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友朋 彭 超
我國政府協議檢驗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軌,並不斷探索和形成了一套有別於第三方檢驗鑑定機構的「中國特色」的裝運前檢驗合作模式——政府協議檢驗。
《政府協議檢驗協定》是世界貿易組織有關貨物貿易多邊協定中的重要協定之一,它是規範進口國政府授權的強制性檢驗活動的指導性文件。科學規範的裝運前檢驗活動一方面可以防止貿易欺詐,保護進口國的合法關稅收入,另一方面也維護了進出口企業的合法權益,為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提供便利。
隨著我國對非貿易持續擴大,非洲已成為我國出口產品十分重要的市場,中非貿易規模從1000多萬美元增至2000億美元,貿易對象由一兩個國家增加到50多個,進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方式也日趨多元化,中國產品在非洲有著巨大的消費群體,在非洲市場上的佔有率也在不斷上升,但與此同時非洲消費者對中國輸非產品質量反映也越來越多。
現階段中國輸非商品以處於產業鏈低端的初級商品和日用消費品為主,存在假冒偽劣產品的現象。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比較複雜,除了生產商壓價競爭、出口商品檔次不高,還存在部分商人故意採購假冒偽劣商品逃避出口監管、《法檢目錄》外輸非商品通過轉口貿易無法監管等情況。中國輸非產品質量已經成為關乎中非友好和中非經貿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假冒偽劣商品流入非洲,將嚴重損害「中國製造」產品的聲譽和我國的國際形象。
配合國家外交和外貿工作大局,根據出口非洲產品質量情況的特殊性,國家質檢總局積極推動與非洲國家建立檢驗檢疫合作關係,已經與11個非洲國家籤署了合作協議,政府協議檢驗是國家質檢總局和非洲及中東國家產品質量主管部門合作協議的核心內容。先後於2002年、2006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分別與獅子山、衣索比亞、埃及、伊朗、蘇丹和葉門等6國籤署了政府協議檢驗合作協議,同時還有不少發展中國家都有與國家質檢總局合作的願望。我國政府協議檢驗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軌,並不斷探索和形成了一套有別於第三方檢驗鑑定機構的「中國特色」的裝運前檢驗合作模式——政府協議檢驗。
實施政府協議檢驗,可以幫助非洲國家防止本國外匯的損失,確保國家外匯的合理使用,防止偷漏關稅,確保國家合理的關稅收入,確保非洲國家能以公道的價格買到合適的商品。同時,通過開展政府協議檢驗提高了我國輸非商品的質量,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形象,對中非友誼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在中國和伊朗協議檢驗備忘錄籤署前,出口獅子山和衣索比亞產品政府協議檢驗的檢驗、監裝、核價三項工作均由檢驗檢疫機構單獨完成。由於裝運前檢驗,監裝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工作量大,對此國家質檢總局《關於出口埃及工業產品實施裝運前檢驗的通知》中對協檢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根據國家質檢總局文件要求,目前各直屬局都在積極探索實施不同的檢驗監管模式,具體有以下幾種模式:
自行檢驗監管模式。自行檢驗監管模式,是指裝運前檢驗的全過程由檢驗檢疫機構依靠自身的技術力量,嚴格按照進出口商品檢驗規程實施檢驗監管,其特點是檢驗檢疫機構親力親為、獨立完成各個環節的檢驗監管工作任務。由於輸非產品裝運前檢驗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對於多數的檢驗檢疫機構來說,在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實施自行檢驗監管模式不太可行,只能通過合理的內部分工,將核價、監裝工作改由協檢單位負責。業務部門負責對兩項工作進行協調、指導和檢查,確保工作開展和監管到位。既可解決業務部門因核價和監裝而影響到整體業務工作的問題,又能使輸非產品裝運前檢驗的工作質量和監管效率切實得到提高。
部分委託檢驗監管模式。部分委託檢驗監管模式,是指檢驗檢疫機構對某一商品或其項目委託具備檢驗條件的單位進行的一種檢驗監管方法。按照「分類管理合格評定程序」,進行風險分析、質量管理體系核查、日常監管、抽樣檢驗;確認產品符合質量要求後,委託協檢單位對產品進行核價和監裝。一些業務量大、任務重的檢驗檢疫機構為了落實好裝運前檢驗工作,基本上都實行了部分委託檢驗。但實施委託檢驗必須加強監管,保證所委託檢驗不出問題。通過縮小委託檢驗的範圍,規範委託檢驗程序,定期對委託項目的質量情況進行抽查和覆核,加強對委託檢驗工作的監管。
先自行後部分委託檢驗監管模式。先自行後部分委託檢驗監管模式,是指檢驗檢疫機構對某些產品經過一個時期自行檢驗後再實行部分項目委託檢驗的做法。受理報檢後,職能部門立即對其產品實施自行檢驗監管,包括介入生產過程檢驗、檢查和幫助完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原料倉庫巡查、生產線現場檢查、抽樣檢驗等日常監管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自行檢驗無質量問題,再實施部分委託檢驗。先自行後部分委託檢驗監管模式適用於對小型企業和《法檢目錄》外輸非產品的檢驗監管。
檢驗監管方式方法上,職能部門對於核價和監裝經自身工作一個時期後,交由協檢單位實施。這種檢驗監管模式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平穩性和嚴密性,對於《法檢目錄》外商品檢驗來說是一種穩步推進的好辦法。
無論是部分委託模式還是先自行後部分委託模式都需要協檢單位的參與,檢驗檢疫機構必須做好協檢單位監管工作,定期對協檢單位的監裝程序進行抽查,檢查封識標籤的發放、使用、保管等環節是否受控;監裝原始記錄(包括影像資料),監裝報告內容是否完整、準確,是否及時轉交;監裝業務臺帳是否建立、內容是否詳實;監裝人員資質是否符合要求。必要時可以根據轄區協檢單位具體情況制定政府協議檢驗協檢單位管理辦法,保證協檢單位的工作質量。
實施裝運前檢驗是中非經貿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非洲新興市場的興起和中非貿易的進一步發展,非洲將會有更多的國家加入到裝運前檢驗制度中來,檢驗檢疫任務也將隨之增加,工作壓力將進一步增大。檢驗檢疫機構必須通過不斷探索和完善政府協議檢驗監管模式,才可以適應當前和今後業務發展的需要,才能不斷提升監管效果和檢測水平,保證輸非產品質量。
嚴格執行屬地管理政策。檢驗檢疫機構應嚴格按照《市場採購出口商品檢驗監管工作規定》要求,規範市場採購商品檢驗監管,引導出口公司選購質量符合要求的產品。按照「屬地管理」嚴格實施檢驗監管。明確所有輸非產品要在產地檢驗檢疫機構進行檢驗,貨物由產地直接運至口岸或最終裝運地集中裝箱出運的出口貨物,由產地檢驗檢疫機構出具換證憑單,再到發貨口岸監裝、出證;對經查實為轄區外企業生產的商品(雖已在本局報檢,但貨還在產地),要求其回轄區檢驗檢疫機構檢驗。對輸非產品嚴格實行產地檢驗,不僅可以解決口岸職能部門人手不足的問題,而且強化了產品的監督管理,有利於輸非產品質量的提高。
對誠信企業探索視頻監裝管理。以風險評估為基礎,對不同企業產品實施風險管理,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選擇區域內質量管理優良的誠信企業,針對一些風險等級較低的產品,探索視頻監裝新模式。在確保產品檢驗工作質量及有效性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風險管理加視頻監控模式。通過應用遠程視頻系統對貨物裝載過程實施全程監督,同時注意建立監控檔案,增強出口商品的可追溯性。
產品進行差別化管理。《法檢目錄》內產品生產企業經過檢驗檢疫機構一系列的監管手段,企業的質量管理、誠信體系建設、產品質量相對有保障。《法檢目錄》外企業游離在檢驗檢疫機構日常監管之外,對相關法律和檢驗檢疫政策了解甚少,且大部分出口企業規模不大,生產的產品檔次偏低,探索對《法檢目錄》外產品實施差別化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法檢目錄》外產品實行不同的檢驗模式,如果涉及安全、衛生、環保項目的產品,實施專項檢測,按照風險評估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加強檢驗檢測,切實將檢驗監管重點向安全、環保、衛生、反欺詐等方面轉移,確保輸非產品質量安全。如果不涉及安全、衛生、環保並且沒有相應的檢驗標準的產品,根據雙方在合同中簽訂的檢驗條款進行檢驗。
合理調配社會資源。加強中非政府間的合作與交流。建立良好的中非合作機制,適時舉辦中非合作論壇,互相通報質量信息,以便不斷完善和改進檢驗監管模式,增強輸非產品檢驗監管工作成效,保證產品質量,促進雙方貿易快速發展。由於輸非產品裝運前檢驗工作佔用較多的人力資源,特別是監裝工作耗時較長,為提高檢驗檢疫機構工作效率,要加強與具備資質的社會檢驗鑑定機構的合作,共同提升政府協議檢驗工作水平。
(作者單位:黃驊港檢驗檢疫局) 《中國檢驗檢疫》2015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