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最近沉迷於追劇的可樂~
最近豆瓣一部高達9.0分的時尚劇引起了追劇狂魔本人的注意。
原本以為只是一部《穿Prada女魔頭》的義大利翻拍版,沒想到看完第一集,只想安利給全世界,終於有一部沒有用力過猛,一點也不油膩的時尚劇了!
《Made In Italy》大概是目前最還原時尚職業的劇集了,不少看過的網友都說:原來時尚編輯們的工作,都是人前光鮮,人後累成狗。
沒有狗血劇的撕逼,沒有職場劇的互掐,這部劇更像是一本「70年代的時尚指南」。
談起時尚,永遠繞不開米蘭,而這部劇講的就是70年代的義大利是如何一路上位躋身時尚界。
女主Irene踏入時尚圈純粹就屬於誤打誤撞,因為無法順利畢業從而惹惱父親的她,不得不得找份工作謀生。
憑藉著對時尚的敏銳眼光,便開啟了她在時尚圈一路開掛的日子。
你以為進入時尚圈就有看不完的品牌新品,拿到手軟的大牌樣衣嗎?
身為女主的日常打開方式卻是:天天埋頭乾乾雜貨,時不時被當做人肉跑腿。
想要從野雞變鳳凰,就要從封面拼貼和整理檔案開始!
剛布置完一份活可能立馬又要被拉去外景拍攝,應接不暇的工作內容,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你面對的是哪樣的難題,這就是劇裡雜誌社最真實的寫照,你腦海中對時尚的想像是不是都幻滅了呢?
Irene第一次參與拍攝任務就不小心弄丟了一條寶格麗項鍊,主編Rita只給她丟了句:「找不到就滾蛋」。
好不容易見到了當時義大利成衣的開創者Walter Albini,女主卻因為「嘴瓢」弄錯了說話時機,瞬間就被設計師趕出門。
主編Rita因為個人私事而無法去採訪VALENTINO的時候,女主被迫臨時「接盤」。
以當時Valentino的地位又怎麼願意去接受一個名不經傳的「菜鳥」記者的採訪呢?當然是連面都沒見到,就灰溜溜的回到了義大利。
女主的打怪升級之路,當然不也總是只有灰暗時刻,那些在時尚圈中周旋,熠熠發光的劇情可樂我就不過多的去劇透了。
從畫面、場景到搭配,從不遺漏任何細節,滿滿的時尚sense都讓人忍不住感嘆這部劇的誠意。
當女主換上寬大惹眼的腰封,顯露出迷人的曲線;刻板老土的長裙被撕裂,穿上長筒靴時,優雅感瞬間由內而外散發了出來。
時尚在女主身上所帶來的衝擊力,任誰看了不動容呢?
目光轉移到2020年,腰帶的熱潮仍未褪去,只不過今年繩索腰帶變成了大牌們寵愛的單品。
長筒靴近年來的風也是越刮越大,其中騎士靴尤為明顯,時尚博主更是人均必備的節奏,換上後秒變一米八的氣場,連可樂都被迷到不行!
70年代盛行的元素,不得不提及佩斯利花紋。劇中女主換上佩斯利花紋的絲巾後,不僅整個人都擺脫了土氣,還得到了雜誌社同事的誇讚。
在整體搭配比較基礎的情況下,利用佩斯利花紋的單品,不僅可以營造出層次分明的效果,同時也能夠很復古。
女主在劇中身穿大露背掛脖禮服,搭配環形金色項鍊的造型,尤為驚豔,配飾反而成了這套的靈魂。
怪不得劇裡都說:「服裝是次要的,配飾才是時髦的關鍵」。
除了服飾搭配,連家具愛好者們,也能在這部裡面找到靈感來源。像是Walter Albini辦公室一角,每個家居單獨拎出來看都很有格調。
如果你把這部劇單純的當成時尚界的職場劇,那你可就真小看了導演的野心。
背景設定在1970年代的義大利,才剛剛允許離婚法案。男性才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權利中心,一個女性的畢生成就就是嫁給一個男人。
更別說進入時尚圈的女主,在當時教條看來就是一個十足的「放蕩」女性。
劇裡真實還原70年代義大利的社會面貌,學生的抗議遊行,工人階級爭奪自身權利,怎麼著都有點在看紀錄片的意思。比起時尚劇,《Made In Italy》更像是一部動蕩年代女性意識逐漸覺醒和成長的劇。
女主Irene拒絕著家庭對女性的捆綁,在職場上找回了屬於自己的價值,時尚的崛起也暗示著當下女性自我意識的逐漸甦醒。
例如劇中Mariuccia Mandelli設計師在當時70年代所推出的棋盤格超短褲設計,一舉推翻陳舊而腐朽的社會思想,大膽解放女性的身體。
還有女主去採訪阿瑪尼所設計的女裝,摒棄了華貴,優雅而舒適的設計要點才是真正意義上給予女性最大的自由。
時尚其實從來就不是空洞的搭配,時尚是創造、想像;是文化,是自由。它打破著規則,開拓著人們對於美的邊界,誰又能不承認,時尚就是一場革命呢?
《Made In Fashion》披著時尚的外殼,卻內涵著文化與歷史。就如同時尚浮華的表象下,其實裡子寄託著設計師的思想與創造,這樣的一部劇讓我再看十遍,也不會是浪費時間!
最後可樂想用劇裡阿瑪尼先生說的一句話結尾,給以所有深陷時尚浪潮裡的你一句警醒:「優雅不是要惹人注目,而是被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