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桑梓 情傾筆端——讀《才情厚重骨氣端貞——陳子昂人生芻議...

2021-01-09 遂寧新聞網

情系桑梓 情傾筆端

——讀《才情厚重骨氣端貞——陳子昂人生芻議》有感  

楊穎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    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意氣風發的一個時代。正如韓愈所言:「齊梁及陳隋,眾作等蟬噪。搜春摘花卉,沿襲傷剽盜。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被譽為「海內文宗」的陳子昂,無疑是塑造那個時代風氣的關鍵性人物。

陶武先同志是遂寧射洪縣人,曾任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有《陶武先詩詞選》等出版。

其《才情厚重骨氣端貞——陳子昂人生芻議》一文,既有飛揚的文採,更有細緻的考據,以豐富的史料,鞭辟入裡的分析,從從文、做事、為人三個方面,對陳子昂「歷任三職,遭貶兩度,不為求苟安而棄堅守」的一生進行了歸納總結。讀來受益匪淺、感慨良多。

有人說,世間熙攘,無非名利。陳子昂「擇擁『武周』」,難免讓人誤會「『貳臣』之議、『操守』之譏」,棄「名」逐「利」了,但他「卻又直陳為政之失,不一味阿附、違心順從」。其《感遇三十八首》,感慨時事,抒憤寫憂,濟世拯物的思想貫穿始終,充滿了對現實的批判和對人民的同情。「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情懷充盈,其心可見。這些詩無論是在初唐,還是在百花齊放的今日,都是振聾發聵的洪鐘巨響。

武先同志情系桑梓,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透過歷史的炫彩光暈,撥雲見日,讓今天的讀者對「才情厚重、骨氣端貞」的陳子昂有了全新的認識。

古人評價陳子昂「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道喪五百歲而得陳君」,乃至「(李白)《古風》兩卷,多效陳子昂,亦有全用其句處。太白去子昂不遠,其尊慕之如此。」開篇伊始,武先同志就用三個詞——「定方位」「開格局」「探前路」,高度概括出了陳子昂在詩文領域的絕高成就。

考量一個人的成就貢獻,關鍵是考察他比前人進步在哪裡。

據《才情厚重骨氣端貞——陳子昂人生芻議》所述,陳子昂的時代,是已經邁入了初唐的嶄新時代,但文壇上流行的還是沿襲了幾百年的齊梁宮體詩,所寫題材無非是裙子(女人)、杯子(宴席)、柱子(華美的建築及室內陳設),要麼就是寫作應制詩,風格綺麗,重視聲律,卻見不到真性情。簡而言之,就是「三俗」(低俗、庸俗、媚俗)作品當道。魏徵、王勃,乃至唐太宗等人,對此亦多有批判,但對新文風依舊是倡導的多,實踐的少。要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定方位」「開格局」探前路」談何容易!

但陳子昂以大決心、大毅力、大情懷、大智慧,革新除弊,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文化先驅。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藝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把為人、做事、從藝統一起來,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武先同志通音韻、善詩詞,與陳子昂才情相承,志氣相通,為讀者、為家鄉捧出了一道精神大餐。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一千多年前的陳子昂,用他的才情、他的風骨,「思報國」「念眾生」,為國、為民立德立言,引領大唐文風,開大唐一代詩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貢獻了應有的力量!

(作者系中共遂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才情厚重 骨氣端貞——陳子昂人生芻議》原文如下:

才情厚重 骨氣端貞

——陳子昂人生芻議

文/陶武先

陳子昂,表字伯玉,籍貫射洪,初唐詩人,品位拾遺。千百載以降,言詩者多師法其「風骨」「興寄」,治世者常讚嘆其高見卓識,修心者每感喟其凜然大義。四十二歲,英年早逝。然觀其一生,才情厚重,骨氣端貞,多難而奮厲,短暫而光彩。

一、詩文革新之先驅

「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①。針對六朝以來頹靡文風,陳子昂提出了「風骨」「興寄」的主張,從立論和踐行兩個層面開一代詩風。杜甫盛讚「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②。當世奉為「海內文宗」③,後人譽為「詩骨」。

秉揚棄而定方位。沿既有道路前行,平易卻難致遠。而另闢新徑,須合理揚棄。「一代唐音起射洪」④,陳子昂開啟唐代詩文革新帷幕,是歷史選擇的偶然,也是其知行合一、革故鼎新的必然。——以知識奠基。不回溯清源,難滌蕩濁流。「漢魏風骨,晉宋莫傳」「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⑤;今作「不崇教義之本,偏尚淫麗之文」⑥。始於知之深切、識之準確,發於行之自覺。其歷覽丘墳群典,溯考詩歌流變,研摩漢魏詩作,甄較晉宋齊梁乃至時人作品。在反思歷史中審視現實,秉承「興寄」「風骨」之說,針砭「綺麗」「頹靡」之病,進而明晰了詩文革新「破」的「靶子」、「立」的方位。——以見識升華。稽古而不泥古,對傳統文化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實質是從深厚土壤汲取養分,為揚棄傳統和改革現實蓄力。針對「風雅不作」的現狀,倡導恢復漢魏風骨,「圖正始之音……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⑤。這種以繼古為號、指向革新、破立並舉的見識,與後來唐代古文運動異曲同工,具有推陳出新、革舊布新的實踐意義。——以膽識行為。對於初唐詩文沿襲齊梁,形式綺靡、內容蒼白、格調頹廢、旨趣低俗的弊端,唐初魏徵、王勃等曾予指陳,時人亦嘗有撻伐。但如何「以風雅革浮侈」⑦,至陳子昂,始有一人振臂、群賢響應之舉。其以「拔劍起蒿萊」⑤的膽識,棒喝「文章道弊五百年矣」⑤,力行「風骨」「興寄」,引發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接踵而進,「上遏貞觀之微波,下決開元之正派」⑧,蔚成唐詩大觀。能勾畫革新線路,首肇新局,得益於見之廣的眼界、識之深的智慧,更在其始終關注凝思史實,著力揚棄方位,於探尋中取捨,在繼承中革新。

立風骨而開格局。「道喪五百歲而得陳君……崛起江漢,虎視函夏,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⑨陳子昂對詩文發展的主要貢獻,在於力倡繼承「風骨」「興寄」,力求拓展格局之寬,開唐音之雅正,啟古文運動之前奏,為唐代詩文革新作了立論求索。「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⑤。《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明晰而簡煉地提出其詩文革新主張,從內容形式、藝術表達等方面闡述了詩歌的基本要求。以「骨氣端翔」確立詩歌的內在精神,要結言端直,言之有物;意氣端爽,陽剛勁健,有飛動之勢。以「音情頓挫」闡釋詩歌的藝術特徵,音節抑揚頓挫,情感波瀾起伏,聲情並茂。以「光英朗練」展示詩歌的表達手段,強調文辭光彩、明朗皎潔,文質交融、相得益彰。以「有金石聲」構建詩歌的審美標準,規避「詩緣情而綺靡」,體現鏗鏘有力、振聾發聵的效果。「盡掃六朝弊習,譬猶砥柱矻立於萬頃頹波之中」⑩。其「風骨」「興寄」,從一般意義上的立論提倡,凝鍊為具有引導作用的實踐主張,別開生面,使唐詩格局頓寬;彪炳後世,讓後來者爭相師法,堪稱由初唐轉變到盛唐詩歌史上的裡程碑。《新唐書》言:「唐興,文章承徐、庾遺風,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子昂所論著,當世以為法」③。可見,高雅衝淡之音成為唐詩的主基調,風骨端直成為唐詩的新潮流,與其倡導之功不無關聯。

繼《騷》《雅》而探前路。「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②。如果說《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是戰鬥檄文,那麼,陳子昂率行詩文革新,則有似開路先鋒。——題材體例不拘一格。雖然今存詩文數量不多,但題材廣泛,體例多樣,精彩紛呈。五言古體、五言律詩多有佳作。書、表、碑文、志銘、奏疏、政論等散文亦有善可陳。其詩文或懷古諷今,或借物抒懷;或摹山水田園,或酬文朋詩侶;或著筆邊塞,或感遇言志;或近情黎庶,或悲天憫人;或及煙霞老莊,或致方外佛陀,等等。——「風骨」「興寄」一以貫之。其力倡「洗心飾視,發揮幽鬱」,更厲行諷喻規勸、資治教化,不發綺靡之音,不遺脂粉之氣,不做無病呻吟。揆其詩作,可見一斑:《蒼蒼丁零塞》《朝入雲中郡》反映邊戍和邊民苦難;《聖人不利己》刺大興土木建構廟宇的佞佛時弊;《貴人難得意》《翡翠巢南海》喻濫刑苛政;《逶迤勢已久》述骨鯁之臣不逢明主的悲哀;《蘭若生春夏》發宏圖難展的感慨;《薊丘覽古》《登幽州臺歌》抒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儘管其詩作也有形象不夠豐滿、說教衝淡情感等不足,但不失其詩文革新先驅地位,無損於「才名括天地」⑪的稱譽。嚴羽《滄浪詩話》論及唐詩,以其獨樹一幟,標為「陳拾遺體」⑫。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⑬誠然,其橫掃豔麗纖弱、先行樸素雄健之舉,不獨氣鍾岷峨、秀毓巴水,在中國詩歌史上,亦當舉足輕重、影響深遠。

二、憂國愛民之志士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⑭二十四歲入仕,三十八歲歸梓,致仕於拾遺,竟壽於不惑,抱憾於「銘鼎功未立」⑤。然察其言,觀其行,報國安民的初心,篤定端直的追求,令人景仰。

感時思報國⑤。陳子昂政績不顯,或有歷史原因。但治世卓見,卻有史為證,《資治通鑑》多處徵引其奏疏政論。「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⑤的報國情懷,至今猶發人感喟。——位卑不忘憂國。縱觀其仕宦生涯,始終身在下僚,但匡時濟世的抱負、佐君報國的熱忱,又豈能因其地位卑微而予忽略。既有「欲揭聞見,抗衡當代之士」⑤的慷慨,又有越職上奏的無畏。遊學京師,以「草莽臣」身份,上《諫政理書》;進士及第,尚未除官,上《諫靈駕入京書》;授麟臺正字,身居抄錄圖書的閒職,上《答制問事八條》《諫用刑書》等重要奏疏,提出「措刑」「任賢」「招諫」「息兵」「安宗子」等成套主張。從武攸宜北徵,位列軍中參謀,卻每欲運籌,數上軍略;不顧多病羸弱,請纓率一萬甲兵為先鋒,願為邊塞安定而冒鋒鏑。——困厄益堅愛國。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仕宦期間雖與「武周」集團的關注點多有難合之處,但他仍從久安邦國的視角,提出了「立明堂,興太學」「安天下百姓,勿使疾苦」⑤,安恤天下士庶的治世謀略。兩次從軍,兩次遭貶,兩次下獄,個人際遇坎坷,愛國之情,雖遇困境而益堅貞。多次面聖,「願上大臣書」⑤,結果是「奏聞輒罷」,但冰冷的社會現實沒能凍結其心頭熱血,猶不斷陳情獻策。「坐緣逆黨」入獄的打擊,也沒能動搖其愛國之心,出獄即自請「束身塞上」「效一卒之力」「綏服荒夷」⑤。隨徵契丹,「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自以官在近侍……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請戰未遂,仍「不識時務」,切言進諫,直至被貶為軍曹。——進退唯念報國。「每在山谷,有願朝廷」「雖身在江海,而心馳魏闕」⑤。無論身在朝堂,還是邊陲,時常心繫國家。從軍遠徵、枕戈邊塞,不忘思慮國家靖亂戍邊之策,《諫曹仁師出軍書》《上西蕃邊州安危事》可為佐證。落第歸鄉、居家丁憂,仍在關注考察蜀川經濟潛力,專程赴劍南了解銅礦開採可能性,並據此《上益國事》,提出採礦鑄錢以補給軍資。卸職歸養、棲身田園,還憂史書蕪雜,不利資治,乃粗立《後史記》綱紀,以至因「附會文法」獲罪,冤死獄中。⑮「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⑤其一心繫國,執念報國,最終功業不成,或因難合「主意」、不逢「聖賢」,或因書生意氣、不切時宜,或因孤身奮發、不善合力。後人為其感嘆,應是基於對其治世之才的廣泛認可、報國之心的世代頌揚。

悠悠念群生⑤。「萬物之靈,莫大於黔首;王政之貴,莫大於安人。」⑤「安人」,是陳子昂治世主張的核心。——心繫百姓疾苦。飽含「聖人不利己,憂心在元元」⑤的同情,鼓呼「安民」。多次上書,建議「薄徭輕刑」「不應危刑,以失民望」。《諫靈駕入京書》認為高宗靈駕從洛陽返葬長安,貽誤農時,影響民生,應就近安葬以免勞民傷財;《上蜀川安危事》對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憤慨指責「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上軍國利害事三條》提出「修文德,去刑罰,勸農桑,以息天下之人」⑤;《諫政理書》主張賑恤安撫鰥寡孤獨等,促使「人得安其俗,樂其業,甘其食,美其服」⑤。——倡導各族繁榮。明確「制御戎狄,永安黎元」⑤的主張,強調「安邊」。他兩次參加唐軍對西蕃、契丹的徵戰,親身經歷使其倍加同情戍邊將士的遭遇,感同身受連年徵戰給邊疆各族人民帶來的苦痛。為此,先後上《為喬補闕論突厥表》《上西蕃邊州安危事》《諫雅州討生羌書》《上軍國機要事》《上益國事》等,強調大國自謹、息兵止戰,倡導「各族共欣榮,黎民方安然」⑤。這種與鄰國和少數民族友好相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主張,具有突破時代局限的意義。——力促宗室安寧。洞察「天下士庶,思願安寧」⑤的現實,呼籲「安士」。針對李唐宗室或遭誅殺,或被流亡,或遭監禁,惶惶不可終日的現狀,直諫武則天安撫宗室、明訟恤獄,終止設銅匭、廣開告密之門等做法。並以詩諷喻,「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聞中山相,乃屬放麑翁。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⑤其從「安宗室」的角度出發,勸諫當政者戒薄情、濫殺,改善士不自安的現狀,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意義。

初心終不渝。陳子昂雖仕途艱難,但憂國愛民的篤定和堅守,卻為其短暫生涯賦予了久遠內涵。——執著於始終。以平生所學實現「成千歲之業,立萬代之規」⑤的抱負,貫穿其仕途始終。他還是「草莽之臣」,便時常上書言政;表乞罷職歸鄉之際,猶上《上蜀川安危事》,「以義補國」⑤。從「方謁明天子,清宴奉良籌。再取連城璧,三陟平津侯」⑤的雄心滿懷,到「長鳴復誰聞」「時醉獨未醒」⑤的鬱孤憤懣,畢生失意,四處碰壁,但自始至終能知而進言,力諫不止。——信守於挫折。屢次諫書針砭時弊、剖陳政見,往往石沉大海,有去無回。指責酷吏,言多切直,招致嫉恨,曾被構陷為「逆黨」,幾死獄中。言不為所用,人常遭其損,身心俱受創傷。儘管認清了「江海事多違」、「賢聖不相逢」⑤的嚴酷現實,依然故我,信守初衷,近乎固執地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坦然於生死。「危言正色,抗議直辭,赴湯鑊而不回,至誅夷而不悔……實以為殺身之害小,存國之利大。」⑤其言也鑿鑿,心也切切,行也孜孜。作為諫官,其建言獻策,往往不為自身進退而權衡得失,為利天下而不避趨個人禍福。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他有此置生死於度外的襟懷,故能直陳治世利害而無禁忌,對於當時諱莫如深的李唐宗室、威權酷刑等,常「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諫」⑤。其「少學縱橫術」⑤,但入世不取縱橫家的權變,「寧隨當代子,傾側且沉浮」⑤,終因堅守內心方正,了無圓滑世故行跡,故於生死也坦然。

誠如王夫之所說「非但文士之選也,使得明君以盡其才,駕馬周而頡頏姚崇,以為大臣可矣」 ⑯。其生逢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盛世,惜乎不能「盡其才」,仕途政績,不可與一代名相馬周、姚崇同日而語。但是,若不以結局論英雄,其憂國之心、愛民之忱、治世之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擔當,又豈能以仕宦品位衡量?

三、骨正氣端之賢哲

詩作不多而絕唱千古,仕途不達而蜚聲後世。倡導詩文革新,則橫掃頹廢而開一代新風;經歷宦海沉浮,則立定腳跟而不左右搖擺;致力修齊治平,則集義氣、志氣、骨氣為一體。以此而論,陳子昂不愧賢哲。

凜然有義氣。承繼家傳縱橫、墨家影響,兼得道、釋濡染,深受儒家薰陶,陳子昂的豪俠、忠義之氣,修養在心,煥發於行。——不平則鳴顯俠義。「始以豪家子,馳俠使氣」「尚氣訣,弋博自如」③,他面對不平之事,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俠果敢。友人喬知之被武氏當權者迫害致死,知情者多三緘其口,他獨不然。宗人死獄中,人或知其蒙冤,每懼峻法酷刑,畏言遠禍,他「敢冒萬死」⑤,上《申宗人冤獄書》,為其打抱不平。「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⑤。其嫉惡如仇的俠肝義膽,於情可謂豪放仗義,於理亦顯浩然正氣。「持正論而不撓……而賊臣兇黨,弗能加害,固有以服其心而奪其魄者,豈冒昧無擇而身試虎吻哉」。⑯可見,《新唐書》論其「少威儀」,或失偏頗。俠之大者,正氣在抱,則威儀其外。——為國利民守大義。因支持「武周」而上《大周授命頌》《為赤縣父老勸封禪表》,擁戴武則天稱帝,有人議其「貳臣」,訾其操守。其時,武則天當政,銳意改革,打擊關隴氏族集團,平民百姓更多受益;選賢任能,廣開庶族文人入仕之路,陳子昂也得以憑科舉除官。如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具體分析,不難發現,其擁武則天,或許有謀求仕途、施展抱負的意願,但主流是擁護利國安民的施政改革。如從其仕宦生涯的角度具體考察,顯而易見,在「武周」和「李唐」之間不模稜兩可、左右逢迎;擇擁「武周」,卻又直陳為政之失,不一味阿附、違心順從。因此,「貳臣」之議、「操守」之譏,顯然有失公允。洗心守正義,立世或孤獨。拂去歷史的塵埃,凝視其煢煢的背影,可見取義舍利的果毅、「以私義而害公法,仁者不為」⑤的剛直、「天下為公」的凜然大義。

堅貞有志氣。「陳君道可以濟天下,而命不通於天下;才可以致堯舜,而運不合於堯舜」 ⑰。陳子昂失意當時,惜乎壯志難酬;傳誦後世,貴能篤定其志。——志存高遠常思振奮。「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⑱。其仰慕鬼谷子「囊括經世道」「舒之彌宇宙」⑤的雄才大略,不願「空與麋鹿群」⑤。讀書時便立下「以公濟天下」⑤的大志。有生之年,或上書規勸,或詩文諷喻,鍥而不捨表達自己的治世主張。數蒙召見,不曲意逢迎而邀寵幸;「同遊英俊人,多秉輔佐權」②,不為求聞達而改立場;「位下何足傷,所貴者聖賢」②,歷任三職,遭貶兩度,不為求苟安而棄堅守。最後,寧願「歸從海上鷗」⑤,辭官歸鄉,也不改弦易轍。——志循大道終能獨善。痛苦始於思考,悲憤源於求索。其「幽居觀大運」⑤,考察天人,上下求索天地之道、時運之道、治世之道、人生之道,飽嘗了落落寡合之寂寞。經天緯地的大志,最終換得遺世孑立的孤獨。但是,道阻且遙的嚴酷,未能終止其對「大道」的追尋,反而使其思考愈加深邃、悲天憫人之情更加濃鬱。於是,幽州臺上,「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⑤。面對悠遠時間、廣袤空間,他深深感同「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的苦悶、⑲「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 ⑳的憤懣。其所「見」所「念」所「涕」,以及噴薄於胸中的吶喊,豈止因於個人功業未就,或更源於報國安民的壯志未酬、壯心未已。匡時濟世之願,終如水月鏡花。然而,穩如磐石的立場,九死不悔的堅守,於有識之士,又豈能或缺。

不屈有骨氣。「惡兇險之類」「無邪佞之朋」「憎貪冒之黨」「疾苟且之徒」⑤,陳子昂高蹈豪邁,底蘊於骨氣端直。——「事君端忠貞」的耿介。正所謂公道於心,則骨必正、氣必華、言必直。「擁武」而不為「武」所用,箇中存因或在耿介端貞,不溢美,不諱疾。其力諫酷吏之害、窮兵之禍、佞佛之弊……無時不顯「骨鯁」秉性。杜甫評價其「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②,而新舊唐書卻言其「褊躁」,或許恰好證明了他不說違心話,不行苟且事,不做兩面人。——「眾趨明所避」的方正。渴望仕途有所建樹,但絕不「驕榮貴工巧,勢利迭相干」⑤。倍感孤獨無助,而又不黨不群,打心眼裡鄙視「市人矜巧智」「傾奪相誇侈」⑤。擁戴武則天,卻與武三思、武攸宜等武氏權貴形同陌路;與酷吏來俊臣之流、宵小薛懷義之輩涇渭分明。「逶迤勢已久,骨鯁道斯窮」⑤的現實,反而堅定了內心的坦蕩,寧願選擇地位卑微,也不附勢求榮,玷汙骨子裡的清高。——「此節無凋零」的勁朗。「歲寒霜雪苦,含彩獨青青……春木有榮歇,此節無凋零」⑤。正如其詩中的「修竹」,一生多「霜雪」,而大節無虧,風骨勁朗。居廟堂以「諍言」盡臣節,事父母以孝悌盡子節,重人品則「朋友篤信誠」「立身貴廉明」⑤,養官德則「從官重公慎」「理訟惟正直」⑤,至「縱橫策已棄」「私有掛冠之意」⑤,則獨善其身養氣節。為此,初唐至五代,其高尚氣節廣為頌揚。李白稱其為「鳳與麟」 ㉑,杜甫稱其為「哲匠」,白居易「每嘆陳夫子,常嗟李謫仙」㉒,陸龜蒙盛讚「李杜氣不易,孟陳節難移」㉓,牛嶠將陳子昂、杜甫稱作「二賢」 ㉔……北宋以後,才有「無節」「善諛」「不知禮義廉恥」之議。誠然,站在客觀論人的角度,白璧有瑕,人無完美,存在不足未可避免;站在知世論人的角度,史實背景不可脫離,存在歷史局限也是必然。但「無節」「善諛」之論仍可商榷。以近侍朝官身份,竟逝於縣令冤獄,試使子昂果善於諛佞,又豈如是哉?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㉕。詩家浩如煙海,名宦繁若星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㉖。歷史長河大浪淘沙,而陳子昂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因其詩文歟?因其憂國歟?因其氣端歟?

註:

①唐·韓愈《薦士》(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②唐·杜甫《陳拾遺故宅》(清·仇兆鰲《杜詩詳註》,中華書局,1979)

③宋·宋祁《新唐書·陳子昂傳》(宋·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86)

④陳衍《石遺室詩話》(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書店,2002)

⑤唐·陳子昂《修竹篇並序》(唐·陳子昂著,徐鵬校《陳子昂集》,中華書局,1960)

⑥唐·姚思廉《陳書·後主本紀》(唐·姚思廉《陳書》,中華書局,1972)

⑦唐·梁肅《補闕李君前集序》(清·董誥《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

⑧明·高棅《唐詩品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⑨唐·盧藏用《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清·董誥《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

⑩明·張頤《陳伯玉文集序》(唐·陳子昂著,徐鵬校《陳子昂集》,中華書局,1960)

⑪唐·白居易《初授拾遺詩》(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

⑫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

⑬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清·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注》,中華書局聚珍仿宋本)

⑭《荀子·大略》(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⑮唐·盧藏用《陳子昂別傳》(清·董誥《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

⑯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舒士彥註解《讀通鑑論》,中華書局,2004)

⑰唐·趙澹《梓州刺史鮮于公為故拾遺陳公建旌德之碑》(清·董誥《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

⑱《墨子·修身》(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

⑲屈原《遠遊》(宋·洪興祖《楚辭補註》,中華書局,1983)

⑳《荀子·正論》(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㉑唐·李白《贈僧行融》(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

㉒唐·白居易《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

㉓唐·陸龜蒙《襲美先輩以龜蒙所獻五百言,既蒙見和,復示榮唱至於千字,提掖之重,蔑有稱實,再抒鄙懷,用伸酬謝》(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

㉔唐·牛嶠《登陳拾遺書臺覽杜工部留題慨然成詠》(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中華書局,1992)

㉕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2)

㉖清·趙翼《甌北集·論詩》(《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相關焦點

  • 覃玉蘭:濃濃桑梓情 寄予茶園間
    覃玉蘭:濃濃桑梓情 寄予茶園間 最美莓茶姑娘09號選手 職業:莓茶公司負責人
  • 情系桑梓終不悔 芳華永存鑄豐碑 ——寫給張小娟同志
    情系桑梓終不悔 芳華永存鑄豐碑 ——寫給張小娟同志 2020-12-30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桑梓情深】陳玉成:家鄉餘川,我為你自豪
    桑與梓是兩種樹,古人喜歡在庭前院後栽種這兩種樹,所以後來用「桑梓」代表家鄉。悠悠桑梓情,拳拳赤子心。小編特開闢新的文化專欄來供家鄉遊子抒發桑梓之情,遙寄相思。陳玉成我的家鄉是武穴市餘川鎮砌石村,一座美麗的鄉間村落。「五一」回去,我發現家鄉變得更美麗了,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漂亮的房屋掩映在綠樹叢中,盞盞太陽能路燈將村莊照亮,一代代砌石人在這裡繁衍生息。
  • 《思美人》:一個有骨氣的文人的情與愛
    第一次看屈原,還是郭沫若的詩劇,其中有句罵宋玉:「你這沒骨氣的文人!」據說原文是「你這個沒骨氣的文人!」郭老先生嫌力度不夠,去掉「個」字,乾脆爽利很多。據說屈原十四歲做橘頌,語驚四座,當真唯楚有才。十四歲的屈原以橘樹表意,開篇便說: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 瑞奇·馬汀情傾李玟
    瑞奇·馬汀情傾李玟2001年04月25日09:26:18  千龍文娛   拉丁美男瑞奇·馬汀(Ricky Martin)情傾李玟,再度邀請Coco任個唱嘉賓,昨晚Ricky在新加坡舉行「搖滾瘋狂派對」賀「MTVAsia」六周年臺慶,主動邀請Coco與他深情合唱《Nobody Wants To Be Lonely》
  • 歲月情深處,願悲歡莫負
    那些長長短短的煙火,那些深深淺淺的情誼,那些若即若離的關係,還有那一段不願被提及的年華和忍不住想要分享的竊喜……其實,情都藏在歲月裡,裹著凡俗的煙火,日復一日的重複著、消耗著,有時連我們自己都未曾察覺,它的厚重與情深。
  • 銅仁印江:楊濤難捨故鄉情 回報桑梓心
    北京至印江,雖然有1900多公裡的遙遙路程,但是他的心一直和家鄉人連在一起,無時無刻都在關心著家鄉的發展變化,一邊打拼自己的事業,一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支持家鄉的公益事業,設置獎助學金,不遺餘力幫助家鄉的學弟學妹,以一顆感人之心,反哺故土,回報桑梓。他就是現任北京小蜜蜂網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始人,貴州省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池壩村人——楊濤。
  • 海內外大咖共敘桑梓情 同為「我蘇」謀發展
    多位海內外江蘇「大咖」暢聊故鄉事、共敘桑梓情,以拳拳熱情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 海內外大咖共敘桑梓情 同為「我蘇」謀發展悠悠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 「地遠山海闊,心近桑梓情」莆田市政府馳援阿根廷莆籍僑胞一批抗疫...
    後經不懈努力,幾經波折,才把這批包含運費、清關增值稅在內,價值近百萬人民幣的防護物資,輾轉運抵阿根廷首都國際機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府副秘書長袁建平先生的幫助下,得以順利清關。 當前,阿根廷疫情日益嚴峻,確診病例不斷攀升。市面上口罩供應奇缺,一罩難求。
  • 【尋找最美莓茶姑娘】覃玉蘭:濃濃桑梓情 寄予茶園間
    覃玉蘭:濃濃桑梓情 寄予茶園間最美莓茶姑娘09號選手職業:莓茶公司負責人選送單位:合作橋鄉來源:微觀永定編輯:陸波
  • 紅塵渺渺,你是我刻在心窩上的疼,是我傾其一生忘不了的情
    作者:念空大叔入了心的人,就算時間再久沒有見面,心裡也會無比惦念,即便再久沒有聯繫,也不會忘記,一個人一旦入了心,在不在一起,都將成為一生的牽掛;一顆心動了情,無論今生來世,都會難以放下。回眸,太多的遇見,唯獨是你走入了我的心間。
  • 只緣桑梓多舊朋,最是難忘瀾湄情
    與君再相逢,瀾湄大不同窗明几淨只為你我心情愉悅鮮花氣球只盼與君共憶青春內心喜悅之情奔騰翹首以待老友相聚滿心期許昨日重現一顆顆誘人可口的葡萄一盤盤精緻美味的糕點追憶往昔流年逝水圍爐夜話情意綿長所有的美好都從舌尖開始一切的籌備只待故人歸來
  • 「情系三江源·大美青海情——兩岸文化和旅遊聯誼行」雲直播活動...
    「情系三江源·大美青海情——兩岸文化和旅遊聯誼行」雲直播活動舉辦 2020年10月23日 14:0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10月23日,「情系三江源·大美青海情——兩岸文化和旅遊聯誼行」雲直播系列活動在線舉辦。
  • 全省最美家庭:返鄉創業賢伉儷 比翼雙飛桑梓情
    全省最美家庭:返鄉創業賢伉儷 比翼雙飛桑梓情 2020-12-17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5本穿越文:推薦《情傾民國》,當佔有欲變成愛這段情是否能延續
    5本穿越文:推薦《情傾民國》,當佔有欲變成愛這段情是否能延續各位朋友,您好,當您打開我們這篇文章的時候就說明我們是有緣的,為了這份緣分,小編不得不不送給你幾本優秀的小說。生活在都市中的我們,常常會被各種煩惱、壓力、負能量所充斥,多讀小說能夠讓我們從中汲取力量,學會堅強坦然面對。
  • 翰墨寫人生 幾多故園情——張敏鈞先生的故鄉情結
    拍攝有紀錄片《張敏鈞藝術人生》。其個人藝術成就被國內外多家新聞媒體作專題報導。曾被甘肅電視臺評為「甘肅十大熱點新聞人物」;獲文化部批准「中國書法百傑」榮譽稱號,並獲「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傑出成就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每當讀到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不由得使記者想起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敏鈞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 隨便133-1|我陳的情,你可曾聽見?
    飛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遠才好找……」「在那兒等著你的那個人?」藍湛來到中間那排儲藏櫃,這排柜子本身就很特別,與其他幾排一體式櫃不同,這排以三組獨立櫃體並排而成,每一組的玻璃櫃門上都雕刻有相應內容的精緻圖紋。
  • 《貽笑傾陳》出版上市
    《貽笑傾陳》出版上市 發布時間:2018-10-30 21:27:50      來源:貴州網   書名:《貽笑傾陳》  作者:季桃初  出版:四川文藝出版社
  • 古詩詞|家鄉春色,堤旁再續斑斕色,足下重溫桑梓情
    堤旁再續斑斕色,足下重溫桑梓情。不品閒茶不縱墨,松江最懂我心聲《七律感念叔本華》文/杜華(內蒙古包頭)層雲悶鬱夕光柔,睿者胡為怪老頭?思想如濤藏博奧,時間似尺丈深幽。霜鋪雪湧何曾怨,陽錯陰差總是愁。一代哲夫今尚在,法蘭克福敝碑庥。
  • 人生有情,無關風月
    第一次讀這句詩是在何時,已然忘記。仍記得後來看瓊瑤電視劇《還珠格格》,夏紫薇對乾隆皇帝意味深長地念出了「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那時乾隆帝流露出的驚訝和感動,令我不能忘懷。因為夏紫薇的懂得,讓他覺得,以往的過錯和辜負都情有可原。生命中許多用情之處,也許並不全和風月相關,有時候,感情就是那樣不能自已,無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