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金秋時節
以黃河為主題的大型當代藝術展覽
「生生不息——敘事的黃河」
在黃河之畔的銀川當代美術館拉開帷幕
展覽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主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用藝術的方式講好黃河故事,通過豐富的視覺藝術語言呈現出黃河文化的多層內涵與深刻意義。
展覽是「2020中國·銀川第四屆黃河文化旅遊節黃河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銀川市人民政府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銀川市文化旅遊廣電局承辦,永寧縣文化旅遊廣電局、銀川市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協辦,銀川當代美術館執行,展期為2020年9月28日至2021年1月31日。
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認為:黃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藝的重要主題,歷史上留下無數名篇佳作。現代以來至當代,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黃河引發了藝術家的嚮往,觸動著藝術家的心靈,激蕩起藝術家的創造情懷,關於黃河的藝術表達展現出黃河獨特的自然生態、豐厚的人文內涵和多彩的生活景象,猶如生生不息的黃河在敘述自己的前世今生。
(範迪安作品《黃河紫煙》布面油畫)
「生生不息——敘事的黃河」是第一次關於黃河主題的大型視覺敘事,對當代藝術展覽中的宏大主題建構具有開創性意義。展覽展出了66位藝術家的172件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民間美術、攝影、建築、設計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展覽由「亙古奔流」、「大河精神」、「共生家園」、「生態長治」四個板塊組成,從歷史、精神、生活和生態等多個維度,以展現中國藝術家感受黃河、表現黃河、弘揚黃河文化、謳歌民族精神的藝術創造,構建出黃河主題的視覺史詩。
(孫景波作品《河源系列》)
同時這也是第一次以大型展覽的方式回溯黃河歷史文脈,從多元的視角探索黃河文化的時代意義,展覽構成了關於黃河的歷史與當代的對話,現實與精神的交融。展覽用飽滿的作品體量,豐富的藝術語言,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刻的學術思考,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場黃河故事的視覺盛宴。
展覽中既有自然歷史的深沉觀照,也有黃河精神的歌頌讚美,既有河邊萬家燈火的生活溫度,也有對河流生態環境的現實關懷。展覽貫通歷史時空的縱深和兼容多維形態的寬闊,體現出範迪安的學術理念和策展語法,是其「中國策展學」理論下的有力實踐。
(喬曉光作品《兩個放羊人》紙本)
這還是中國抗疫取得戰略性勝利之際在中國西部地區的第一場藝術大展,具有強烈的現實人文關懷。
本次展覽在銀川舉辦,體現出銀川當代美術館弘揚傳統,激發藝術創新,推動當代文化建設的辦館宗旨,為當地的公共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也體現出黃河流域精神文明建設在高質量協同發展當中起到的作用。
(邢罡裝置宇宙劇場·天機乍洩:黃河之水天上來)
該館藝術總監呂澎認為,「生生不息——敘事的黃河」試圖通過藝術語言的豐富性和當代性,呈現黃河歷史與文化的生命力。展覽中既有1949年以來新中國青春期藝術家的黃河頌,也有今天不同年齡的藝術家的新詮釋,在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上對黃河這個主題給予了承上啟下的當代敘述,表現出作為中華文明象徵的黃河精神的不斷傳承與充滿生機的接續。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生生不息——敘事的黃河
展期:2020.9.28 - 2021.1.31
策展人:範迪安
執行策展人:紀玉潔 賈蘊博 李珂珂
執行團隊:銀川當代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丁一林、waa未覺建築、Udopartners建築設計+相上文象室內設計、ECA2&騰遠設計、於天一、王克舉、王輝、王騫、王風華、王勝利、王志鷗+邱志傑、馬佳偉、邊凱、呂勝中、孫景波、孫立人、孫博、朱進、劉士銘、劉潔瓊、劉暉、劉軍利、劉海港、劉龑、劉明鑫、關健、喬曉光、多相工作室、任戎、張路江、張鍵、張克純、張梓倩、李槍、李曉春、汪天穩、邢罡、邢慶仁、何立宏、摺疊藝術小組、湯南南、鄔建安、杜鍵、周韶華、周君華、楊先讓、楊力舟+王迎春、範迪安、武波、邱志傑、陳衛國、胡偉、胡明哲、段正渠、鍾涵、高揚+金松輝、高鳳蓮、原本營造、欒博景觀工作室、隋建國、黃沛瀅、葛蔓、鮑營、靳之林、梁建平、魏穎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主辦單位:銀川市人民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承辦單位:銀川市文化旅遊廣電局
協辦單位:永寧縣文化旅遊廣電局、銀川市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執行單位:銀川當代美術館
十一沒想好去哪玩的朋友
晚報君推薦你去看展!
原標題:《展覽丨「生生不息——敘事的黃河」當代藝術展開幕!》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