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來臨,城市的大地、樹木、街道……仿佛一切都處在暑熱的灼烤之中。媒體上有介紹在心理、睡眠、飲食方面注意的生活知識,「如何告別苦夏」的方法和忠告,而對於喜歡閱讀的人來說,他們卻是讀書消暑、消夏,在閱讀中享受「清涼」世界的快樂和美妙。
瀏覽媒體上的一些文化消息,看到「書店覓清涼」「讀書人最愛清涼書店」「文化『消暑』顯清涼」「讀書好心情,盛夏裡的『文化清涼』」……高溫天氣讓人們經受著酷暑的「烤」驗,一些地方的各類書店成了愛書者看書納涼的好去處。
在文化新聞裡,還可以看到「炎炎夏日,圖書館裡享受清涼」「市民圖書館裡清涼度夏」「圖書館裡書香為伴,清涼一夏」……圖書館也成了那些愛書者閱讀尋覓清涼所在的地方。
的確,城市裡的各類書店、大小圖書館,是最適宜讀書人翻閱、瀏覽、閱讀的好地方。平素裡,這些文化場所是那些有閱讀趣味、懷有讀書夢的人最鍾愛、流連的地方。炎熱的夏日來臨,為度過漫漫苦夏,愛書人紛紛來到這裡。手捧一冊圖書,暫時躲去市聲喧囂和惱人的燥熱,周遭的一切仿佛安靜、清淨下來,人也安靜、清淨下來,心靜自然涼,真有如進入了一個文化和精神的「清涼世界」。
燥熱難擋,無形中摧毀了人們內心的寧靜,要怎樣才能平復心內的波瀾?燥熱心情中不妨讀幾本「消夏書」「清涼書」。有道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風雨送流年,任它窗外炎日鎔金,我自清涼無汗。如果香茶一盞,羅扇輕便揮,擁書而讀,何其樂哉!那麼,什麼書是「消夏書」「清涼書」?筆者以為,在思想內容上、在閱讀心理的感受上、在引起的情感和精神的共鳴方面,能使讀者在炎熱的夏日,心隨書中遊思飄遠,去除浮躁,心生安涼,不覺燠熱,都可稱作是「消夏書」「清涼書」。所以,對我們讀者而言,閱讀這樣幾冊有精神「清涼功效」的圖書,是能滿足了渴望「清涼」閱讀的藝術趣味……
「清涼」閱讀的趣味或說書中的「清涼世界」是怎樣的?曾看到有讀者閱讀晚明高濂的作品說自己的「清涼」感受,「時操小舟,敲冰浪遊,觀冰開水路,儼若舟引長蛇,晶瑩片片堆疊。家童善擊冰片,舉手鏗然,聲溜百步,恍若星流」,舟行冰湖,給人一種沁人肺腑的「幽賞」之美,令人遙想與作者扣舷長歌於冰湖雪岸之寒,這又豈是人間冷暖可以左右的心境?如果在大汗淋漓的夏日,讀到這樣的文字,「飛雪有聲,惟在竹間最雅。山窗寒夜,時聽雪灑竹林,淅瀝蕭蕭,連翩瑟瑟,聲韻悠悠,逸我清聽。忽爾迴風交急,折竹一聲,使我寒氈增冷」,一定會覺得清冷快意,甚或有寒打腳底來,涼從心頭生之感。
在我選擇的「消夏書」「清涼書」中,常翻閱的是臺灣林清玄的《清涼菩提》,只要看看《清風匝地,有聲》《吾心似秋月》《家家有明月清風》等這樣的雋永的文章篇什,就有一種清新、冷雋、超逸之感。《清涼菩提》是林清玄寫自己「微不足道的生活和學佛的一些心情,一些歡喜和憂傷」。他這樣反問自己:「重要的是,在三界火宅裡,我是不是有源源的清涼甘露?」林清玄說,他希望自己的這些文字或者文學,像每天都有的星星一樣,給這熱惱的人間帶來一絲清涼,那清涼也許不多,也許輕輕掠過,也許不足以解渴,也許朝露一樣很快地蒸散,但就讓我們敞開心靈,品味那一絲清涼……
佛家說「身在烈火,如遇清涼境界」;《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描述的意境:春日裡明媚暖樂,夏日裡清涼風悅,秋日裡光明爽眼,冬日裡雪花晶身……都是把「清涼」看作是修煉的至高境界。林清玄是擁有禪宗佛教情懷和信念的人,而且他把這種思想情感融入他的文字之中,力求用「清涼心」作「清涼文」,他的《清涼菩提》,正像書名一樣,有一種「清涼」覺悟之美。所以,林清玄在書中抒寫的正是這種「清涼」的宗教心理、文化情懷。
苦夏中,心情上的煩熱常使我們汗流浹背、血脈奔騰,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非常渴望感受一些安謐與清涼,而閱讀的「清涼」,書中的「清涼」世界,便具有這樣一份補救與紓解之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