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新觀測站將品嘗中微子的味道

2021-02-15 中科院高能所

原載:《科學美國人》

作者:辛玲

翻譯:張金楠

審校:曹俊


2020年8月,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現場 
劉悅湘/攝

 

中微子是亞原子粒子家族中的奇葩。它們無處不在,從太陽、深空和地球湧入,飛快地穿過我們的身體,每秒達上萬億個。這些粒子是如此微小,以至於它們很少與任何東西發生相互作用,這使得它們極其難以捉摸,難以研究。此外,中微子有不同的類型,或者說味道,以接近光速飛行,並且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換成另一種類型。科學家們相信,這些奇怪的行為可能會帶來啟示,洞察宇宙的歷史和物理學的未來。

經過近6年開挖,在香港以西約150公裡的中國南方,一個巨大的中微子實驗室正在連綿起伏的山丘中成形。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 將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中微子實驗之一,與日本的「頂級神岡」實驗(Hyper-K)和美國的 "沙丘中微子實驗"(DUNE)齊名。利用附近的兩座核電站作為中微子源,江門實驗的目標是更多地了解這些粒子,以回答一個基本問題:三種已知中微子的質量誰大誰小?儘管研究人員知道這些粒子具有微小的質量,但並不知道其確切大小。現有的證據表明,其中兩種味道的中微子質量比較接近,第三種則不同。但科學家們不知道第三種類型是比其他兩種重,還是比他們輕。前一種情況被稱為 "正質量順序",後一種則被稱為 "倒質量順序"。

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瑟夫·利肯(Joseph Lykken)說,中微子質量順序是研究人員需要確定的一個關鍵參數。"事實上,很多其它問題都取決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他補充說。例如,這個答案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估計宇宙中中微子的總質量,並確定它們是如何影響宇宙形成和星系分布的。儘管中微子是所有已知物質粒子中最輕的一種,但宇宙中的中微子數量如此之多,因此它們一定對普通物質的分布產生了很大影響。理解中微子的質量順序,也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中微子有質量,這是一個與早前的預期相矛盾的現象。

江門中微子實驗於2008年提出,如今有超過650名科學家在為其工作,其中近一半是中國以外的科學家。今年底或2021年初,研究人員將開始組裝13層樓高的球形探測器。探測器將被4.3萬個用來探測光的光電管覆蓋,並灌滿2萬噸專門配製的液體。在地下700米處,電子型反中微子(核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類型)以微乎其微的機率撞上質子,並在液體中引發反應,從而產生相隔不到一毫秒的兩道閃光。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粒子物理學家胡安·佩德羅·奧喬亞·裡克斯(Juan Pedro Ochoa-Ricoux)說:"這個小小的'巧合'就被看成是一個反應堆中微子信號。"他是江門實驗兩個光電倍增管系統之一的共同領導者。

當中微子從幾十公裡外的核電站到達探測器時,只有大約30%會保持原來的身份。其餘的中微子將轉換為其他類型,據江門中微子實驗副發言人、來自該項目牽頭機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曹俊介紹。觀測站將能夠非常精確地測量這一比例。

開始運行後,江門實驗預計每天能看到大約60個這樣的信號。然而,要對質量順序問題做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統計學解答,科學家們需要10萬個信號——這意味著實驗必須運行數年才能得到答案。與此同時,江門實驗將探測和研究其他來源的中微子,包括每天10到1000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以及當一顆超新星在離地球一定距離處爆炸時突然湧現的數千個中微子。

江門中微子實驗還可以捕捉到來自地下的,由鈾238和釷232等放射性元素自然衰變產生的所謂地球中微子。馬裡蘭大學的地質學家威廉·麥克唐納(William McDonough)說,到目前為止,研究地球中微子是了解地球內部還有多少化學能量來驅動我們的星球的唯一有效方法,他從實驗初期就參與了江門實驗。"江門實驗是這方面的遊戲規則改變者,"他說。日本、歐洲和加拿大現有的所有探測器加起來每年能看到大約20個地球中微子,而將來江門實驗每年能探測到400多個。

江門中微子實驗發言人、高能所所長王貽芳說,現在實驗正在處理地下滲水問題,這一問題已使建設進度推遲了兩年。工程師們仍需要每天抽出1萬2千噸的地下水,但水位已經明顯下降了。在建設地下實驗室時,遇到水淹問題並不罕見——安大略省的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站(SNO)也遇到了這個問題。王貽芳相信,這個問題會在建設完成前得到解決。

王貽芳說,江門實驗應該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開始運行。到本十年末,美國沙丘中微子實驗和日本頂級神岡實驗也將加入這一行列。利用加速器產生的中微子,沙丘實驗將能夠以最高精度測量中微子質量順序。它還將研究一個名為CP破壞的關鍵參數,這是一個衡量中微子與其反粒子行為差異的物理量,可以揭示中微子是否是宇宙主要由正物質構成的部分原因。"江門實驗在中微子質量順序上的結果將幫助沙丘實驗對CP破壞進行最好的發現和測量,"利肯說。更早的實驗,以及其他正在建立的中微子觀測站,也可能揭示一些科學家們沒有預料到的東西。中微子研究的歷史表明,這些粒子經常表現得出乎意料,利肯說。"我覺得綜合這些實驗結果會產生驚喜,"他補充道。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中微子震蕩?一個段子的解釋
    無論中微子發射出來時屬於那一種,在傳播過程中都會變成什錦冰淇淋一樣的味道混合體,每個冰淇淋球都包含了所有的3種味道。按照量子力學,要想這種變換有可能發生,中微子必須具有質量。實際上,我們現在認識到,每種味的中微子在傳播過程中都會變成一個周期變化的混合態,而且這3種混合態各不相同。這就給我們出了個難題。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科技視點)
    構成物質世界的12種基本粒子中,中微子就佔了1/3,它在宇宙中廣泛存在。由於它幾乎不跟任何物質發生作用,不容易被捕捉到,因此也成為人類迄今為止了解最少的一種基本粒子。「然而,了解中微子非常重要,對它的認識和研究將有助於揭開宇宙演變的諸多奧秘。」王貽芳說。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在誕生之時,物質與反物質應該是等量產生的。
  • 我們的身體每秒有數億個中微子穿過而毫無感覺,為何它如此神秘?
    而在微觀領域中,中微子的發現可謂一波三折,因為其難以觀測性以及隨之引發的物理特性,使科學們差點放棄了之前所有的理論基礎,這一無比神秘的微觀粒子也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幽靈粒子」。中微子到底是什麼?於是愛因斯坦據此提出質能守恆定律,將物體的質量作為能量的一種表達方式,將質量和能量進行了統一,並且提出了質量和能量的對應關係,即E=mc^2,從而解釋通了放射性物質通過核裂變,所引發的質量虧損現象是由於能量的釋放所造成的,於是鑄造起了物體質量和能量的統一這個物理學最基本的基石。
  •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
    原標題: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4個中微子探測器安裝在巨大的水池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大亞灣中微子實驗3號實驗廳,位於山腹之中,上面是360米的巖石層。「然而,了解中微子非常重要,對它的認識和研究將有助於揭開宇宙演變的諸多奧秘。」王貽芳說。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在誕生之時,物質與反物質應該是等量產生的。但在過去的近百年裡,人類在可觀測到的宇宙範圍內,一直沒有發現宇宙中有大量反物質存在的跡象。截至目前,科學家們認為,反物質已經消失了。那反物質到底去哪兒了?
  • 中微子證實太陽內部存在第二類核聚變
    和所有的恆星一樣,太陽的內部不斷地靠核聚變將氫元素生成更重的元素。這個過程不僅放射出高能伽馬射線,還產生中微子。 這兩類聚變都會生成中微子,不過所產生的中微子的能量級不同。 科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第一次探測到來自太陽的中微子,但是除了知道它們來自太陽以外,沒有發現更多特別之處,只能證明太陽內部發生了核聚變,但是不能證明是哪一種類型。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今天正式退役,江門接棒開啟中、美、日新一輪競爭...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今天正式退役了。在 3275 天 11 小時 43 分 0 秒的運行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如今,大亞灣實驗已經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過「接力棒」,開啟下一段探索之旅。
  • 或許中微子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物理學中對稱的例子:因為對稱性是物理學的根基,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落在了觀測對稱性如何以及何時會被打破。這在粒子物理學中尤為真實。基於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答案可能是中微子。 中微子沒有電荷,但它們確實存在於物質和反物質形式中,所以CP對稱性仍然適用於它們。問題是他們很難被發現。即使你無法檢測到它們,也很難區分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在最近的工作中,T2K協作將中微子束髮射到探測器中。
  • 奇怪的中微子行為可以解釋長期存在的反物質之謎
    綽號「幽靈粒子」的中微子在這方面很奇怪。但其中一些會被神岡天文臺的地下探測器標記出來,神岡天文臺距離東海295公裡。這個探測器是一個裝滿55,000噸(50,000公噸)非常純淨水的水箱。當中微子與儲罐中的中子相互作用時,就會產生子或電子。
  • 全球最大中微子探測器預計2023年投入運行
    李小男介紹,中微子質量順序實驗將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通過對中微子振蕩波形分析,確定目前已知的三種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判斷三種中微子誰重誰輕,這項研究預計5至6年後能得到結論;第二步將實驗升級改造,確定中微子質量的具體大小,同時與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一起研究,判定中微子是否為其「反粒子」,這是影響中微子天文學和中微子宇宙學的重要因素。
  • 中微子的奇特行為或可揭開其神秘面紗
    當物質和反物質粒子碰撞時,它們將以極高的效率湮滅,轉化成100%的能量。(科幻作家喜歡在他們的星際飛船上安裝物質-反物質引擎,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其中暗藏謎團:如果在宇宙誕生時有相同數量的粒子和反粒子,它們本應該相互發現並結合湮滅,使我們的宇宙完全消失。但很明顯,那並沒有發生,你的存在就可以證明。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1984年1月,在美國猶他的帕克城,「重粒子不守恆國際會議」上,小柴介紹了神岡NDE的運行情況,以及觀測太陽中微子的計劃,爭取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lfred Mann教授的合作,負責TDC。小柴還首次提出超級神岡NDE的可能性。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日本神岡中微子探測實驗中的光電倍增管陣列。光電倍增管(Photo Multiplier Tube,簡稱PMT)可以將極微弱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輸出,並獲得驚人的電子倍增能力。1984年1月,在美國猶他的帕克城,「重粒子不守恆國際會議」上,小柴介紹了神岡NDE的運行情況,以及觀測太陽中微子的計劃,爭取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lfred Mann教授的合作,負責TDC。小柴還首次提出超級神岡NDE的可能性。 1986年底,升級改造後的神岡NDE開始工作,英文簡稱NDE保持不變,但是更多地理解為「中微子探測實驗」。
  • 新的研究表明,中微子或阻止了早期宇宙的自我滅亡
    答案可能是中微子。物質和反物質有點像宇宙雙胞胎。對於每種類型的物質粒子,都有一個相關聯的反物質粒子。這兩個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他們的電荷。例如,一個電子帶負電荷,而單電子(通常稱為正電子)帶正電荷。質子帶正電荷,而反質子帶負電荷。物理學中的各種基本對稱性。
  •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葛韶鋒團隊提出宇宙遺蹟中微子的手徵振蕩...
    中微子振蕩是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第一個新物理現象,已經得到大量實驗的明確驗證。在標準模型中,中微子只有左手分量,無法擁有可重整的質量項;而中微子振蕩的存在,說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而且三個中微子的質量非簡併。這意味著必然存在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以解釋中微子振蕩,這為粒子物理的研究指明了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 美國啟動大型中微子實驗 欲打開宇宙之門
    全球距離最遠的中微子實驗近日在美國啟動,旨在研究自然界中最飄忽的亞原子粒子之一—中微子,研究結論或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釋宇宙形成的奧秘。這臺名為「Nova」的設備由兩臺相距800公裡的大型探測器組成,將生成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中微子束,可用來探究自然界最難以捉摸的亞原子粒子之一。科學家們認為,更好地理解中微子,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釐清宇宙的形成和演化進程。
  • 關於中微子的研究或許能揭示為什麼反物質在宇宙中會這麼少
    然而根據我們現在的觀測,宇宙中反物質的含量遠遠低於物質,這種對稱性似乎被打破了。打破的原因在上篇文章已給出線索,那就是中微子的研究。這次我們來細細講講關於中微子的研究是如何驗證對稱性破裂的。中微子有一種說法是說每一個狀態下的中微子都對應著一種質量遠大於普通中微子的被稱為惰性中微子的粒子,它們的不對稱性則可以很好地解釋宇宙的不對稱性。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我先給同學們介紹兩個概念,其實前面已經提到了,一個是中微子質量態,另外一個是中微子相互作用態。中微子的質量態就是中微子具有確定質量的時候所處的狀態,那麼相互作用態就是它和其他小朋友打交道的時候所處的狀態,兩者是不相等的。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相等?
  • 【科技日報】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停止按鈕被按下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一幕發生在12月12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現場。這標誌著這個藏在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1600米外、百米高花崗巖山體腹中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式退役!曾連續斬獲科學界大獎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裝置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目前,大亞灣實驗中微子振蕩振幅的測量精度已從2012年的20%提高到3.4%,預期最終精度將好於3%。這是自然界的基本參數,其精確測量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在未來幾十年,該精度不會被其他實驗超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