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天津媽媽網👆關注加★星標★
角色扮演遊戲,就像無聲的語言,映射著孩子的心理、情緒和行為狀態。
——爸媽研究所育兒專家團
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過家家」,由父母和孩子(或者是利用洋娃娃)營造並展現出來的某個場景。
美國頂級兒科醫生、兒童成長專家哈韋•卡普在《卡普兒童行為手冊》上說,角色扮演是很好的了解孩子、引導孩子的方式。為什麼這麼說呢?兩個原因,一是孩子毫無壓力,二是孩子可以擁有成年人的掌控力。在角色扮演中,男孩可以是超級英雄,把「壞蛋」爸爸打倒在地。女孩可以化上美麗的妝,穿上媽媽的高跟鞋……遊戲使孩子從現實中抽離出來。他們不再擔心犯錯,可以毫無壓力地釋放自己的內心。同時,角色的改變,讓孩子不再是被要求的對象,而是「逆襲」成為事情發展的主導者。對不滿意的事情,他們可以自行纂改,把握全局。只有在擁有了大人的掌控力之後,孩子才能真切的體會到參與感和滿足感,才能盡情地享受快樂、表達自我。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熱衷於模仿,喜歡化身為變形金剛、奧特曼、恐龍、公主等,並不是簡單的一時興起、童真童趣,而是身份確認敏感期的必然表現。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表示,一個人只有在身份確認之後,才能明白「我是誰」。否則,將會造成身份彌散,成年後陷入恐懼當中。父母和孩子一起進行角色扮演,既是為了對孩子進一步了解和引導,也是對他身份確認敏感期的一種守護。除了前面提到的醫生和病人的遊戲、毛絨玩具或者人偶遊戲之外,以下幾個典型的遊戲方式,父母也可以get起來。
父母可以將家裡的玩具、生活用品集中擺在一個地方,和孩子一起輪流當「售貨員」。詢問價格、討價還價、結帳付錢的過程,既可以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培養良好的財商。讓父母當「寶寶」,孩子當「大人」,這種角色互換遊戲可以很好的解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棘手問題。比如不好好吃飯,父母怎麼催都沒有用;撒潑打滾,什麼道理都聽不進去……當父母變成難搞的孩子,孩子變成講道理的大人,就會衍生出孩子的同理心,從而更加理性的看待自己所犯的錯誤。繪本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如果能將繪本中的故事搬到現實中來演一演,教育效果更佳。比如在陪孩子看完《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繪本後,由父母扮演鱷魚,孩子扮演牙醫,將彼此內心的恐懼變成一個搞笑情景劇:鱷魚不想再來看牙醫,所以好好刷牙吧;牙醫不想再見鱷魚,所以請你好好刷牙。父母和孩子打鬧,是浪費時間嗎?NO!打鬧遊戲不僅能提高孩子的智商、社交商、情商,還能鍛鍊孩子的身體靈活性,更主要的是可以在遊戲中幫助孩子釋放他的負面情緒。尤其是男孩子和父親之間,來一場「枕頭大戰」吧,這將是高質量陪伴裡,讓孩子直接感受親密關係的遊戲首選。兒子在不到三歲時,曾有一段時間特別害怕打針,甚至每次路過社區醫院門口,都會緊張的問我:媽媽,我們要去幹嘛?我嘗試了講道理、打氣鼓勁的方式,無果。後來給他買了一套醫生玩具,他當醫生,我當病人,竟然效果奇佳。我會假裝生病,向他請求幫助,同時也會表現出害怕打針的神情。由「病人」變成了「醫生」,他掌握了主動權之後,一下子變得「通透」起來,道理也懂了,看病也不那麼排斥了。而朋友圈裡也有媽媽利用這種方式,幫孩子輕鬆應對了棘手的看牙醫,令很多媽媽羨慕不已。面對陌生的環境,孩子難免會有緊張和恐懼的情緒。我們對他說一百遍「要勇敢」、「為你好」,都不如真真切切的跟他演一遍。角色的互換可以讓孩子提前預習新環境,幫助孩子擺脫無力感的困境,克服內心的焦慮,療愈恐懼。你的孩子有搶別人家孩子玩具、動手打人、見人不打招呼的問題嗎?遇到這樣的問題,與其跟孩子講道理,不如跟他一起假設模擬各種社交情節。閨蜜在發現兒子皮皮有動手打人的習慣時,就拿起自家的毛絨玩具和兒子進行角色扮演。發火的獅子真可怕,皮皮當然也希望成為受歡迎的小熊。沒有說教和指責,僅僅透過玩偶,皮皮就漸漸地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開始進步。美國韋爾斯利大學心理學教授TraceyGleason博士對孩子的角色扮演這樣解釋道: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可以大量探索別人的感受,感受別的東西並與其他人互動。假想型角色扮演是培養孩子良好社交必不可少的遊戲方式。在遊戲中,孩子會自然的掌握社交技巧,將社交變成一件不那麼陌生、可怕的事情。並在此基礎上,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學會分享。在《超級育兒師》節目裡,曾有一個霸道、愛搶人玩具、一不高興就愛躺地上撒潑打滾的小男孩強強。父母當然對強強的表現很頭疼,說教打罵皆不管用。但是育兒師卻給出了一個十分有效的方式,就是邀請他觀看情景劇:讓兩個熊貓模範了他平時的行為。在觀看情景劇的時候,大人們雖然都沒說話,強強臉上有些複雜的表情卻已經在表示他正明白著什麼:他們的表現就是我平時的樣子。當強強看到因為一些不好的行為而失去朋友的熊貓,孤零零的躲在一邊哭泣的時候,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隨後,在育兒師的引導下,強強去幫助哭鬧甩賴的熊貓,扮演起「父母」的角色,教熊貓,也在教自己。角色扮演就像一面鏡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樣子。當孩子通過遊戲發現自己的行為不是那麼好的時候,他才會更加主動、更加積極地去糾正。然而,角色扮演並不是簡單的父母孩子合力演一齣戲,若想讓它起到良好的引導效果,關鍵是父母在遊戲中的角色。比如,孩子只是想展示一下自己時,父母要扮演的就是一名熱心觀眾,做好捧場工作。但是當孩子憑藉一己之力無法將遊戲自然的進行下去的時候,就需要父母在做好演員的同時,勇於承擔起導演和編劇的責任。曾聽一個幼兒園老師分享的經驗:在她了解到班裡有幾個小朋友討厭洗頭之後,她和孩子們玩起了「洗頭遊戲」。她會扮演一個笨拙的媽媽,洗頭髮時把泡沫弄得到處都是;也會化身成包著頭髮拒絕洗頭的精靈,為了不洗頭怪招頻出……面對洗頭這個有些恐怖的事,孩子不會主動地進行角色扮演,甚至會刻意躲避。但老師導演的「洗頭遊戲」,卻讓孩子直面恐懼、消除恐懼。角色扮演的初衷還是希望幫助孩子發現、直面並解決問題。父母把握好自己在遊戲中的身份,便可以更有針對性的引導。美國育兒專家勞倫斯·科恩博士曾這樣說,遊戲力養育,不僅是一些方法和遊戲,更是一種人生哲學,是一種真正看到孩子的方式。父母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最重要的不是採用哪種遊戲方式。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能夠彼此看見。而父母若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導效果,還需要掌握:
最後,你一定要把自己當成孩子,認真跟孩子玩起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w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