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版<花木蘭>:大家噴的都對嗎?我覺得電影挺好》
蘭翎笑笑生
迪士尼拍的劉亦菲版《花木蘭》,我是在它差不多下架時才看的。網上對它已經是一片罵聲,豆瓣打分也很低。
罵的主要有幾個點:拍中國故事而說英文,感覺彆扭;很多中國元素擺的不對,比如土樓等;很多情節與木蘭辭對不上等。
我不覺得這些批評是有道理的。反而,我是真心覺得這部電影不錯,甚至有些地方很值得國內影視界學習借鑑。
一、迪士尼投資的影片用英文來拍再正常不過,而且我們傳播中國文化也需要更多語種參與。唐詩宋詞都有無數語種翻譯了,為什麼花木蘭的故事就不能用別的語種來傳播呢?而且我們看多了用自己語言拍的花木蘭,為什麼就不可以享受一部用英文拍的花木蘭呢,不覺得別有風味嗎?如果連這一點都不能接受,我覺得可能是我們自己的思維太狹窄了。我們常常罵別人心態不開放,輪到自己了,連對一部電影的開放心態都沒有?我是真希望以後越來越多外國影視公司拍中國元素的電影,用們的方式和語言,講中國故事,而我們就好好買票去欣賞。傳播中國文化單純靠我們是不夠的,還要靠他們。
二、至於影片中對中國元素的一些擺放處理,我覺得我們完全可以輕鬆一點對待,無需苛求,它不是歷史紀錄片。福建土樓擺進去有什麼問題?它本來就是一部連女巫都有的電影。在我們的《封神演義》裡,唐朝的李靖還跳到商周去了呢。
三、我覺得這部影片對中國文化特質和花木蘭精神的詮釋是準確到位的,忠勇真孝。忠孝自古就是中國人的情感內核,這個定位完全沒錯;勇是中國自古軍人的基本要求,古代很多時候直接就把勇字刻在軍士的衣服上;真字稍勉強一點,古代不多提這個,當代倒是有提「真善美」的,但影片由於涉及真假身份問題,加個真字進去有利於配合劇情,說得過去。整部片對「忠勇真孝」的詮釋,沒丟中國人的臉。另外,影片對中國古代女性尊重的時代進步性也詮釋得不錯,最終並沒有懲罰女扮男裝的木蘭,還給予獎賞,符合《木蘭辭》原意。而鞏俐演的女巫後來變好,並因助木蘭而死,也體現了古代女性對平等尊嚴追求的艱辛與努力,這樣的設計也不錯,與木蘭精神有相互輝映作用。
四、致於與《木蘭辭》有些情節對不上,我覺得這太正常了,根本算不上批評。藝術創作怎麼可能不添加無限的想像力。關於花木蘭的故事最原始的材料只有一個《木蘭辭》,連姓什麼都沒有,後來歷代都是不斷想像和再創作。
五、幾位華裔演員演的都很不錯。李連杰、鞏俐、甄子丹,這些大咖都參與其中。甚至做著極少戲份的配角。我覺得要點讚一下他們為傳播中國文化所做的付出。劉亦菲也演的非常不錯,把花木蘭英姿颯爽的感覺表達得非常好,很多細節、很多難度很高的動作也做得非常好,是下了功夫的。美女英雄,賞心悅目。
六、我覺得這部電影有以下兩方面值得我們國內影視學習或借鑑:
1、鏡頭很大氣。這是普遍好萊塢大片比較典型的鏡頭。國內只有張藝謀等幾位大導的影片能做得到,其他大量導演的鏡頭都很小氣、很土氣,缺乏視覺上的大格局和現代感。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2、整部片從鏡頭感覺到人物形象,從主角到一般人物,都洋溢著一種崇高感,這一點尤為可貴。主角且不說,就連花木蘭的父母和姐姐,身上都有一種善良和崇高的光芒,特別是老父親。他們穿著樸素,但整潔而有光澤,舉止文雅而堅定。中國的影片很少能夠有這種形象的塑造,在我們的電影裡,中國人似乎多顯猥瑣,那些光著頭插科打諢的人特別受歡迎。我常常覺得很奇怪,中國人的形象就是這樣的嗎?有人可能會說,中國古代有那麼高貴的形象嗎?我說有。大家記得孔子的著名學生子路嗎,他有一個非常出名的舉動叫「正冠而亡」,就是說敵人要殺他了,他說你先讓我把帽子戴正了再殺,這不就是高貴嗎?比如說明朝有個大臣叫黃道周,在反清復明中被捕了,殺他之前,他說我必須面向北方對著我的先帝陵墓而死,這不是高貴嗎?中國文化歷來重視禮儀、重視形象,倒是現代人的眼睛變猥瑣了,才看不到其中的高貴。我記得前幾年張藝謀拍了一部《十面埋伏》,裡面劉德華、金成武、章子怡的角色身上就充滿著高貴氣。但象這樣的中國形象太少了。前幾年韓國有一部電視劇風靡中國,叫《大長今》,想想韓國古代和中國古代完全是相近的狀況,但他們拍出來的人,身上總是充滿高貴,沒有一個人是猥瑣的,為什麼我們就拍不出這種感覺呢。——我不否認寫實主義的創作,但還是覺得這一點值得中國影視人借鑑,或者起碼我們應該樂見有這樣一種塑造方式,成為中國人形象的一種豐滿與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