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已經可以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當然不是指藝術造詣,這個是需要時間去驗證的,而是對它的評價。未上映時萬眾矚目,上映後萬眾嫌棄,同一部電影在評價上卻出現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情況,在影視界以前還未出現過,以後應該也很難,所以說它必將留下濃重的一筆。
要說我看《地球最後的夜晚》,感覺還是有的。這部片子獨特的攝影方式和敘事手法,讓我眼前一片迷茫,但正是這種迷茫或者說晦澀的感覺,打破了我看事物慣常的角度,原來習慣了的一處風景,一句話,一盞燈……都可以賦予新的含義和觀感。我也就僅僅這點觀感,所以這部影片整體我也沒看懂,既然看不懂,就不敢說它是好還是不好。
因為有一個基本道理,看懂與否不是衡量事物好壞的標準。就像我一直不明白《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什麼那麼有名,不知道她笑什麼,也沒看出來她笑得有多神秘。甚至我第一次知道這幅名畫,還是在一個廣告牌上把它念成「蒙面麗莎」,結果被朋友嘲笑才知道它的鼎鼎大名的。但是這些都不妨礙它的名氣和價值,我懂與不懂與事實無關。
網友們對《地球的夜晚》批評最多的就是「看不懂」,而也因為看不懂,就下定義說這是一部爛片。這裡很冒昧,請問這部分網友:《蒙娜麗莎的微笑》您看懂了沒?這裡打個比方:在沒有任何資料的前提下,我們第一次見到這幅畫,請問您會認為它是一幅傳世名作嗎?本來你也打算去看看畫,可出來的人很多都說這副畫沒意思,你還會去看嗎?
《地球最後的夜晚》或許是真的拍的不好,沒有什麼藝術價值,才讓我們看不懂,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標榜自由和個性的時代,別傍邊有人打個瞌睡,你的困勁也上來了。常看新聞的朋友一定還記得去年「重慶公交車墜江案」劇情的反轉再反轉,輿論的盲目性讓人哭笑不得。之所以會這樣就是有人還沒搞清楚情況,就先拋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後面一大群人跟風吶喊。我們身邊這樣的事發生得還少嗎?
不懂裝懂,人云亦云,即是個人的不成熟,也是整個社會的不成熟。在一件事件上如果大家能達成共識,希望是每個人獨立思考之後產生的結果。這樣的共識,有分量,才值得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