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發動閃電戰進攻波蘭,橫掃歐洲,差一點拿下了莫斯科,給人軍事實力很強的印象,然而在盟軍的聯合抵抗下,德國註定了失敗。但也有人認為德國發動非正義的戰爭,戰敗是必然的。
不過,軍事上也有一些偶然性,在戰爭中德國如能抓住機會,歷史可能會改寫,那麼德國在戰爭中有哪些翻盤的機會呢?事實上有三次機會。
首先是敦刻爾克撤軍事件。
1940年5月,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穿過阿登森林進入比利時境內,對英法等國盟軍發動了全面進攻。在德軍閃電戰的攻勢下,盟軍節節敗退,英法主力30餘萬人被包圍在了港口小城敦刻爾克,當時的古德裡安已經做好準備,讓裝甲部隊把盟軍給圍殲了。
然而就在這時希特勒突然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轉而讓戈林的空軍結束英法聯軍30萬人的性命,最終英國在敦刻爾克上演了奇蹟性的大撤退,放跑了盟軍的最後主力,盟軍最終成功撤到英國本土。
如果當時德國陸軍繼續進攻,30萬英法聯軍無疑將全軍覆沒,英國將喪失了此後反攻歐洲大陸的核心力量。古德利安自始至終都沒有弄懂,希特勒的這一命令用意何在?
有分析認為希特勒覺得經過之前的戰鬥,裝甲部隊損失比較嚴重,再說了敦刻爾克地區的地形對裝甲部隊的作戰也不利。還有希特勒認為盟軍根本沒有能力將這30餘萬人撤出,僅憑空軍便可以將其消滅,沒有出動裝甲部隊的必要。
古德裡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盟軍,從自己眼皮子底下撤走。如果30萬盟軍再次被德軍吃掉,即使德軍不發動"海獅計劃",英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無力再戰,德軍在西線的壓力將會減少很多。
其次是蘇德戰爭暫緩進攻。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三大集團軍利用鉗形攻勢,發動了基輔、斯摩稜斯克等戰役,把蘇聯有生力量給殲滅了有百萬之多。在大部分的德軍將領看來,已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德軍進攻莫斯科的腳步了。
然而,希特勒此時卻命令中央集團軍群暫緩進攻,轉而支援南方集團軍群拿下基輔,從而錯失了在蘇軍預備隊部署妥當。在冬季到來之前,錯失了佔領莫斯科的最好時機。之後又由於一系列的戰略失誤,德國徹底輸掉了戰爭。
最後是在北非"東線優先"。
在北非戰場,受希特勒"東線優先"觀點的影響,隆美爾率領的非洲軍團常常是在補給不足的情況下和英軍作戰。原本在北非戰場能夠利用有利形勢給英國致命的打擊,但由於忽視北非戰場的重要,最終使北非軍團功虧一簣。
如果隆美爾能夠得到充足的物資,德軍控制蘇伊士運河並不是沒有可能。而蘇伊士運河一旦淪陷,位於亞洲的大英國協諸國和英國本土的聯繫將會就此切斷,英國自然而然沒有了與德繼續作戰的實力,德國也可以據此加強和日本的聯繫。
整個二戰期間,德軍在軍事上確實有多種可能性,或許能在局部戰場短時期內改變戰局。但無論希特勒如何掙扎,都註定了敗亡的命運。即使上述三次機會被他抓住,也只是拖延一些敗亡的時間而已。
畢竟一個國家,即便再強,也強不過全世界。二戰那時候已經不是大英帝國時期,靠著軍事佔領就可以締造一個世界性帝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