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6日,一個平常的周一因為恩尼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的去世而顯得有些灰暗。
也許你對這個名字稍顯陌生,腦海中浮現不出具體的旋律。但請將思緒屏住,回想起熒幕上漂流在大西洋上的維吉尼亞號,紐約貧民窟的倉庫與餐館,美國南部荒涼的沙漠與小鎮,還有義大利南部的電影院和西西里島……腦海裡浮現出了零碎的音樂碎片,拼湊出你的電影編年史,也串聯起他作為電影配樂大師的一生。
生於羅馬臺伯河畔,莫裡康內的父親是一名傑出的爵士小號手,也是莫裡康內的音樂啟蒙人,教授了他一些簡單的識譜、作曲和小號演奏能力。年少時的莫裡康內,夢想是成為一名小號演奏家,所以在他的很多電影配樂作品中,我們總能聽到那若隱若現的小號聲。
700餘部高質量的配樂作品讓他成為了業界標杆。昔日坂本龍一在為貝託魯奇的《遮蔽的天空》配樂被要求臨時改曲,貝託魯奇用一句「莫裡康內他一定可以」堵住了下臺的樓梯,只能完成任務。
而他為電影配所配的音樂,不僅僅是作為氣氛烘託或者人物詮釋,更是用音樂敘述出導演鏡頭下未盡的語句,讓觀眾聽見未見。誠如王家衛導演對於莫裡康內的評價:「見山不是山。他的音樂是有旋律的映像,不言而喻的臺詞。」
粗糲的自然
《荒野大鏢客》(1964)、《黃昏雙鏢客》(1965)、《黃金三鏢客》(1966)
初次與莫裡康內相遇是因為這著名的「賞金三部曲」,奠定了西部片配樂的基調。而這三部曲的導演,也是莫裡康內幼兒園與小學的同窗好友,賽爾喬·萊昂內。
作為美國版「武俠片」的西部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來深厚的影響力。但在此之前,西部電影往往會採用大量的民謠、鄉村樂來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或者用管弦交響樂來突出宏大的氣氛。但預算並不允許他們聘請管弦交響樂團來進行配樂,莫裡康內只能採用吉他、口哨、猶太豎琴、手鼓和口琴來進行配樂,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進而奠定了西部電影的經典音樂風格。
除創造性地使用不同的樂器來進行配樂之外,莫裡康內還善於用配樂來為電影渲染氣氛——或用密切的鼓點,凸顯氣氛的緊張;或用牛仔悠揚的口哨,彰顯地域遼闊。在《黃金三鏢客》中,莫裡康內還加入了擬聲、自然聲與戲劇音,為影片配樂注入了勃勃生機和豐富的內涵。
通過早期的「賞金三部曲」,莫裡康內在配合電影進行音樂創作的過程中慢慢摸索到了屬於自己的音樂語素並逐步形成風格。小號加上口哨,從此以後,也成為了西部片的基調。
縹緲的夢想
《西部往事》(1969)、《革命往事》(1971)、《美國往事》(1984)
告別了「賞金三部曲」,莫裡康內與萊昂內的合作迎來了「美國三部曲」。
在這三部電影中,配樂就是人物最好的描述。莫裡康內的敘事性配樂,讓人聽到音樂,腦子裡就飛速地補上電影鏡頭與故事情節。
在《西部往事》裡的同名主題曲,配上歌劇唱腔,對夕陽武士謝幕的致敬;槍聲混著火車汽笛聲,體現出澎湃的戲劇張力;無常的口琴聲,是英雄主義開場的序曲。一樣的西部題材,卻沒有用「賞金三部曲」裡那些固有的元素,而是通過一把口琴塑造出了不同的英雄形象。
《革命往事》裡的同名主題曲《Giù la testa》,則是調皮地戲謔,是對遊寇胡安與革命家肖恩的嘲弄。閃回時銷魂的配樂,讓看過這部戲的人印象深刻。各種先鋒配樂形式,跳脫出了「賞金三部曲」的框架。莫裡康內為胡安和肖恩所做的主題曲,很好地契合了兩位主角的性格、經歷和命運走向。冷清的人聲加上傾瀉的音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必然的悲劇。
而《美國往事》裡的《Deborah's Theme》,是獻給「麵條」心中「白月光」黛博拉的一首情詩。4分29秒的演奏時長,讓觀眾每每聽到這段緩慢的音樂時,腦子裡想不起來兄弟夥伴之間的愛恨糾葛,只記得年少時無雙美貌珍妮弗·康納利的那段獨舞和空氣中氤氳的心動。
在「美國三部曲」裡,莫裡康內創造性地使用了排簫來突出「如夢」的氣氛,用悠遠、低訴的聲音,配上弦樂和人聲的合襯。豆瓣網友楊胖胖這樣說:「相信所有看過往事三部曲的觀眾都不會忘記那憂鬱的、悲傷的女高音的輕嗚給整個影片帶來的震撼效果。《美國往事》中女孩登上去好萊塢火車的站臺,鳴笛、白煙,女高音的輕嗚——;《西部往事》中美麗的寡婦走下火車穿梭在荒涼的小站,尋覓不到來接她的丈夫,黃沙、狂風,女高音的輕嗚——;還有《革命往事》中的經典橋段,俊男美女敞篷車,女高音的輕嗚——。」
遙遠的故鄉
《天堂電影院》(1988)、《海上鋼琴師》(1998)、《西西里的美麗傳說》(2000)
無論身在何方,莫裡康內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義大利人。他拒絕好萊塢提供的優厚物質條件,寧願呆在羅馬鄉下,看夕陽日落。也不學英語,上臺領獎都帶翻譯,用義大利語表達他的感受。
但莫裡康內對於音樂的選擇卻像他對電影的選擇一樣寬廣,並不局限在義大利風格。偶爾流淌出的亞平寧情緒,是大師不小心露出的狐狸尾巴。而這種表現,尤其以「時空三部曲」——《天堂電影院》(1988)、《海上鋼琴師》(1998)、《西西里的美麗傳說》(2000)為甚。
在《天堂電影院》的結尾,莫裡康內用交響樂給影片下了一個引人深思的結尾。長號為主的銅管組和弦樂作為主樂器,配合著畫面的變動一起不停變奏,最終以小提琴的傷感旋律收尾,讓觀眾面對曲終人散時更感悽涼。
《海上鋼琴師》則是對歷史的致敬。莫裡康內模仿著莫扎特、蕭邦、李斯特等大師風格相近的音樂作品,讓1900的嫻熟技藝得以發揚。1900童年時的圓號聲、成長時的爵士風舞曲、還有麥克斯回憶1900時的豎琴以及小號的獨奏都體現出大師兼容並蓄的配樂風格。
作為「時空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配樂帶有濃重的意式風格。雖然歡快的鼓點與西西里民歌曾經出現過,但卻蓋不住主旋律的哀婉。小提琴為主的弦樂,如泣如訴。配樂伴隨著莫妮卡·貝魯奇在片中的坎坷遭遇,反覆疊加,讓觀眾不知不覺中被影片感染。
短暫的相逢
其實,莫裡康內與中國緣分不淺。
在2012年的《一代宗師》裡,王家衛就曾「借」莫利康內的曲子來刻畫葉問與宮二小姐之間細膩的感情。那首《La Donna Romantica》,正是出自他筆下。開篇如水的鋼琴聲慢慢流出,然後是略顯悲涼的提琴聲的加入。緩慢卻富有詩意。宮二在戲中說:「想想,說人生無悔,都是賭氣的話。人生若無悔,那該多無趣啊。我心裡有過你。可我也只能到喜歡為止了。」配上這首曲子,顯得那麼悵然。
而由王家衛監製的莫裡康內紀錄片《50年一瞬間的魔幻時刻》,因為採訪人數眾多,製作耗時的緣故,即便2016年就推出過預告片,卻因為種種原因,還沒能和觀眾見面,但大師已逝,令人唏噓。
在眾多關於莫利康內的語句中,壞蛋王師傅的一句點評最讓我覺得精準——「關於莫裡康內的電影配樂,我以為最得體的形容詞莫過於畫龍點睛,眼睛就是神,一段旋律可能只有十幾秒,但是能哼出一部電影數小時才能書寫的神韻。看到很多人都說願大師安息,我倒是希望大師到了天堂之後能繼續忙碌,因為天堂裡也有電影院,Cinema Paradi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