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打完收工」

2020-12-23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舉行。

浸在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出現在人們眼前。 央視新聞圖片

據新華社電 隨著停止運行的按鈕被按下,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出現在人們眼前。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大亞灣實驗是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從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起就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然而,由於中微子幾乎不與任何東西發生反應,探測中微子並不容易。

記者在12日舉行的退役儀式上了解到,大亞灣實驗於2011年12月開始運行,2012年3月科研人員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得其振蕩大小,這一重大發現有助於研究宇宙起源以及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問題。該成果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截至退役前,大亞灣實驗已將中微子振蕩振幅的測量精度從2012年的20%提高到了3.4%,預計數據分析完成後,最終得到的精度可能好於3%。這是自然界的基本參數,其精確測量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大亞灣實驗中方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表示,由於大亞灣實驗已經完成科學目標,獲得的科研成果也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因此決定讓其退役。

王貽芳還表示,大亞灣實驗為新一代大型中微子實驗裝置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江門中微子實驗預計2022年完成建設,未來有望揭開中微子質量順序之謎。

退役後,大亞灣實驗的設備拆卸撤場工作預計在半年內完成,實驗場地將移交給中國廣核集團進行後續的開發利用。

  科普知識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從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起就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太陽、地球、超新星、宇宙線、核反應堆,甚至人體都在不停地產生中微子,每秒鐘都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人們的身體,但無法察覺,它幾乎不與任何東西發生反應,甚至可以輕鬆穿過整個地球。

十幾年前,通過對太陽中微子和大氣中微子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中微子有一個神奇的特性,能夠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即「中微子振蕩」,獲得這項發現成果的兩位科學家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回放 中科院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取得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等重要科學成果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自2003年開始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於12日正式退役。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圓滿結束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中微子,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之一。中微子研究是國際粒子物理研究的熱點,是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研究前沿。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科技日報】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停止按鈕被按下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一幕發生在12月12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現場。這標誌著這個藏在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1600米外、百米高花崗巖山體腹中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今天正式退役,江門接棒開啟中、美、日新一輪競爭...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今天正式退役了。在 3275 天 11 小時 43 分 0 秒的運行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如今,大亞灣實驗已經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過「接力棒」,開啟下一段探索之旅。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科技視點)
    2020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裡的實驗控制屏前按下停止按鈕,並宣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圓滿完成科學任務,正式退役!」從2011年12月24日大亞灣實驗三個實驗廳同時運行開始,至此,大亞灣實驗共運行了3275天。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式退役!曾連續斬獲科學界大獎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裝置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
    2020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裡的實驗控制屏前按下停止按鈕,並宣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圓滿完成科學任務,正式退役!」從2011年12月24日大亞灣實驗三個實驗廳同時運行開始,至此,大亞灣實驗共運行了3275天。
  • 全球最大中微子探測器預計2023年投入運行
    作為中國兩代中微子實驗的見證人之一,李小男向記者講述了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前世」和「今生」故事,一個由中國人主導的、有望衝擊諾貝爾獎的世界先導性基礎科研項目「輪廓」逐漸在記者腦海中清晰起來。▍大亞灣實驗為江門實驗奠定良好基礎講到江門中微子實驗之前,不得不提到它的前身——2020年12月12日剛剛宣布退役的「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當你通過實驗製備出這樣一種中微子束流,你在什麼地方來測量它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你選的地方合適,你發現中微子還是原來的類型,灰貓還是灰貓。如果你選的地址不合適,你可能就會發現灰貓已經變成了黃貓。那麼在不同的地點,甚至有可能中微子就是灰貓和黃貓的疊加態。所以從這一點來說,中微子的行為就和薛丁格的貓非常類似。我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最近,中國大亞灣核電站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後退役,本文也有助於理解相關的科學問題。 撰文 | 施 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11月12日,日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最近,中國大亞灣核電站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後退役,本文也有助於理解相關的科學問題。撰文 | 施 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11月12日,日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
  • 什麼是中微子震蕩?一個段子的解釋
    2012年,中國大亞灣核電站中微子實驗項目的研究人員對一個名為θ13的參數進行了測量,這個參數描述了中微子如何在不同味之間來回變換。如果θ13數值比較小,就意味著CP破缺很難被發現,如果是零就完全排除了CP破缺的可能性。讓研究者寬心的是,測量出來的θ13大得有點讓人意外,暗示在實驗中發現CP破缺的可能性很大。
  • 創新中國|從零起步領跑中微子實驗
    神秘的中微子,關乎人類對宇宙基礎謎題的探索;難以測量,中微子成為高能物理學的寵兒;論證4年,施工3年,安裝實驗設施1年,取數55天,分析只用半個月……在與全球頂尖實驗室的競賽中,率先拿下中微子振蕩的第三種模式,並測量出振蕩機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搶先得出中微子震蕩模式;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成功,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大的實驗物理成就。
  • 強大的新觀測站將品嘗中微子的味道
    例如,這個答案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估計宇宙中中微子的總質量,並確定它們是如何影響宇宙形成和星系分布的。儘管中微子是所有已知物質粒子中最輕的一種,但宇宙中的中微子數量如此之多,因此它們一定對普通物質的分布產生了很大影響。理解中微子的質量順序,也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中微子有質量,這是一個與早前的預期相矛盾的現象。
  • 美國啟動大型中微子實驗 欲打開宇宙之門
    全球距離最遠的中微子實驗近日在美國啟動,旨在研究自然界中最飄忽的亞原子粒子之一—中微子,研究結論或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釋宇宙形成的奧秘。這臺名為「Nova」的設備由兩臺相距800公裡的大型探測器組成,將生成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中微子束,可用來探究自然界最難以捉摸的亞原子粒子之一。科學家們認為,更好地理解中微子,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釐清宇宙的形成和演化進程。
  •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葛韶鋒團隊提出宇宙遺蹟中微子的手徵振蕩...
    中微子振蕩是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第一個新物理現象,已經得到大量實驗的明確驗證。在標準模型中,中微子只有左手分量,無法擁有可重整的質量項;而中微子振蕩的存在,說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而且三個中微子的質量非簡併。這意味著必然存在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以解釋中微子振蕩,這為粒子物理的研究指明了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 江門中微子實驗完成全部20英寸光電倍增管驗收測試
    2021年1月14日,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完成全部兩萬支20英寸光電倍增管的驗收測試工作,其中包括15000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北方夜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新型微通道板光電倍增管(MCP PMT)和5000支日本濱松公司生產的打拿極光電倍增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