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學是一門很複雜也很複合型的學科,在兼顧經濟、社會、管理……等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之外,市場學還必須充分考慮心理學。雖然名稱當中有著「經濟」兩個字,粉絲經濟的內涵其實大部分並不屬於經濟學的範疇,而是屬於市場學,這也就讓我們有必要來探究一下「粉絲經濟心理學」的本質了。
毋庸贅言,大家都知道粉絲經濟存在是因為受眾的「認同感」,那麼這種「認同感」到底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則顯然是我們構建未來「粉絲經濟模型」的重要參考。
01認同感建立基礎之一:關係親密
我曾經去過一個相對偏僻的村子,那個村子一共有三個小賣部,我居住的房子的主人,總是會去一個離自己稍遠一點的小賣部去買日常百貨。當我奇怪地問他為什麼不在隔壁家買東西的時候,他的回答是因為遠的那家小賣部的老闆是他遠房親戚。如果我們把這個模型放大一些的話,在這個社會當中有很多「幫親不幫理」的現象,比如會選自己最熟悉的鄰居做「樓長」,會把才藝第一名的選票投給同事的孩子……等等。人們總是會因為關係的親疏而決定自己的好惡,「情人眼裡出西施」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家族、朋友、同鄉、同學、同事、同好、同齡……,都有可能是因為關係親密而帶來認同感的可能。
02認同感建立基礎之二:成功光環
網絡上曾經曝光過一些「假成功」的現象,比如坐在一堆紙幣上面,比如開豪車的圖片配上「工作一個月後」的文字……等等。這種現象用俗話來說叫做「託兒」,像很多新開張的實體店,都會花錢僱一些人來把空間填滿,而網絡店鋪的經營者也會用「刷單」的方式讓自身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成功的店鋪」。這一切的包裝,都是試圖通過「成功」的概念來獲取受眾的信任,並由信任產生消費者的認同感。
03認同感建立基礎之三:知識魅力
在當今的市場之中,最容易獲得粉絲的方式恐怕就是「以專業領域專家的形象出場亮相了」。無論是股票專家、養生專家、管理專家、文化專家……。在所有一切大眾感興趣而信息又不是百分之百透明的領域,以「知識」作為建立心理認同感的紐帶是非常聰明且又安全的做法。人們會尊重有學識的人,尊重學歷高的人,這種尊重會逐步從對專業的尊重到對消費的依賴——以「專家形象」建立起來的粉絲認同感,在消費端的表現是非常不同凡響的。
04
這個世界上有成功的人,就有不成功乃至失敗的人。一部分不成功人試圖追隨成功者的步伐,而另一部分呢,雖然他們的內心深處還是渴望成功的,但是因為人類固有的「面子問題」而產生的逆反心理,則會讓他們轉向「信服」那些與公眾認知的成功人士「唱反調」的人。這裡沒有絲毫貶義,因為真正的「唱反調」實際上是一種創新,是為了突破某種桎梏而產生的「潮流」。
以上四點,就是人們在「追尋偶像」時最容易產生的心理狀態,把握好這四點,將有利於我們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能夠影響受眾並產生消費的「粉絲經濟商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