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2020-12-23 中國科學院

  停止按鈕被按下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一幕發生在12月12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現場。這標誌著這個藏在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1600米外、百米高花崗巖山體腹中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精度不能再提高,繼續運行是浪費錢和時間

  或許有人會問,這麼一個大科學工程,怎麼說退役就退役了呢?

  對此,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給出了解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運行了9年,當時的科學目標已經實現,中微子振蕩振幅的測量精度已經不可能再提高,再繼續運行沒有意義,只是浪費金錢和時間。

  當前,中微子振蕩振幅的測量精度已經不能依靠數據量來改善。精度的測量誤差是由儀器設備本身的精度所決定的。

  那麼,當初設計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時,研究人員沒有想到儀器設備未來可能需要提高精度嗎?難道不能通過升級改造,提升儀器設備的精度嗎?

  事實上,當初設計實驗裝置時,就是按照當時可能實現的最高精度來設計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從設計到現在,已經走過了17個年頭。今天,如果讓我們再重新設計的話,我們仍然沒辦法提高精度,因為已經到了極限了。」王貽芳說。

  目前,中微子振蕩振幅的測量精度已經從2012年的20%提高到了3.4%,預期最終精度將好於3%。「在未來幾十年,該精度不會被其他實驗超越。」王貽芳自信地說。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後,研究人員將按計劃進行設備拆卸撤場工作,預計在半年內完成。之後,實驗場地將正式移交給中微子實驗所在的中廣核集團,由中廣核集團進行後續的開發利用,其中一個廳將作為科普基地使用。

  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曾被認為並不存在

  中微子是基本粒子中的「隱士」,質量小,不帶電,它們從人體穿過,從地球穿過,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中微子可以分為三種:電子中微子、繆中微子和陶中微子。

  在目前已知的構成物質世界的12種基本粒子中,中微子佔了四分之一,在微觀的粒子物理和宏觀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同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中微子無所不在,從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起就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太陽、地球、超新星、宇宙線、核反應堆甚至人體,都在不停地產生中微子。有人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在1平方釐米也就是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

  中微子有一個特殊的性質,即它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通常稱為中微子振蕩。

  原則上,三種中微子之間相互振蕩,兩兩組合,應該有三種模式。其中兩種模式自20世紀60年代起即有跡象,當時稱作「太陽中微子之謎」和「大氣中微子之謎」。1998年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正式發現大氣中微子振蕩,隨後太陽中微子振蕩也被多個實驗證實。

  然而,「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一直未被發現,甚至有理論預言其根本不存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溫良劍說。

  中國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是「搶」出來的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2003年提出設想,利用我國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精確測量該振蕩的機率。

  經過4年醞釀和4年建設,2011年12月24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開始運行。此時,韓國的RENO實驗已經進行了4個月。

  為了趕在競爭對手前獲得物理結果,項目組果斷調整了實驗計劃,將實驗分為兩個階段,改變原先使用8個探測器的方案,以6個探測器提前積累數據。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3月8日,王貽芳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功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這一成果入選《科學》雜誌評選的「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並被國外同行譽為「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

  「這實際上是我們『搶』出來的成果,如果不是各方面夜以繼日地工作,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溫良劍說。

  同時,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也精確測量了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其與理論模型存在兩種偏差,這一成果為未來的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提供了模型無關的中微子測量譜。此外,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給出了低質量區惰性中微子最好的限制,基本排除了之前兩個美國實驗給出的這個假想新粒子的存在空間。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20-12-14 04版)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回放 中科院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打完收工」
    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舉行。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大亞灣實驗是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圓滿結束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中微子,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之一。中微子研究是國際粒子物理研究的熱點,是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研究前沿。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科技視點)
    2020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裡的實驗控制屏前按下停止按鈕,並宣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圓滿完成科學任務,正式退役!」從2011年12月24日大亞灣實驗三個實驗廳同時運行開始,至此,大亞灣實驗共運行了3275天。
  •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記者孫自法 攝作為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實驗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主持,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迄今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都對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今天正式退役,江門接棒開啟中、美、日新一輪競爭...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今天正式退役了。在 3275 天 11 小時 43 分 0 秒的運行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如今,大亞灣實驗已經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過「接力棒」,開啟下一段探索之旅。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式退役!曾連續斬獲科學界大獎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裝置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
    原標題: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4個中微子探測器安裝在巨大的水池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大亞灣中微子實驗3號實驗廳,位於山腹之中,上面是360米的巖石層。2020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裡的實驗控制屏前按下停止按鈕,並宣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圓滿完成科學任務,正式退役!」從2011年12月24日大亞灣實驗三個實驗廳同時運行開始,至此,大亞灣實驗共運行了3275天。
  • 美國啟動大型中微子實驗 欲打開宇宙之門
    全球距離最遠的中微子實驗近日在美國啟動,旨在研究自然界中最飄忽的亞原子粒子之一—中微子,研究結論或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釋宇宙形成的奧秘。這臺名為「Nova」的設備由兩臺相距800公裡的大型探測器組成,將生成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中微子束,可用來探究自然界最難以捉摸的亞原子粒子之一。科學家們認為,更好地理解中微子,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釐清宇宙的形成和演化進程。
  • 全球最大中微子探測器預計2023年投入運行
    作為中國兩代中微子實驗的見證人之一,李小男向記者講述了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前世」和「今生」故事,一個由中國人主導的、有望衝擊諾貝爾獎的世界先導性基礎科研項目「輪廓」逐漸在記者腦海中清晰起來。▍大亞灣實驗為江門實驗奠定良好基礎講到江門中微子實驗之前,不得不提到它的前身——2020年12月12日剛剛宣布退役的「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最近,中國大亞灣核電站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後退役,本文也有助於理解相關的科學問題。 撰文 | 施 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11月12日,日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最近,中國大亞灣核電站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後退役,本文也有助於理解相關的科學問題。撰文 | 施 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11月12日,日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
  • 創新中國|從零起步領跑中微子實驗
    神秘的中微子,關乎人類對宇宙基礎謎題的探索;難以測量,中微子成為高能物理學的寵兒;論證4年,施工3年,安裝實驗設施1年,取數55天,分析只用半個月……在與全球頂尖實驗室的競賽中,率先拿下中微子振蕩的第三種模式,並測量出振蕩機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搶先得出中微子震蕩模式;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成功,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大的實驗物理成就。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當你通過實驗製備出這樣一種中微子束流,你在什麼地方來測量它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你選的地方合適,你發現中微子還是原來的類型,灰貓還是灰貓。如果你選的地址不合適,你可能就會發現灰貓已經變成了黃貓。那麼在不同的地點,甚至有可能中微子就是灰貓和黃貓的疊加態。所以從這一點來說,中微子的行為就和薛丁格的貓非常類似。我
  • 什麼是中微子震蕩?一個段子的解釋
    研究者曾寄希望於希格斯粒子,但由於希格斯粒子目前表現得基本上中規中矩,也許通向標準模型之外的物理新世界的鑰匙並不在它身上,而藏身於另一種粒子:中微子。2011年9月,中微子曾一度街知巷聞,當時深埋於義大利大薩索山山體下的OPERA實驗項目宣稱,測量出中微子的傳播速度超過光速,直接違背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6個月之後,這個結果被證實源自實驗本身的一處差錯。
  • 強大的新觀測站將品嘗中微子的味道
    審校:曹俊2020年8月,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現場 劉悅湘/攝 中微子是亞原子粒子家族中的奇葩。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粒子物理學家胡安·佩德羅·奧喬亞·裡克斯(Juan Pedro Ochoa-Ricoux)說:"這個小小的'巧合'就被看成是一個反應堆中微子信號。"他是江門實驗兩個光電倍增管系統之一的共同領導者。當中微子從幾十公裡外的核電站到達探測器時,只有大約30%會保持原來的身份。
  • 江門中微子實驗完成全部20英寸光電倍增管驗收測試
    2021年1月14日,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完成全部兩萬支20英寸光電倍增管的驗收測試工作,其中包括15000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北方夜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新型微通道板光電倍增管(MCP PMT)和5000支日本濱松公司生產的打拿極光電倍增管。
  • 科技創新為國慶打Call, 這裡是一些讓我們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國...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是一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高能物理實驗,這個實驗利用反應堆核裂變時產生的大量中微子,測量中微子混合角θ13,以研究其振蕩規律,對了解微觀基本粒子的性質和宏觀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