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陳子昂《感遇》詩,繼承了漢魏風骨

2020-12-24 華仔詩話

感遇

陳子昂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 嫋嫋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

【作者】

陳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時就富於浪漫的豪俠性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 )舉進士 ,因上《大周受命頌》受武則天賞識,拜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世稱陳拾遺。陳子昂敢於針砭時弊 ,不避權貴。萬歲通天元年(696)隨從武攸宜徵伐契丹。後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負和許多進步主張不能實現 ,便於聖歷初(698)辭官返鄉。武三思縣令段簡誣陷他,因此入獄,後憂憤而死。終年僅四十二歲。

【背景】

陳子昂是初唐時期的一位復古詩人,在初唐詩壇其他詩人都在開闢律詩這條道路時,陳子昂堅持自己的追求,直接繼承漢魏古風,作了許多五言古詩(簡稱五古,與律詩相對)。自南朝沈約發明「四聲八病」學說以來,當時的詩人除了追求辭藻華麗,更是追求音律和諧,束縛了詩歌的表現力。但陳子昂以復古為創新,掃除齊梁體的宿弊,成為唐代五言古詩的先驅。他的三十八首《感遇》詩,是他中進士之前所作,據《舊唐書》記載:「子昂善屬文,初為《感遇》詩三十首,京兆司工王適見而驚曰》:『此子必為天下文宗矣』。」於是聲名顯赫。這裡只說三十首,是因為有一部分是他後來得罪了武則天,而辭官歸隱之後所作。

【注釋】

感遇:遇,凡是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書本的、都可以稱為「遇」。和阮籍的《詠懷》相似,皎然在《詩式》中說陳子昂的《感遇》源自阮籍的《詠懷》。這是我比較同意的看法。沈德潛《唐詩別裁》說:「感於心,困於遇,猶莊子之寓言也,與感知遇意自別」,似乎不太恰當,讀者可作參考。

蘭若:蘭花和杜若,兩種香草。蘭花春天生,杜若夏天生。李白《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爾能折芳桂,吾亦採蘭若。」其實古代的蘭,通指香草,並不是現在的蘭花。古代的蘭是一種菊科植物的澤蘭。清代學者吳其浚在《植物實名道圖考》中也為當代植物學家初步鑑定:古代所說的蘭中的蘭草即現回在的菊科植物佩蘭、澤蘭、華澤蘭等。我們在讀詩的時候,也需適當注意一下古今名詞的差異。

芊蔚:草木茂盛的樣子。

朱蕤:紅色的花。

嫋嫋:吹拂貌,《楚辭·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蘇軾《海棠》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

芳意:春意。

【賞析】

陳子昂的感遇詩,大多引用歷史事實,借古諷今;或者評論當朝局勢,針砭時弊。如第三首(蒼蒼丁零塞)諷刺武則天好大喜功,用人不當,導致全軍覆沒。如第四首(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諷刺武則天殺害李唐宗室,甚至自己的親生骨肉。然而這首有些不同,既沒有歷史典故,也沒有時事感慨。只是寫了林中的兩種植物,用芳草來比喻自己,不是詠物詩,二是詠懷詩。所以皎然說,陳子昂的《感遇》出自阮籍的《詠懷》。因為統治者的高壓統治,有一些諷刺的話並不能在詩中明說,只能藉助這種比喻,來抒發自己的苦悶。

首句「蘭若生春夏」出自《玉臺新詠》南朝民歌:「蘭若生春陽,涉冬猶盛滋」。蘭花生於春天,杜若生於夏天,長得很茂盛。接著「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這兩種香草,寂寞地生長在無人的幽深的樹林裡,紫色的莖上,長出紅色的花朵。這裡也可看出,古詩中的香蘭、蘭草未必是今天的蘭花,因為今天的蘭花大多是白色的而不是「朱蕤」,也沒有「紫莖」,後人經過培育,才有了現在的蘭花。當然這一點也不必太執著,古今的蘭雖然物種不同,都有可取之處。

這裡的「空」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空林中幽獨的顏色,還有一種理解為動詞,蘭若的顏色和氣質,使得樹林的其他草木失色。施蟄存《唐詩百話》理解為第一種,唐汝詢《唐詩解》理解為第二種。華仔以為均可,讀者可自行體會。

「遲遲白日晚, 嫋嫋秋風生」,這兩句是寫時光飛逝,慢慢的太陽也落山了,陣陣秋風也吹來,這些花草也隨風飄落。「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你看美好的景色終究是短暫的,剛才還是明媚鮮豔的花草,現在也黯然失色了。

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出,陳子昂的復古手法。因為自漢魏六朝以來,到初唐,《詩經》所提倡的比興手法,人們漸漸不以為然。此時詩歌發展到了律詩的階段,偏重對仗工整、音律和諧。這對善於運用散文筆法的五言古詩就不太適合了,詩人往往不用比興,而用典故了。但陳子昂獨樹一幟,繼承了屈原《楚辭》「香草美人」的傳統,以蘭若的鮮麗芳香比喻自己才華出眾,以「幽獨空林色」比喻自己壓倒眾人。以「白日晚」、「秋風生」比喻自己才華無人欣賞,有一種美人遲暮的傷感。最後歲華「搖落」芳意「何成」比喻自己逐漸衰老,理想破滅,最終一事無成。

【今譯】

獨自徜徉在這幽深幽深的樹林

春夏的香蘭和杜若茂密如茵

她幽獨的氣質

使群芳瞬間失色

只因那紫莖上微啟的紅唇

日影沉沉,已是黃昏

秋風嫋嫋,寒氣襲人

轉眼間韶華已經凋落

凋落在地,化為了灰塵

春意啊

你終究無處可尋

正如我

最終也一事無成

【小結】

同樣致力於復古的韓愈對陳子昂評價很高,他說「國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陳子昂這首詩,以復古為創新,繼承了阮籍《詠懷》的比興手法,託物詠懷,寓意深遠。同時借用屈原《楚辭》「香草美人」的比喻,表明自己才華出眾,品行高潔。司馬遷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只有作者內心高潔,他看到的景色才會高潔。這也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說的「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顏色」。然而終唐一代,陳子昂後繼無人,比興之法日漸衰微,不能不說是中國詩歌的一個遺憾。

相關焦點

  • 走近四川歷史名人|唐代詩人陳子昂——寫出千古名句 開初唐詩歌...
    《登幽州臺歌》短短四句中,陳子昂弔古傷今,將「天、地、人」、過去與未來聯繫在一起,慷慨激昂、格局遠大、風骨盡顯。何開四說,詩人本意是抒發悲苦之情,但對後世讀者來說,這首詩讀起來卻充滿著一種力量。「這已超越了詩人本身的語境,上升到了人類共同的情感。這首詩,足以奠定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 情系桑梓 情傾筆端——讀《才情厚重骨氣端貞——陳子昂人生芻議...
    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被譽為「海內文宗」的陳子昂,無疑是塑造那個時代風氣的關鍵性人物。陶武先同志是遂寧射洪縣人,曾任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有《陶武先詩詞選》等出版。千百載以降,言詩者多師法其「風骨」「興寄」,治世者常讚嘆其高見卓識,修心者每感喟其凜然大義。四十二歲,英年早逝。然觀其一生,才情厚重,骨氣端貞,多難而奮厲,短暫而光彩。一、詩文革新之先驅「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①。針對六朝以來頹靡文風,陳子昂提出了「風骨」「興寄」的主張,從立論和踐行兩個層面開一代詩風。
  • 陳子昂:猶有臨風嘯詠聲
    一提起陳子昂,我們耳畔便響起這首具有「漢魏風骨」的《登幽州臺歌》。在初唐的幽州臺上,陳子昂臨風一聲嘯詠,打動了千古詩心,引發了詩壇風氣的改變,成為了千古絕唱。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24歲舉進士,因在武則天當政時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
  • 陳子昂:「猶有臨風嘯詠聲」
    一提起陳子昂,我們耳畔便響起這首具有「漢魏風骨」的《登幽州臺歌》。還真是啊,在這初唐的幽州臺上,陳子昂臨風一聲嘯詠,打動了千古詩心,引發了詩壇風氣的改變,成為了千古絕唱。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初唐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24歲舉進士。武則天當政時任右拾遺(唐代諫官),後世稱陳拾遺。
  • 陳子昂如何成為「唐詩之祖」?龔學敏:是「念天地之悠悠」的孤獨
    在「戰鬥檄文」《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中,陳子昂提倡同代詩人要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以「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為標杆,寫出「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的風骨詩文。陳子昂倡導的「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表面貌似是「復古」,在龔學敏看來,「『復古』這個詞聽起來似乎不好聽。
  • 「靜讀」第84期:陳子昂·《感遇》(其二)|借花草之凋零,嘆理想之破滅~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陳拾遺故宅》中寫道:「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編。」這裡說的陳拾遺就是陳子昂,拾遺是他曾經擔任的官職,就像人們也習慣稱杜甫為杜工部一樣。能讓杜甫專門寫詩來推崇的不多,說明陳子昂和《感遇》詩,定不是泛泛之輩。那麼陳子昂是個什麼樣的人?《感遇》詩又憑藉什麼備受後代人讚賞呢?
  • 陳子昂的孤寂與苦悶
    我在七年多前曾撰文《〈登幽州臺歌〉獻疑》(《東方早報》2014年11月23日),認為詩題為明人楊慎所擬,原詩則為盧藏用據陳子昂《薊丘覽古》組詩櫽栝而成。雖然與通行說法有所不同,詩中傳達的是陳子昂的孤獨與苦悶,應該沒有什麼疑問。那麼,陳子昂為何如此寂寞悲苦呢?那就應該了解陳子昂的時代,他的家世、經歷與抱負,以及他的人生不幸。
  • 有一種孤獨,叫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有多少人,是因著這首詩,知道了初唐間有一位詩人叫陳子昂;又有多少人,因著這首詩,感到靈魂深處名為「孤獨」的心弦被輕輕撥動。1300多年的歲月汩汩流過,悠悠天地間,一個孤獨者的身影,被時光暈染得愈加分明!
  • 《感遇》: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對生命流逝的悲嘆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面對註定的生命流逝,李商隱更是發出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哀嘆。那麼剛剛步入中年,生命止於41歲的陳子昂呢?他在面對生命流逝,理想破滅時又是怎麼表達的呢?《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唐陳子昂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
  • 經典誦讀 | 趙昌平著《唐詩三百首全解》原文朗讀004:【卷一 五言古詩】張九齡《感遇》其一
    注音版:【注釋】         ①九齡《感遇》十二首,本詩第一。當作於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因李林甫排斥,貶荊州長史期間。感遇,因所遭遇而感慨。初唐陳子昂有《感遇》三十八首,遂相沿成為五古的一種體式,實上承阮籍《詠懷》七十二首。多用比興,抒寫不平。
  • 以陳子昂之名
    他是陳子昂,以他之名,以詩為媒,遂寧國際詩歌周暨2018年陳子昂詩歌獎頒獎活動3月2日至3月6日在子昂故裡遂寧舉行。為此,150餘名中外著名詩人欣然赴會,數十家中省媒體全力聚焦。荷蘭詩人Erik Lindner感嘆著:「在中國,詩和遠方是一對很好的搭檔,我是一個詩人,今天我終於來到了遠方。……這次遂寧之旅將會為我的創作提供無限的靈感和素材。」前來採訪報導盛事的中國網記者、詩人木蘭也一連寫下好幾首詩歌,表達對詩意遂寧的喜愛:「……子昂踏浪來,連枝綠如舊……」
  • 中國古代知識,初唐的詩歌革新繼承,李白與杜甫
    首先,李杜都站在初唐的詩歌革新者陳子昂一邊。李白直接繼承陳子昂的事業,明確提出:「將復古道,非我而準?」(孟棨《本事詩》)他與陳子昂一樣,標舉「復古」的旗號,對六朝以來「豔薄斯極」的形式主義詩歌作了否定。陳子昂說:「文章進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修竹篇序》)。李白則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古風》其一)。
  • 「子昂文化大講堂」吳明賢教授《試論巴蜀文化與陳子昂》主題講座受到子昂故裡人熱捧
    2018年5月19日上午9:00—11:00,位於子昂故裡射洪縣太和鎮伯玉路縣委三樓會議室聽眾爆滿,座無虛席。由陳子昂研究會參與承辦的「子昂文化大講堂」川師大教授、陳子昂研究專家吳明賢先生《試論巴蜀文化與陳子昂》主題講座在這裡成功舉行。
  • 秋霞圃《最美唐詩》:陳子昂 感遇 |自古才子多落寞
  • 可圈可點:2018陳子昂年度詩詞獎得主方偉近作選
    建安風骨今誰是?踵武先賢路正長。二昔時人去水猶寒,此日花容走馬觀。詩自遂寧聯國際,目隨青鳥上雲端。建安風骨高難繼,陳子文章久不刊。看取涪江春浩蕩,漢唐先已起波瀾。三遠涉西川恰及春,含情來弔古之人。相如篳路稱前哲,蘇子高軒步後塵。天地悠悠君已去,古今落落我誰親?
  • [ 詩話 ] - 唐詩紀事 卷八(宋·計有功)
    卷八 陳子昂 邵大震 李日知 李景伯 劉禕之 王無競 袁恕己 郭元振 崔融 張昌齡 陳子昂 字伯玉,梓州人。資褊躁,然好施予,篤朋友,與陸餘慶、王無競、房融、崔泰之、盧藏用、趙元最厚。唐興,文章承徐、庾餘風,子昂始變雅正,為《感遇詩》三十八篇。王適曰:「是必為海內文宗。」
  • 陳子昂:率直一生,奮鬥一生,孤獨一生,一聲吶喊穿透千年
    他佇立在樓臺之上,遠望四周,俯仰蒼穹,回想昔日此地曾經的繁盛,又憶起多年的漂泊奮鬥,孤獨感、悽涼感不禁湧出,他慨然仰嘆,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吟唱出一首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有多少人讀了這首詩,知道了初唐間除了「王楊盧駱」四傑外,還有一位詩人叫陳子昂。又有多少人曾經被這首詩所震撼,反覆吟詠,撩撥內心的「孤獨」而心情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