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屆長三角文博會上,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因演繹「上海服務」而大放異彩,到了正在舉行的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它代表的影視產業服務「上海模式」,已在全國落地生根甚至開花結果。不僅如此,它還首次和剛成立不到一年的上海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聯袂參展,「我們希望打造上海影視產業服務的雙『影』擎。」負責人於誌慶說。
雙「影」擎首次聯合參展
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2014年成立至今已整整6年。而上海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2019年年底才剛剛成立,儘管不到1年,但它已經在影視版權平臺的搭建上頗見成效。本屆文博會,是兩大機構首次聯合向全國立體化展示上海影視產業服務的各個剖面。
在展廳,最受歡迎的是兩本書,《上海影視拍攝指南》與《上海影視版權指南》。「這兩本書,是我們服務標準的濃縮。」兩大機構的工作人員透露,沿用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彙編《上海影視拍攝指南》的成功經驗,近日版權中心也編印了《上海影視版權指南2020版》,並發放到各工作站,讓有影視版權服務需求的影視企業,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版權政策、樹立版權意識或者尋求版權幫助。
這兩本《指南》的背後,是令人驚嘆的數據。截至今年11月6日,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共受理政策、信息諮詢和協調服務7889件次,其中諮詢類服務6557件次,協調類服務1332件次,項目受理達標率為100%。接受諮詢服務的單位共5387家,其中上海單位3882家,外地單位1505家;接受協調服務的影視劇組共678個,上海劇組354個,外地劇組324個。
而上海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共推出4類20項版權服務,覆蓋整個產業鏈,包括影視版權的價值評估和開發指導、交易撮合和投融資指導、法律保護和技術監測以及人員培訓和情報研究等。
今年,疫情對影視產業的衝擊很大。拍攝服務機構和版權服務中心都在積極深挖內容,應對疫情。
機構的「王牌產品」——取景地,從2014年的75家發展至今已達近300家,機構幫這些取景地找到了「打卡地」的屬性,通過新媒體向公眾的推介,將文化影視、旅遊觀光、消費經濟與「打卡地」串聯在一起,並推出《拍攝在上海》的線上專題,讓劇組和公眾獲取更方便,讓專業服務與公眾消費直接聯動,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而版權中心則在今年走訪了多家單位,完成了《2020上半年影視版權觀察》報告,並且邀請律師團隊、保險團隊、融資擔保團隊專家,召開保險險種開發實務研討會,與企業共同探討影視行業金融擔保體系建設。在2020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視節上的論壇上,中心還邀請產業鏈的上下遊專家,商討如何助力影視企業對接資本,開發版權、保護版權,發展版權產業鏈,促進影視生態的健康發展。
上海「劇組保姆」的名聲全國打響
因為雙「影」擎的啟動,在本屆長三角文博會上,兩家機構的負責人於誌慶有點忙:浙江台州的代表團在自家展廳的活動開始前,再次趕來參觀學習;雲南省的展廳負責人,特意邀請他去看一看——在雲南展廳,有專門的「影視創作的光影之花」內容,全是上海兩大機構到雲南對口支援的工作內容展示。「讓我們欣慰的是,上海影視產業服務雙『影』擎所代表的工作理念,已經在長三角乃至全國有了諸多結合當地實際的『本地版本』。」
上海「劇組保姆」的名聲,在全國各大劇組中打響之後,2017年,浙江台州市委宣傳部就專門率團來上海考察、學習影視產業發展的經驗,其中上海的影視攝製服務是對方重點學習的內容。這次在文博會交流時,台州方面就再度邀請上海的這兩大機構到台州「掛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事實上,長三角的拍攝基地已經開始合作。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經機構倡議,江浙滬皖主要影視基地聯合發布了「長三角影視拍攝基地合作機制」,2020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進一步宣布成立了「長三角影視拍攝基地合作聯盟」。「目前《長三角影視拍攝服務指南》已經編輯完成,」於誌慶說,這個聯盟的吸引力很大,「像浙江台州也有拍攝基地,但因為浙江最初加入合作聯盟的,都是採用的各省市推薦制,他們當時沒能加入,現在有強烈的加入意願。」
在全國範圍內,效仿「上海經驗」組建的拍攝服務機構,已不下15家,比如成都、重慶、長春、哈爾濱等。
在影視拍攝服務已成體系化之後,上海又一次走在了前面,開始在版權服務方面積極探索。「版權服務不僅僅是維權,還包括開發、交易等等。」於誌慶說,這既是上海影視產業服務內容方面的豐富,也是產業規模發展壯大之後服務的一次升級,「我們期待上海影視產業服務的雙『影』擎,能夠繼續給全國兄弟省市提供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