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哪有做母親的不心疼自己兒子的?
而惠妃在大阿哥胤禔詛咒太子胤礽被發現之後,不但沒有去替自己的兒子胤禔進行辯解求情,反而請求康熙帝賜死自己的兒子胤禔。
在旁人看來,惠妃不僅不是大義滅親,而是冷漠無情,哪有母親要求父親處死自己孩子的道理?
但是我們再看一看大阿哥胤禔的結局:削爵囚禁,但並未被賜死。
要知道在古代,詛咒太子是謀逆之罪,即便大阿哥胤禔是皇子,也難逃重罰。
大阿哥胤禔的這個結局已經算是相當好了。裡面出力做多的就是大阿哥胤禔的母親惠妃。
這一切都要從惠妃說起。
大阿哥胤禔的母親惠妃出身十分低微,名份就是從答應開始逐漸升上去的,可見地位有多低。
惠妃祖上曾經很顯赫過,她的祖父叫葉赫那拉·金臺吉,是葉赫部統領,也就是這位留下了著名詛咒「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寸草不留」。
但是到了她這一代就差不多變成落魄戶了,她的父親索爾和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郎中。
但是誰知這一代出了一位大人物——納蘭明珠。
納蘭明珠的父親尼雅哈和惠妃的父親索爾和是堂兄弟,這樣一算,惠妃和明珠也算是同祖宗的堂兄妹,關係肯定比較親密,屬於典型的一榮俱榮,與損俱損的關係。
所以當納蘭明珠崛起後,胤褆的母親惠妃自然而然被康熙帝晉封,最終成為惠妃。
惠妃很有智慧,但是不代表她的教育會是成功的,也不代表她自己的兒子也有智慧,事實證明惠妃錯了,大阿哥胤禔爛泥扶不上牆,就是一個廢物。
因為胤禔做出許多出格的事情,讓康熙帝感到非常惱怒,其中就包括詛咒太子胤礽。
其實整件事很簡單:康熙晚年,奪嫡之爭異常慘烈,最終導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胤禔身為皇長子,感覺自己理應繼承皇位,就積極謀求儲君之位,為此不惜上書康熙帝要求自己親自動手殺了自己弟弟——前皇太子胤礽,康熙帝知道後大怒,大聲斥責胤褆,讓胤禔斷了登基皇位的念想。
後來胤褆氣不過,找來三個江湖喇嘛,躲在胤禔的府上對太子胤礽施加詛咒,最終三阿哥胤祉揭發了胤禔利用喇嘛詛咒太子胤礽的事,康熙帝在胤禔府中人贓俱獲,胤禔最終被康熙帝永遠圈禁。
面對兒子胤禔遭受大難,奇怪的是其母惠妃並沒有站出來保護胤禔,甚至出來指責胤禔行為不孝,要求康熙帝殺了他。這是為什麼呢?
惠妃那拉氏之所以能從地位低下的答應之後的庶妃最終晉升到惠妃,不僅僅是因為宰相明珠的關係,因為那拉氏得到康熙帝寵幸的時候,明珠還只是一個小官。
惠妃為人低調持重,性格和善,人緣很好,這才是她深得康熙帝寵愛的主要原因。
所以,惠妃應該說是對康熙帝十分了解。
時間長了,雖然惠妃已經人老色衰,但是對於深宮之事十分透徹。
惠妃的為人決定了她的處事方法,一定不是《康熙王朝》裡面那個不懂康熙帝心情,嘴碎嘮叨的妃子,而是一位有智慧的女子。
惠妃其實已經摸透了康熙帝的心思,所以惠妃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要將自己的兒子置之於死地,相反,她是反其道而行之,藉此來保護大阿哥胤禔。
康熙帝作為父親,必然是愛兒子們的,最不願看到的是兒子們因為爭奪儲位自相殘殺,就算大阿哥胤禔有殺了太子胤礽的想法,但是畢竟失敗了,沒有真正的實現,康熙帝不會讓自己的兒子來個手足相殘。
所以,惠妃心裡明白,要求殺自己的兒子只是讓康熙帝有個臺階下,其實康熙帝是不會殺死自己的兒子的。
正所謂你要求罰得越重,表明的心跡越明白透徹,康熙帝反而會罰得越輕;你要求得越多越是保護,康熙帝很可能罰得越重。
大阿哥胤禔雖然被終生圈禁,但是只是失去了參與爭奪皇位的權力,日子還是過得很好,史書記載胤禔後來不管世事,專心造人,成為康熙帝所有兒子中產子最多的皇子,遠離了權力中心的胤褆也是唯有的幾個參與過奪嫡之爭而平平安安活下來的皇子,就是不知道明不明白他母親惠妃的苦心,不會不會感謝他的母親惠妃。
惠妃作為皇宮裡長大的女人,對帝王之術多多少少都有些參透悟性,惠妃能從答應之下的庶妃混到妃位之首,不是沒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