得可惜。
我卻替她可惜,可惜她那麼多年的時光,可惜她沒能在最擅長的領域內獲得專業的指導,明明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卻全都坍塌在家長的願望上。
所以,在孩子選班這件事上,首先我們要聽的是孩子的聲音,不要管外面的宣傳有多重要,有多必要,一定要先看看孩子是否擅長,是否喜歡,3-5歲,其實應該是孩子廣泛接觸,逐步選擇重點的過程,不必這麼早讓孩子確定下來到底要學什麼必須學什麼,在這個過程中,熟悉孩子的性格和偏好,最終選擇1-2項特長足夠了。
而選擇了之後,更多的則是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堅持,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肯定會有倦怠期,有瓶頸期,此時才應該是家長的督促和鼓勵發揮最大價值的時刻,一起走過低谷,一直堅持學習,既然是特長,就真正的讓孩子在這個領域內系統而長線的學,才能真正有所收穫。
PS:我並不排斥任何特長班(除了量子閱讀那種騙錢的),只要是正規的學習項目,對孩子都一定是有所收穫的,包括我和朋友針對編程的探討,也同樣不是因為我反對編程,覺得它完全不值得學習,甚至連我也認可它的很多優勢和好處(前段時間有個不錯的編程試聽課我還給大家做了推薦)。只是報班這件事,真的不必太跟風,讓孩子多試試,多接觸接觸,找到最適合孩子的那個,才是最應該學習的那個,你說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