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戈壁小人參」的新疆柯坪恰瑪古、具有蘭花香味的福建小清新茶和白芽奇蘭、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藏豬保護區的工布江達藏豬……在11月27-30日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一批「產自特定地域、彰顯獨特品質」的優秀地理標誌農產品亮相農產品地理標誌專展。
「地理標誌農產品是有故事的產品,有鄉愁的產業。」2015年以來,農業農村部連續六年組織舉辦農產品地理標誌專展和品牌推介會,充分展示地理標誌農產品發展的蓬勃生機和中華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這已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一展一會」宣傳推介平臺。
特色,能認得出、記得住
走進展區,以麥穗、地球、日月等元素構成的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隨處可見。「麥穗代表生命與農產品,從整體上看是一個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狀態,體現了農產品和地球、人類共存的內涵。標識的顏色以綠色為主,搭配橙色。綠色象徵農業和環保,橙色寓意豐收和成熟。」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副主任劉平告訴記者,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展示面積和數量大幅提高。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按地域劃分為33個展示區,展出產品超過500個,涵蓋糧油、果茶、水產、畜禽、蔬菜等。
展館中心醒目的位置是本次東道主重慶的展位。牆面上一邊印著「渝山渝水孕渝珍,巴山巴水韻巴味」,另一邊是重慶62個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分布圖。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眾多優質農產品。這次我們帶來了柑橘、蔬菜、糧油、茶葉等27個地標產品。」重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戴亨林一邊介紹一邊引領記者參觀。展位中間供品鑑的「南川大樹茶」是通過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建設的產品,抿上一口,清香酣甜,帶著花香。
地理標誌產品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傳承著傳統技藝、傳說典故、民風民俗等知識,如何利用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差異化、專屬性強的個性化品牌,一些展位頗花心思。
北京展位從設計到陳列的產品都很有新意。展位以祈年殿為設計原型,中間展示臺是大興新機場的圖景。牆上沒有產品展示圖,而是以體現歷史傳說、農耕文化的手繪山水畫代替。「這是展館內唯一沒有標註地名的展位,我們採用新老建築地標結合,體現北京的人文特色。人們一眼就能看出是北京館。」北京綠色食品辦公室副主任郝建強說,「這次我們只帶來4個產品:北京鴨、上方山香椿、京西稻、茅山後佛見喜梨,雖然量少,但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地標保護工程的產品。布置展位和打造產品品牌一樣,不以量取勝,深挖文化內涵,在品質和特色上下文章。」
「瞧瞧這刀工,這一碗麵賣15元值不值?」隨著吆喝聲,記者來到陝西館一探究竟。只見廚娘一雙巧手上下翻飛,手起刀落,剁出的麵條細若粉絲,整齊如機制掛麵。一旁的工作人員一邊唱著陝北民歌,一邊將剁好的麵條天女散花般地撒入鍋中,煮熟撈在大碗中,澆上羊肉湯。
「這是咱陝西靖邊有名的剁蕎面,蕎面和羊肉是絕配,營養風味更佳。」工作人員邀請記者品嘗。吃上一口,麵條堅軟細滑,湯鮮味美。「剁蕎面的原料就是地理標誌農產品靖邊蕎麥,全程有機化種植,具有高蛋白、含糖低的特點,是適合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工作人員說。展位雖小,但展現著一二三產的大融合。
品牌,能立得穩、走得遠
此次參展的產品,既有近兩年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支持產品,又有首批中國歐盟地理標誌互認產品。既有全國知名度高的地標農產品,也有產自於鄉鎮地域的特色地標農產品。
「精河枸杞就是首批中歐互認產品,色澤鮮紅、果粒大、肉豐厚,果實內含物飽滿沒有空隙,是理想的藥食兼用營養保健珍品。」在新疆展館,精河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武振雷現場進行推介。
「黃河口大閘蟹雖然不如陽澄湖大閘蟹有名,但我們的品質絲毫不遜色,你看這雪白的肚子,結實的腿。」山東黃河口大閘蟹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王豔介紹道,黃河口大閘蟹來自黃河入海口,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肉質比一般的大閘蟹鮮甜,少腥味。「但是目前品牌知名度還不夠,希望通過這次農交會能擴大影響力。」
中國的地理標誌如何以品牌化的姿態參與國際競爭,成為各地區地標品牌化建設的挑戰。不少參展方表示,今後要在品牌建設上多下工夫。
將品牌農業與數字農業融合,提升地標產品的附加值,福建進行著嘗試。在福建展位,「福建省地理標誌農產品數字服務平臺的電子屏吸引了來往人群的關注。記者點擊「VR」按鈕,企業生產、加工、種植的一線情況通過多維空間立即出現,如親臨現場。
福建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曾曉勇介紹,這套系統以2019年首批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產品為基礎開發,所有地標企業和相關認證都在平臺中展示。通過一品一碼欄目,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用肥用藥等信息都被透明化,利用數位化推動地標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扶貧是扶貧攻堅中的重要戰略舉措,農產品地理標誌在產業扶貧過程中作出重大貢獻,很多地理標誌農產品是鄉域、縣域的主導產業,是貧困戶增收的重要來源。
陝西略陽烏雞有1900多年生態養殖歷史,是「會飛的雞」「烏雞中的戰鬥雞」,目前已帶動1.4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來自四川省南充市農業農村局的王偉現場品嘗並聽工作人員詳細介紹後,希望將「略陽烏雞」推薦給老家想要發展特色產業的朋友,「地理標誌是質量的保證,品牌價值也高於其他農產品。」
農交會期間,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產品授權企業還走進「直播間」,通過線上展示和現場直播為地標產品代言,吸引更多媒體、觀眾感受特色濃、農味足、品牌亮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的魅力。
據了解,目前農業農村部登記的地理標誌農產品已達3090個。特別是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兩年來,各地共落實專項資金13億多元,支持了443個地理標誌農產品發展,打造了一批以地理標誌農產品為引領、一二三產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