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在家嗎?」一大早,社區工作人員徐瑩到居民家進行走訪,只見她左臂戴著的紅袖箍上印著「天天敲門組」五個字。
「您二老氣色不錯,最近天氣很熱,沒事少出門。」走進屋,徐瑩和李大爺老兩口聊了起來。畢大媽指著老伴兒說,「他買菜要往外跑,我大部分時間在家,看看電影和球賽。」「太熱了就把空調打開,有事您就叫我們。」徐瑩叮囑道。
這是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天天敲門組」日常工作中的一幕。近年來,武漢市青山區有越來越多的社區成立了「天天敲門組」,在「咚咚咚」的敲門聲中,社區幹部和居民的關係更近了,居民間的關係更親了,社區的環境更美了,凝聚力也更強了。
從「敲」掉生活陋習到「敲」出居民需求
20世紀50年代,為支援武鋼建設,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大軍雲集武漢市青山區,隨著工人越來越多,工棚也越建越密,一個佔地87萬平方米的棚戶區逐漸形成。
直到21世紀初,依然有4萬多名居民生活在這些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的簡易住宅中,與日益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嚴重脫節。2006年,武漢市委、市政府啟動棚改工程,居民逐步「出棚進樓」。居住條件改善了,但受生活習慣影響,樓道裡亂堆亂放、社區裡亂搭亂建的問題出現了。
「垃圾堆在門口樓道就會變髒。」「自行車別放樓道裡擋別人的路。」……面對各種不文明行為,作為棚改社區之一的工人村街青宜居社區居民、老黨員胡秋生坐不住了,他挨家挨戶敲門提醒大家遵守公德。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社區環境,用「敲門」的方式維護社區秩序。
「起初,有些人覺得我們多管閒事,輕則愛答不理,重則出言不遜,但我們沒有放棄,隨著敲門次數的增多,對方也覺得不好意思了,社區裡的不文明行為減少了。」胡秋生說,在與居民溝通的過程中他們發現,社區不文明行為雖有生活習慣因素,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居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為了廣泛深入地了解居民需求,青山區工人村街道黨工委指導青宜居社區以網格黨支部為依託,組建了由社區工作人員、老黨員、居民骨幹、志願者共同參與的「天天敲門組」,上門入戶傾聽居民呼聲、為居民排憂解難。通過幾年時間,青宜居社區「天天敲門組」的成員已由最初的10多人發展到超過500人,這種工作方式也被推廣至周邊社區。
從等著居民來辦事到主動上門解難題
2019年3月的一天,與青宜居社區一街之隔的青和居社區「天天敲門組」上門探望剛出院的獨居老人郭大爺,多次敲門無人應答,考慮到老人剛出院、身體虛弱,社區黨總支書記桂小妹決定把門撬開。開門一看,老人躺在地板上,大家趕緊將老人抬上床並叫來醫生,老人這才轉危為安。痊癒後郭大爺逢人便講:「是社區幹部救了我。」
「老年人多、殘疾人多、下崗失業人員多。」說起青和居社區的基本情況,桂小妹告訴記者,她於2018年從青宜居社區調到青和居社區工作,同樣是棚改回遷社區,「敲門」這個「傳家寶」讓她在工作上獲益良多。
「敲門入戶能與居民面對面交流,哪家哪戶有什麼困難、有何需求立刻就能知道,解決起來也快。」桂小妹說,「如今的社區工作從等居民來辦事變為主動上門發現需求、幫居民辦事,社區幹部和居民關係更融洽了。」
在一次上門走訪中,青和居社區「天天敲門組」發現,王大爺一家三代人擠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兒子王新(化名)30多歲了也不上班,天天在家閒待著,孫子正在上小學,全家人就靠王大爺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度日。
發現這一情況後,「天天敲門組」想和這家人進一步溝通,但王新根本不讓進門,也不允許父親再跟外人說家裡的事。有一天,王大爺又到社區求助,說兒子總要錢去喝酒,喝醉後回家還打孩子,把家裡鬧得不安生。
為了幫助他們,網格員每天去「敲門」,跟王新聊聊近況。「其實他也不願一直閒在家裡,但由於此前受過一些挫折,有些自暴自棄,時間越長就越不敢邁出改變生活的那一步。」有一天,桂小妹試探著問王新:「想不想去做志願者,為社區居民做點事?」話音未落,王新就表示他願意。後來,除了義務幫社區裡的高齡老人送餐,社區又幫王新介紹了兩份兼職工作,每月收入加起來有4000元,一家人的生活逐漸走上了正軌。「天天敲門組」回訪時,王新的兒子開心地說:「爸爸不喝酒了,不打人了,爺爺臉上也有笑容了。」
為了讓「敲門」工作覆蓋全體社區居民,青和居社區以網格為單元,按照「一格一組」的標準組建了15個「天天敲門組」,還建立了網格微信群和「青山微鄰裡」平臺,實現了青年群體網上「敲」、重點群體每天「敲」、急難事項隨時「敲」。建立敲門組成員「隨身記載」制度,詳細記錄敲門對象情況、意見建議、居民訴求,形成重點人員清單和居民需求清單,及時為居民答疑解惑、排憂解難。通過「敲門」,青和居社區不僅敲開了居民的心,也敲暖了社區與居民的情。
從提升社區認同感到推動社區共治
桂小妹說:「社區裡獨居、空巢、高齡老人多,日常生活沒人照料,『天天敲門組』成員幫著買藥、送飯、打掃房間,主動與這些老人結對子,這種做法叫『鄰裡結親法』。」
居民對社區工作的滿意度高了,可怎麼能讓居民從滿足個人需求向關注社區發展轉變呢?「天天敲門組」的組員們不斷摸索,總結出一套「敲門工作十八法」。比如,巧藉機遇法、見縫插針法、網格互動法、志願活動法等,不僅提高了訪民情、聽民意的效果,也提升了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度。
結合社區善治需要,青和居社區不斷創新社區工作方法,比如建立「順順吧」,以法治思維幫居民化解糾紛、順心順氣;成立「好樣的工作隊」,由政府職能部門常態化下沉社區,幫居民解決急事難事;開辦「社區好味到大食堂」,引入社會力量解決社區老年人就餐問題;打造「四點半學校」,聘請專業社工在家長下班前的「真空期」輔導孩子功課、陪伴成長……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強了,對社區也更認同了。
桂小妹告訴記者,在今年初的疫情防控中,「天天敲門組」不僅及時宣傳政策信息、回應居民關切,還將市、區下沉幹部和志願者全面融入社區網格,以網格為基本「作戰」單元,定人定崗定責,在封控管理、社區排查、物資保供、核酸檢測等各項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的社區我來守」成為居民的共同意識,進一步築牢了抗擊疫情的社區防線。
目前,青山區86個社區的653個網格已經實現了「天天敲門組」全覆蓋。武漢市青山區民政局局長張建勇告訴記者,通過「敲門」,居民從利益訴求的被動者成為了互幫互助的主動參與者。「天天敲門組」不僅敲開了居民的家門,打開了居民的心門,還「敲」出了社區骨幹,「引」出了社區志願者,「聯」起了職能部門和轄區單位。社區有了親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德治、法治、善治的社區治理已見雛形。
來源:2020年9月10日《中國社會報》
編輯: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