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做到今天結束,明天早上把電腦拿回公司,籤離職同意書。」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在上班一周後被資遣;四年前,當下看到這則訊息的時候,腦子是一片空白。而四年內,從被炒魷魚到颯爽拒絕年薪 1.1M offer 的軟體工程師,我非常感謝當初那位主管,讓我勇敢做了這樣的人生選擇—從文組業務轉職到軟體工程師。
還記得畢業時候的你,面對工作的心情嗎?快畢業時候的我,對於職涯非常焦慮,由於念的是經濟系,身邊的人不是在準備公職就是銀行,而恰巧我又是反骨叛逆「不想去銀行與公職」的人;那,我該找什麼樣的工作呢?
大學生甚至剛出社會的人,其實對於「工作」的認識是非常淺薄的,第一刀從理工、文組開始切,文組再切成業務與非業務,非業務的工作大概剩:人資、行銷、客服…,還有什麼?由於對未來實在是太迷惘了,因此我選擇當個成熟的大人—我全都要。
大四上實習了兩份數位行銷、下四下做了傳統行銷,延畢時分別在兩個不同產業做了業務性質的實習。每份實習都有不錯的收穫,而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於「薪資天花板」的認識。
很多人在思考「薪水」的時候思考的只想到「能力」,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面向的思考,並不夠全面。那怎麼思考才全面呢?「能力決定排名、而產業決定薪資級距」,你實際的收入,是「排名 x 產業薪資級距」。我們舉個例子:假設大部分的廣告業新鮮人,月薪在兩萬八到三萬五之間,能力,可以決定你在這整個產業區間中,領高還是領低,廣告業新鮮人中,能力差一點的可能就兩萬八,而能力好的可能靠近三萬五;但是能力,在 99% 的情況下無法幫你突破產業的薪資天花板。
而軟體工程師的薪資級距,大部分新鮮人月薪可能就在三萬八到六萬之間,也就是,排名後段的新鮮人,可能已經超越另一個產業的天花板;更不用說前段班的新鮮人,已經領另一個產業五年的天花板。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就有人生在羅馬;職涯薪水這遊戲,就是這麼血淋淋。如果想跳脫這困境,且學經歷上天生就弱勢,例如私立大學文組畢業,學歷不出眾、又沒有一技之長,該怎麼辦?
你是誰、你能做什麼,從來就不是由外人、學歷以及來定義你,而是你自己。我嘗試轉產業到科技製造業過,但因為應酬文化選擇離開;我嘗試轉產業到 IC design 過,但因為門檻太高而失敗;我也曾嘗試以行銷、業務的角色轉到軟體產業,但因為經歷不夠而失敗。在衡量市場供需、個人職涯需求、薪資、工作環境等等,我最後選擇了軟體工程師,至今也做了三年半;而選擇做軟體工程師的原因如下:
1. 產業薪資級距高
臺大會計我朋友憤怒離開會計師事務所前,跟我說:「當初幸運考上臺大,畢業後進事務所加班加得要死,結果我妹私立大學資工系畢業薪水還比我高…」當然,如果在會計師事務所當上合伙人,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但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協助合伙人踏上高薪的墊腳石而已。我是個不喜歡風險的人,還是選中位數薪水高的工作吧。
2. 網路業是上升的產業
雖然不是所有的軟體工程師都在網路業,但網路業畢竟是軟體工程師的大產業之一,網路業的特性就是:平均年齡低、老屁股少、組織扁平。更重要的是,他是還在快速成長的產業,處處是挑戰、處處是機會,比起一個成熟的產業,成長中的產業更有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臺。
3. 移動能力強
現在大部分的軟體工程師的技能,都建立在開源工具上,例如: PHP, JavaScript, Python, Ruby… 等等,這些程式語言,全世界都是通用的,因此,你累積的工作能力不會被特定公司所局限,讓你在每次的轉職,薪水都是往上累積、而不是「需要重新培訓」為理由砍價錢。不只是轉公司不受限,轉換地區也是,我在工作三年後就有拿到香港的 offer 以及許多新加坡、日本的 HR 主動邀請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