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29天累計票房超過10億元,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贏。
這些年國內翻拍的電影數不勝數,如翻拍至日本的《深夜食堂》。
甚至有直接請韓國導演到中國拍片的例子,《來自星星的你》的導演張太維在國內執導《夢想合伙人》。
不管翻拍還是合拍,基本上大多數電影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那為什麼《誤殺》沒出現這種情況,反而還取得了成功呢?
票房只是結果,主要還是影片的質量過硬,下面就來看一看《誤殺》有哪些突破以往翻拍華語片的地方。
柯汶利導演絕對是骨灰級的影迷,從改編《誤殺瞞天記》這一點就能看出。
導演在原作的基礎上做了許多加法。
最明顯的是《誤殺》把陳衝扮演的母親破案中最困難的時間對比,融入到影迷和影評的敘事之中。
影片中充斥著大量的電影致敬橋段。
開場米黃色的監獄致敬《監獄風雲》。
越獄場景《肖申克的救贖》。
在棺材中點燃火光致敬《活埋》。
李維傑一家人在電影院看的電影是《天才槍手》。
在影片的結尾部分,李維傑凝視的畫面很容易讓人想到《殺人回憶》。
除此之外,李維傑這個角色的觀影記錄也出奇的高。
《白夜行》、《七宗罪》、《天堂電影院》、《一一》等等。
這些影片都明顯或隱性的藏在《誤殺》之中。
警察大吼&34;,讓《誤殺》在某種程度上成了關於電影的元電影。
三種誤殺
誤殺這個片名很好的詮釋了影片的主題,也是影片敘事的起因以及核心。
但影片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的含義,而是通過誤殺的事件,表現出社會、文化層面的誤殺。
第一。
最明顯的主線層面,警察兒子的咄咄逼人,平平在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下將其打暈。
原作《誤殺瞞天記》的另一個片名是《視覺》。
蘊含著人是視覺動物的原理,人會本能的相信他們親眼看到的事物,而忽略了其他事物。
李維傑就是利用這個特性讓自己一家人躲過警察的審訊。
第二。
隱藏故事的誤殺,隨著的進行,警察兒子的死亡事實慢慢浮出水面。
從警察兒子的吞舌窒息、棺材蓋上的血跡、女兒用叉子反覆劃餐桌的聲音來分析。
這些線索隱性的證明了警察兒子當時還活著。
顯然這個成了影片的第二層誤殺。
李維傑向僧人布施時,得到一句話:&34;。
再一次證明了第二層誤殺的成立,李維傑的罪過。
第三。
群眾的誤殺,這是《誤殺》這部影片最高明的地方。
當李維傑一家人被指控殺人後,除了李維傑一家和警察的較量外,李維傑的朋友甚至陌生人都不經思考的站在李維傑一邊為他辯護。
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
但事實是,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客觀判斷事實的能力,當人們被卷進一種混沌的力量時,在這個旋渦裡就會失去自我,無形中變成其中的一份子。
每個人都扛著正義的旗子,結果換來的是無情的暴力。
群眾的情緒是一種表現,而真相是複雜的,甚至不存在的,所以群眾的情緒是絕對不能代表一件事情的真相。
從這點上看,誤殺不僅僅是警方和李維傑一家。
警察兩夫妻也存在一定意義上的誤殺。
最後頌恩叔一笑留白,留給觀眾的不僅是社會的思考、還有為愛守護、奮起的靈魂呼喊和未來視覺的觀照。
這也是中國版和印度版結尾的最大不同之處。
面對&34;,我們該怎麼辦?
生活總是苦澀的。
《誤殺》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在與人,表現如何去愛一個人的主題。
李維傑愛女兒和家庭,警察愛她的兒子。
當兩個不同社會身份的家庭表現愛的時候,戰爭開始了。
生活中永遠沒有完美的幸福,甚至還有很多出人意料的事。
對於李維傑來說,儘管生活中有很多局限。
但他對朋友很友好,有信仰,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面對叛逆期的女兒,交流陷入困境,女兒犯下錯誤,他毫不猶豫為女兒脫罪,他要履行一個父親的責任。
相比之下,警官作為母親,她的角色發生了變化。
在發現自己兒子失蹤以後,警官拋棄了她原有的職業觀念,作為警察的社會職責、價值觀都拋之腦後。
作為母親,她可以放棄一切,不惜與體制對抗,為了孩子去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
哲學對&34;的研究表明。
&34;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別人手中,每個人都欠別人幸福和自由。
《誤殺》正好符合這個觀點,但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對抗這個&34;。
追尋完美世界的時候,人會湧現出無比強大的力量,人終將不能獨善其身。
《誤殺》告訴我們,生活的苦和甜都要自己去品嘗,最終淨化自己的靈魂,看透生活的本質,獲得一種明朗。
翻拍的魔咒
《誤殺》相比近幾年的翻拍電影來看,是絕對的佼佼者,但沒有一部電影是完美的。
我們不吹毛瑕疵,但一定要發現電影中存在的致命傷。
一部影片被翻拍自然代表這部影片本身就具有強大的魅力。
翻拍片自然就會吸取原片的魅力部分,觀眾把兩部影片做比較也是翻拍片逃不過的宿命。
首先必須得肯定的是,《誤殺》的票房成績和口碑,為中國電影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原版《誤殺瞞天記》片場為170分鐘。
前40分鐘沒有進入劇情,用了大量的篇幅交代故事的背景、社會的形象、人物的形象,對於習慣了快節奏的觀眾而言會顯得過長。
《誤殺》把影片控制在了120分鐘。
有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只能高度集中兩個小時左右,包括期間還要上廁所,所以《誤殺》改為120分鐘,劇情是緊湊了,但也造成一些故事斷層的硬傷。
《誤殺瞞天記》同樣是翻拍至印度的電影。
之所以被翻拍,除了故事精彩,更重要的原因是它非常貼近現實社會。
在懸疑片的包裝下,反映了印度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問題。
《誤殺》的批判態度得以保持,但刻意迴避了一些敏感話題。
如果不是把故事搬到印度,《誤殺》就連現在這個版本估計都難以上映。
在一個觀眾陌生的國家,一群中國人說著中國話,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作為柯汶利的處女作,敘事節奏上的失控在所難免,這對於新導演是很正常的事。
《誤殺》想表現的東西實在太多,導致影片的情感不足,有些地方顯得生硬。
特寫和慢鏡頭有過於炫技的成分,反而失去了最真摯的情感表達。
想必很多觀眾對《誤殺》都有同一種共鳴,結局的處理。
搞了半天,李維傑最後又走向救贖的道路,那前面兩小時他到底是在幹嘛?逗樂嗎?
關於這一點大家應該給予理解,畢竟《誤殺》是一部類型片,它不得不符合類型片的價值觀才能得以上映,要不然就成了b級片。
《誤殺》給中國的翻拍電影上了一課。
翻拍電影代表電影的新道路,不同的參考坐標,在這個多元的文化空間裡,應該把視覺切換到世界,做共情的融合,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