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雜交穀子之父」趙治海為故事原型的影片《谷魂》近期拍攝完畢,並將作為建黨100周年獻禮片明年上映。該影片全方位、多角度再現了趙治海創造「張雜谷」,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的歷程。中新網記者近日對該影片主創人員進行了專訪。
圖為製片人張李林。(資料圖)製作方供圖
現年62歲的趙治海是中國知名穀子研究專家,他培育出的「張雜谷」系列曾填補世界空白,他也因此被譽為「雜交穀子之父」,業界有「南有袁隆平,北有趙治海」之稱。
由河北電影製片廠、五洲同聲河北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主旋律電影《谷魂》,是以「雜交穀子之父」趙治海為原型創作改編的傳記影片,講述了趙治海幾十年艱苦努力、鍥而不捨地研究雜交穀子,並最終找到了穀子光(溫)敏不育的規律,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穀子光(溫)敏兩系雜交種「張雜谷」的故事。
圖為導演黃山(中)在片場指導拍攝。(資料圖)製作方供圖
據悉,本片由張李林任總製片人,國家一級導演黃山執導,高峰、馮國慶、趙亮、逯長恩、宋運城、任澤威、李佳洺、初興一、童一丹、郭京波等眾多實力派演員傾力加盟,由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電影局支持,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河北省科學技術廳、河北省農業農村廳聯合攝製。
張李林表示,今年正月,他有機會接觸到趙治海,被趙治海這種幾十年如一日鍥而不捨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把趙治海生動鮮活的事跡寫進劇本,把這種科學家精神頌揚出去。為了更好地拍攝真實畫面,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提前種植了約60畝的「張雜谷」,真實還原穀子從播種、發芽到收穫全過程。
圖為趙治海扮演者高錦在穀子地中進行拍攝。(資料圖)高錦供圖
張李林表示,為了趕上穀子生長和收穫的時節,他們9月中旬開機,全體演職人員都被趙治海攻堅克難的新時代農業科學家精神所感動,從河北張家口到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從河北石家莊到海南三亞,經過大家連續奮戰,歷時3個月,終於圓滿完成拍攝計劃。
張李林坦言,這部電影沒有什麼商業價值,但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他對農業有著深厚的情結,他認為拍攝農業科學家題材的電影很少,但是很有意義,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對影片給予了大力支持,並成為該影片的聯合攝製單位。
曾出演過《士兵突擊》《熱血之共赴國難》《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等作品的內地男演員高錦(原名高峰)表示,剛接到劇本時,看到臺詞中有很多專業術語覺得很難、很陌生,但是趙治海老師每天來現場進行技術指導,這種敬業精神也深深地感動了他。現如今,高錦在聊起電影時,穀子畝產、不育系、光溫敏作物、耐寒程度等專業術語都信手拈來,他也被趙治海開玩笑地稱為「標準的科學家」。
圖為高錦跟趙治海(左)探討臺詞。(資料圖)高錦供圖
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幾乎每場戲都有高錦,所以他每天都是第一個去,最後一個走。高錦表示,人物題材的電影往往都是「入戲難,出戲更難」,而難就難在抓住人物神態。但是經過連日拍攝,後來連趙治海的愛人都說高錦「越來越像趙老師年輕的時候」,而趙治海的女兒見了高錦也會開玩笑地問:「我是叫你爸爸還是叫哥哥呢?」
為了感受趙治海當年坐七天七夜的火車去海南育種的心情,高錦在從石家莊轉場去三亞拍攝時,放棄了坐飛機,而是選擇耗時約38小時的綠皮火車去海南。為了更加貼近原型形象,高錦花了很久挑選了兩副分別符合趙治海事業上不同時期所屬年代的眼鏡,並拿出自己當兵時穿過的一雙黃膠鞋,最終,這雙黃膠鞋在拍攝時被徹底穿破。
高錦用一句話總結了他詮釋的趙治海:「穀子是道光,我願意追尋光奮鬥一生,貢獻一切。」高錦表示,趙治海作為一個農民展現了對家鄉的熱愛,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展現了對黨的忠誠,而作為一個科學家,他為了全人類吃飽飯做出貢獻。趙治海代表了一代中國科學家對自己工作的敬畏,所以他值得所有人敬重。「作為一個演員,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這些正能量、把這種精神傳承和傳揚下去。」
導演黃山表示,將一位享譽世界的農業科學家藝術化地呈現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電影劇本的編創、拍攝都是一次艱難的旅程。如何將趙治海老師身上的那種平凡中透著偉大、樸實中透著無私的精神淋漓盡致地展現於影片,可以說對創作人員都是種考驗。在儘可能尊重人物原型的基礎上,他們在創作中進行了藝術化地加工與處理。
黃山稱,影片展現了許多雜交穀子研究過程中專業的技術性畫面,為的是展示農業科學家專注專業研究的情懷。趙治海老師在整個劇本的創作和影片的拍攝中全程參與,給與了最真實和專業的指導,電影也用一種樸素、真實的手法來展現趙志海研究穀子的心路歷程。希望這部電影可以啟發觀眾,讓觀眾了解現在的糧食形勢,認識到糧食的重要性,希望具有指導意義。
據悉,目前該影片正在緊張製作,預計明年春天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並將在CCTV6電影頻道、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各大網絡視頻平臺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