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桑梓 情傾筆端
——讀《才情厚重骨氣端貞——陳子昂人生芻議》有感
楊穎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 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意氣風發的一個時代。正如韓愈所言:「齊梁及陳隋,眾作等蟬噪。搜春摘花卉,沿襲傷剽盜。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被譽為「海內文宗」的陳子昂,無疑是塑造那個時代風氣的關鍵性人物。
陶武先同志是遂寧射洪縣人,曾任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有《陶武先詩詞選》等出版。
其《才情厚重骨氣端貞——陳子昂人生芻議》一文,既有飛揚的文採,更有細緻的考據,以豐富的史料,鞭辟入裡的分析,從從文、做事、為人三個方面,對陳子昂「歷任三職,遭貶兩度,不為求苟安而棄堅守」的一生進行了歸納總結。讀來受益匪淺、感慨良多。
有人說,世間熙攘,無非名利。陳子昂「擇擁『武周』」,難免讓人誤會「『貳臣』之議、『操守』之譏」,棄「名」逐「利」了,但他「卻又直陳為政之失,不一味阿附、違心順從」。其《感遇三十八首》,感慨時事,抒憤寫憂,濟世拯物的思想貫穿始終,充滿了對現實的批判和對人民的同情。「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情懷充盈,其心可見。這些詩無論是在初唐,還是在百花齊放的今日,都是振聾發聵的洪鐘巨響。
武先同志情系桑梓,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透過歷史的炫彩光暈,撥雲見日,讓今天的讀者對「才情厚重、骨氣端貞」的陳子昂有了全新的認識。
古人評價陳子昂「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道喪五百歲而得陳君」,乃至「(李白)《古風》兩卷,多效陳子昂,亦有全用其句處。太白去子昂不遠,其尊慕之如此。」開篇伊始,武先同志就用三個詞——「定方位」「開格局」「探前路」,高度概括出了陳子昂在詩文領域的絕高成就。
考量一個人的成就貢獻,關鍵是考察他比前人進步在哪裡。
據《才情厚重骨氣端貞——陳子昂人生芻議》所述,陳子昂的時代,是已經邁入了初唐的嶄新時代,但文壇上流行的還是沿襲了幾百年的齊梁宮體詩,所寫題材無非是裙子(女人)、杯子(宴席)、柱子(華美的建築及室內陳設),要麼就是寫作應制詩,風格綺麗,重視聲律,卻見不到真性情。簡而言之,就是「三俗」(低俗、庸俗、媚俗)作品當道。魏徵、王勃,乃至唐太宗等人,對此亦多有批判,但對新文風依舊是倡導的多,實踐的少。要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定方位」「開格局」探前路」談何容易!
但陳子昂以大決心、大毅力、大情懷、大智慧,革新除弊,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文化先驅。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藝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把為人、做事、從藝統一起來,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武先同志通音韻、善詩詞,與陳子昂才情相承,志氣相通,為讀者、為家鄉捧出了一道精神大餐。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一千多年前的陳子昂,用他的才情、他的風骨,「思報國」「念眾生」,為國、為民立德立言,引領大唐文風,開大唐一代詩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貢獻了應有的力量!
(作者系中共遂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才情厚重 骨氣端貞——陳子昂人生芻議》原文如下:
才情厚重 骨氣端貞
——陳子昂人生芻議
文/陶武先
陳子昂,表字伯玉,籍貫射洪,初唐詩人,品位拾遺。千百載以降,言詩者多師法其「風骨」「興寄」,治世者常讚嘆其高見卓識,修心者每感喟其凜然大義。四十二歲,英年早逝。然觀其一生,才情厚重,骨氣端貞,多難而奮厲,短暫而光彩。
一、詩文革新之先驅
「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①。針對六朝以來頹靡文風,陳子昂提出了「風骨」「興寄」的主張,從立論和踐行兩個層面開一代詩風。杜甫盛讚「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②。當世奉為「海內文宗」③,後人譽為「詩骨」。
秉揚棄而定方位。沿既有道路前行,平易卻難致遠。而另闢新徑,須合理揚棄。「一代唐音起射洪」④,陳子昂開啟唐代詩文革新帷幕,是歷史選擇的偶然,也是其知行合一、革故鼎新的必然。——以知識奠基。不回溯清源,難滌蕩濁流。「漢魏風骨,晉宋莫傳」「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⑤;今作「不崇教義之本,偏尚淫麗之文」⑥。始於知之深切、識之準確,發於行之自覺。其歷覽丘墳群典,溯考詩歌流變,研摩漢魏詩作,甄較晉宋齊梁乃至時人作品。在反思歷史中審視現實,秉承「興寄」「風骨」之說,針砭「綺麗」「頹靡」之病,進而明晰了詩文革新「破」的「靶子」、「立」的方位。——以見識升華。稽古而不泥古,對傳統文化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實質是從深厚土壤汲取養分,為揚棄傳統和改革現實蓄力。針對「風雅不作」的現狀,倡導恢復漢魏風骨,「圖正始之音……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⑤。這種以繼古為號、指向革新、破立並舉的見識,與後來唐代古文運動異曲同工,具有推陳出新、革舊布新的實踐意義。——以膽識行為。對於初唐詩文沿襲齊梁,形式綺靡、內容蒼白、格調頹廢、旨趣低俗的弊端,唐初魏徵、王勃等曾予指陳,時人亦嘗有撻伐。但如何「以風雅革浮侈」⑦,至陳子昂,始有一人振臂、群賢響應之舉。其以「拔劍起蒿萊」⑤的膽識,棒喝「文章道弊五百年矣」⑤,力行「風骨」「興寄」,引發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接踵而進,「上遏貞觀之微波,下決開元之正派」⑧,蔚成唐詩大觀。能勾畫革新線路,首肇新局,得益於見之廣的眼界、識之深的智慧,更在其始終關注凝思史實,著力揚棄方位,於探尋中取捨,在繼承中革新。
立風骨而開格局。「道喪五百歲而得陳君……崛起江漢,虎視函夏,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⑨陳子昂對詩文發展的主要貢獻,在於力倡繼承「風骨」「興寄」,力求拓展格局之寬,開唐音之雅正,啟古文運動之前奏,為唐代詩文革新作了立論求索。「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⑤。《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明晰而簡煉地提出其詩文革新主張,從內容形式、藝術表達等方面闡述了詩歌的基本要求。以「骨氣端翔」確立詩歌的內在精神,要結言端直,言之有物;意氣端爽,陽剛勁健,有飛動之勢。以「音情頓挫」闡釋詩歌的藝術特徵,音節抑揚頓挫,情感波瀾起伏,聲情並茂。以「光英朗練」展示詩歌的表達手段,強調文辭光彩、明朗皎潔,文質交融、相得益彰。以「有金石聲」構建詩歌的審美標準,規避「詩緣情而綺靡」,體現鏗鏘有力、振聾發聵的效果。「盡掃六朝弊習,譬猶砥柱矻立於萬頃頹波之中」⑩。其「風骨」「興寄」,從一般意義上的立論提倡,凝鍊為具有引導作用的實踐主張,別開生面,使唐詩格局頓寬;彪炳後世,讓後來者爭相師法,堪稱由初唐轉變到盛唐詩歌史上的裡程碑。《新唐書》言:「唐興,文章承徐、庾遺風,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子昂所論著,當世以為法」③。可見,高雅衝淡之音成為唐詩的主基調,風骨端直成為唐詩的新潮流,與其倡導之功不無關聯。
繼《騷》《雅》而探前路。「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②。如果說《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是戰鬥檄文,那麼,陳子昂率行詩文革新,則有似開路先鋒。——題材體例不拘一格。雖然今存詩文數量不多,但題材廣泛,體例多樣,精彩紛呈。五言古體、五言律詩多有佳作。書、表、碑文、志銘、奏疏、政論等散文亦有善可陳。其詩文或懷古諷今,或借物抒懷;或摹山水田園,或酬文朋詩侶;或著筆邊塞,或感遇言志;或近情黎庶,或悲天憫人;或及煙霞老莊,或致方外佛陀,等等。——「風骨」「興寄」一以貫之。其力倡「洗心飾視,發揮幽鬱」,更厲行諷喻規勸、資治教化,不發綺靡之音,不遺脂粉之氣,不做無病呻吟。揆其詩作,可見一斑:《蒼蒼丁零塞》《朝入雲中郡》反映邊戍和邊民苦難;《聖人不利己》刺大興土木建構廟宇的佞佛時弊;《貴人難得意》《翡翠巢南海》喻濫刑苛政;《逶迤勢已久》述骨鯁之臣不逢明主的悲哀;《蘭若生春夏》發宏圖難展的感慨;《薊丘覽古》《登幽州臺歌》抒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儘管其詩作也有形象不夠豐滿、說教衝淡情感等不足,但不失其詩文革新先驅地位,無損於「才名括天地」⑪的稱譽。嚴羽《滄浪詩話》論及唐詩,以其獨樹一幟,標為「陳拾遺體」⑫。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⑬誠然,其橫掃豔麗纖弱、先行樸素雄健之舉,不獨氣鍾岷峨、秀毓巴水,在中國詩歌史上,亦當舉足輕重、影響深遠。
二、憂國愛民之志士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⑭二十四歲入仕,三十八歲歸梓,致仕於拾遺,竟壽於不惑,抱憾於「銘鼎功未立」⑤。然察其言,觀其行,報國安民的初心,篤定端直的追求,令人景仰。
感時思報國⑤。陳子昂政績不顯,或有歷史原因。但治世卓見,卻有史為證,《資治通鑑》多處徵引其奏疏政論。「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⑤的報國情懷,至今猶發人感喟。——位卑不忘憂國。縱觀其仕宦生涯,始終身在下僚,但匡時濟世的抱負、佐君報國的熱忱,又豈能因其地位卑微而予忽略。既有「欲揭聞見,抗衡當代之士」⑤的慷慨,又有越職上奏的無畏。遊學京師,以「草莽臣」身份,上《諫政理書》;進士及第,尚未除官,上《諫靈駕入京書》;授麟臺正字,身居抄錄圖書的閒職,上《答制問事八條》《諫用刑書》等重要奏疏,提出「措刑」「任賢」「招諫」「息兵」「安宗子」等成套主張。從武攸宜北徵,位列軍中參謀,卻每欲運籌,數上軍略;不顧多病羸弱,請纓率一萬甲兵為先鋒,願為邊塞安定而冒鋒鏑。——困厄益堅愛國。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仕宦期間雖與「武周」集團的關注點多有難合之處,但他仍從久安邦國的視角,提出了「立明堂,興太學」「安天下百姓,勿使疾苦」⑤,安恤天下士庶的治世謀略。兩次從軍,兩次遭貶,兩次下獄,個人際遇坎坷,愛國之情,雖遇困境而益堅貞。多次面聖,「願上大臣書」⑤,結果是「奏聞輒罷」,但冰冷的社會現實沒能凍結其心頭熱血,猶不斷陳情獻策。「坐緣逆黨」入獄的打擊,也沒能動搖其愛國之心,出獄即自請「束身塞上」「效一卒之力」「綏服荒夷」⑤。隨徵契丹,「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自以官在近侍……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請戰未遂,仍「不識時務」,切言進諫,直至被貶為軍曹。——進退唯念報國。「每在山谷,有願朝廷」「雖身在江海,而心馳魏闕」⑤。無論身在朝堂,還是邊陲,時常心繫國家。從軍遠徵、枕戈邊塞,不忘思慮國家靖亂戍邊之策,《諫曹仁師出軍書》《上西蕃邊州安危事》可為佐證。落第歸鄉、居家丁憂,仍在關注考察蜀川經濟潛力,專程赴劍南了解銅礦開採可能性,並據此《上益國事》,提出採礦鑄錢以補給軍資。卸職歸養、棲身田園,還憂史書蕪雜,不利資治,乃粗立《後史記》綱紀,以至因「附會文法」獲罪,冤死獄中。⑮「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⑤其一心繫國,執念報國,最終功業不成,或因難合「主意」、不逢「聖賢」,或因書生意氣、不切時宜,或因孤身奮發、不善合力。後人為其感嘆,應是基於對其治世之才的廣泛認可、報國之心的世代頌揚。
悠悠念群生⑤。「萬物之靈,莫大於黔首;王政之貴,莫大於安人。」⑤「安人」,是陳子昂治世主張的核心。——心繫百姓疾苦。飽含「聖人不利己,憂心在元元」⑤的同情,鼓呼「安民」。多次上書,建議「薄徭輕刑」「不應危刑,以失民望」。《諫靈駕入京書》認為高宗靈駕從洛陽返葬長安,貽誤農時,影響民生,應就近安葬以免勞民傷財;《上蜀川安危事》對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憤慨指責「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上軍國利害事三條》提出「修文德,去刑罰,勸農桑,以息天下之人」⑤;《諫政理書》主張賑恤安撫鰥寡孤獨等,促使「人得安其俗,樂其業,甘其食,美其服」⑤。——倡導各族繁榮。明確「制御戎狄,永安黎元」⑤的主張,強調「安邊」。他兩次參加唐軍對西蕃、契丹的徵戰,親身經歷使其倍加同情戍邊將士的遭遇,感同身受連年徵戰給邊疆各族人民帶來的苦痛。為此,先後上《為喬補闕論突厥表》《上西蕃邊州安危事》《諫雅州討生羌書》《上軍國機要事》《上益國事》等,強調大國自謹、息兵止戰,倡導「各族共欣榮,黎民方安然」⑤。這種與鄰國和少數民族友好相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主張,具有突破時代局限的意義。——力促宗室安寧。洞察「天下士庶,思願安寧」⑤的現實,呼籲「安士」。針對李唐宗室或遭誅殺,或被流亡,或遭監禁,惶惶不可終日的現狀,直諫武則天安撫宗室、明訟恤獄,終止設銅匭、廣開告密之門等做法。並以詩諷喻,「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聞中山相,乃屬放麑翁。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⑤其從「安宗室」的角度出發,勸諫當政者戒薄情、濫殺,改善士不自安的現狀,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意義。
初心終不渝。陳子昂雖仕途艱難,但憂國愛民的篤定和堅守,卻為其短暫生涯賦予了久遠內涵。——執著於始終。以平生所學實現「成千歲之業,立萬代之規」⑤的抱負,貫穿其仕途始終。他還是「草莽之臣」,便時常上書言政;表乞罷職歸鄉之際,猶上《上蜀川安危事》,「以義補國」⑤。從「方謁明天子,清宴奉良籌。再取連城璧,三陟平津侯」⑤的雄心滿懷,到「長鳴復誰聞」「時醉獨未醒」⑤的鬱孤憤懣,畢生失意,四處碰壁,但自始至終能知而進言,力諫不止。——信守於挫折。屢次諫書針砭時弊、剖陳政見,往往石沉大海,有去無回。指責酷吏,言多切直,招致嫉恨,曾被構陷為「逆黨」,幾死獄中。言不為所用,人常遭其損,身心俱受創傷。儘管認清了「江海事多違」、「賢聖不相逢」⑤的嚴酷現實,依然故我,信守初衷,近乎固執地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坦然於生死。「危言正色,抗議直辭,赴湯鑊而不回,至誅夷而不悔……實以為殺身之害小,存國之利大。」⑤其言也鑿鑿,心也切切,行也孜孜。作為諫官,其建言獻策,往往不為自身進退而權衡得失,為利天下而不避趨個人禍福。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他有此置生死於度外的襟懷,故能直陳治世利害而無禁忌,對於當時諱莫如深的李唐宗室、威權酷刑等,常「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諫」⑤。其「少學縱橫術」⑤,但入世不取縱橫家的權變,「寧隨當代子,傾側且沉浮」⑤,終因堅守內心方正,了無圓滑世故行跡,故於生死也坦然。
誠如王夫之所說「非但文士之選也,使得明君以盡其才,駕馬周而頡頏姚崇,以為大臣可矣」 ⑯。其生逢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盛世,惜乎不能「盡其才」,仕途政績,不可與一代名相馬周、姚崇同日而語。但是,若不以結局論英雄,其憂國之心、愛民之忱、治世之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擔當,又豈能以仕宦品位衡量?
三、骨正氣端之賢哲
詩作不多而絕唱千古,仕途不達而蜚聲後世。倡導詩文革新,則橫掃頹廢而開一代新風;經歷宦海沉浮,則立定腳跟而不左右搖擺;致力修齊治平,則集義氣、志氣、骨氣為一體。以此而論,陳子昂不愧賢哲。
凜然有義氣。承繼家傳縱橫、墨家影響,兼得道、釋濡染,深受儒家薰陶,陳子昂的豪俠、忠義之氣,修養在心,煥發於行。——不平則鳴顯俠義。「始以豪家子,馳俠使氣」「尚氣訣,弋博自如」③,他面對不平之事,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俠果敢。友人喬知之被武氏當權者迫害致死,知情者多三緘其口,他獨不然。宗人死獄中,人或知其蒙冤,每懼峻法酷刑,畏言遠禍,他「敢冒萬死」⑤,上《申宗人冤獄書》,為其打抱不平。「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⑤。其嫉惡如仇的俠肝義膽,於情可謂豪放仗義,於理亦顯浩然正氣。「持正論而不撓……而賊臣兇黨,弗能加害,固有以服其心而奪其魄者,豈冒昧無擇而身試虎吻哉」。⑯可見,《新唐書》論其「少威儀」,或失偏頗。俠之大者,正氣在抱,則威儀其外。——為國利民守大義。因支持「武周」而上《大周授命頌》《為赤縣父老勸封禪表》,擁戴武則天稱帝,有人議其「貳臣」,訾其操守。其時,武則天當政,銳意改革,打擊關隴氏族集團,平民百姓更多受益;選賢任能,廣開庶族文人入仕之路,陳子昂也得以憑科舉除官。如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具體分析,不難發現,其擁武則天,或許有謀求仕途、施展抱負的意願,但主流是擁護利國安民的施政改革。如從其仕宦生涯的角度具體考察,顯而易見,在「武周」和「李唐」之間不模稜兩可、左右逢迎;擇擁「武周」,卻又直陳為政之失,不一味阿附、違心順從。因此,「貳臣」之議、「操守」之譏,顯然有失公允。洗心守正義,立世或孤獨。拂去歷史的塵埃,凝視其煢煢的背影,可見取義舍利的果毅、「以私義而害公法,仁者不為」⑤的剛直、「天下為公」的凜然大義。
堅貞有志氣。「陳君道可以濟天下,而命不通於天下;才可以致堯舜,而運不合於堯舜」 ⑰。陳子昂失意當時,惜乎壯志難酬;傳誦後世,貴能篤定其志。——志存高遠常思振奮。「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⑱。其仰慕鬼谷子「囊括經世道」「舒之彌宇宙」⑤的雄才大略,不願「空與麋鹿群」⑤。讀書時便立下「以公濟天下」⑤的大志。有生之年,或上書規勸,或詩文諷喻,鍥而不捨表達自己的治世主張。數蒙召見,不曲意逢迎而邀寵幸;「同遊英俊人,多秉輔佐權」②,不為求聞達而改立場;「位下何足傷,所貴者聖賢」②,歷任三職,遭貶兩度,不為求苟安而棄堅守。最後,寧願「歸從海上鷗」⑤,辭官歸鄉,也不改弦易轍。——志循大道終能獨善。痛苦始於思考,悲憤源於求索。其「幽居觀大運」⑤,考察天人,上下求索天地之道、時運之道、治世之道、人生之道,飽嘗了落落寡合之寂寞。經天緯地的大志,最終換得遺世孑立的孤獨。但是,道阻且遙的嚴酷,未能終止其對「大道」的追尋,反而使其思考愈加深邃、悲天憫人之情更加濃鬱。於是,幽州臺上,「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⑤。面對悠遠時間、廣袤空間,他深深感同「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的苦悶、⑲「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 ⑳的憤懣。其所「見」所「念」所「涕」,以及噴薄於胸中的吶喊,豈止因於個人功業未就,或更源於報國安民的壯志未酬、壯心未已。匡時濟世之願,終如水月鏡花。然而,穩如磐石的立場,九死不悔的堅守,於有識之士,又豈能或缺。
不屈有骨氣。「惡兇險之類」「無邪佞之朋」「憎貪冒之黨」「疾苟且之徒」⑤,陳子昂高蹈豪邁,底蘊於骨氣端直。——「事君端忠貞」⑤的耿介。正所謂公道於心,則骨必正、氣必華、言必直。「擁武」而不為「武」所用,箇中存因或在耿介端貞,不溢美,不諱疾。其力諫酷吏之害、窮兵之禍、佞佛之弊……無時不顯「骨鯁」秉性。杜甫評價其「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②,而新舊唐書卻言其「褊躁」,或許恰好證明了他不說違心話,不行苟且事,不做兩面人。——「眾趨明所避」⑤的方正。渴望仕途有所建樹,但絕不「驕榮貴工巧,勢利迭相干」⑤。倍感孤獨無助,而又不黨不群,打心眼裡鄙視「市人矜巧智」「傾奪相誇侈」⑤。擁戴武則天,卻與武三思、武攸宜等武氏權貴形同陌路;與酷吏來俊臣之流、宵小薛懷義之輩涇渭分明。「逶迤勢已久,骨鯁道斯窮」⑤的現實,反而堅定了內心的坦蕩,寧願選擇地位卑微,也不附勢求榮,玷汙骨子裡的清高。——「此節無凋零」⑤的勁朗。「歲寒霜雪苦,含彩獨青青……春木有榮歇,此節無凋零」⑤。正如其詩中的「修竹」,一生多「霜雪」,而大節無虧,風骨勁朗。居廟堂以「諍言」盡臣節,事父母以孝悌盡子節,重人品則「朋友篤信誠」「立身貴廉明」⑤,養官德則「從官重公慎」「理訟惟正直」⑤,至「縱橫策已棄」「私有掛冠之意」⑤,則獨善其身養氣節。為此,初唐至五代,其高尚氣節廣為頌揚。李白稱其為「鳳與麟」 ㉑,杜甫稱其為「哲匠」,白居易「每嘆陳夫子,常嗟李謫仙」㉒,陸龜蒙盛讚「李杜氣不易,孟陳節難移」㉓,牛嶠將陳子昂、杜甫稱作「二賢」 ㉔……北宋以後,才有「無節」「善諛」「不知禮義廉恥」之議。誠然,站在客觀論人的角度,白璧有瑕,人無完美,存在不足未可避免;站在知世論人的角度,史實背景不可脫離,存在歷史局限也是必然。但「無節」「善諛」之論仍可商榷。以近侍朝官身份,竟逝於縣令冤獄,試使子昂果善於諛佞,又豈如是哉?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㉕。詩家浩如煙海,名宦繁若星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㉖。歷史長河大浪淘沙,而陳子昂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因其詩文歟?因其憂國歟?因其氣端歟?
註:
①唐·韓愈《薦士》(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②唐·杜甫《陳拾遺故宅》(清·仇兆鰲《杜詩詳註》,中華書局,1979)
③宋·宋祁《新唐書·陳子昂傳》(宋·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86)
④陳衍《石遺室詩話》(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書店,2002)
⑤唐·陳子昂《修竹篇並序》(唐·陳子昂著,徐鵬校《陳子昂集》,中華書局,1960)
⑥唐·姚思廉《陳書·後主本紀》(唐·姚思廉《陳書》,中華書局,1972)
⑦唐·梁肅《補闕李君前集序》(清·董誥《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
⑧明·高棅《唐詩品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⑨唐·盧藏用《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清·董誥《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
⑩明·張頤《陳伯玉文集序》(唐·陳子昂著,徐鵬校《陳子昂集》,中華書局,1960)
⑪唐·白居易《初授拾遺詩》(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
⑫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
⑬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清·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注》,中華書局聚珍仿宋本)
⑭《荀子·大略》(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⑮唐·盧藏用《陳子昂別傳》(清·董誥《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
⑯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舒士彥註解《讀通鑑論》,中華書局,2004)
⑰唐·趙澹《梓州刺史鮮于公為故拾遺陳公建旌德之碑》(清·董誥《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
⑱《墨子·修身》(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
⑲屈原《遠遊》(宋·洪興祖《楚辭補註》,中華書局,1983)
⑳《荀子·正論》(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㉑唐·李白《贈僧行融》(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
㉒唐·白居易《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
㉓唐·陸龜蒙《襲美先輩以龜蒙所獻五百言,既蒙見和,復示榮唱至於千字,提掖之重,蔑有稱實,再抒鄙懷,用伸酬謝》(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
㉔唐·牛嶠《登陳拾遺書臺覽杜工部留題慨然成詠》(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中華書局,1992)
㉕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2)
㉖清·趙翼《甌北集·論詩》(《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