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2021-02-19 育兒魔方

不論時代怎麼改變,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

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

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

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 

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而唯有透過陪伴與參與,你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

在從事了二十多年心理諮詢的工作中,教育學者鄭石巖發現,許多來找他諮詢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並不是諮詢和治療,而是需要一個能夠真正盡責、鼓勵他們、對他們有所期許的父母。

孩子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邊,便失去了主導孩子成長的力量,也失去了能夠給孩子源源不絕的溫暖。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

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關鍵性的作用。

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從出生到六歲,父母是【照顧者的角色】

在孩子出生至六歲這個階段最為重要,根據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從出生到六歲進小學前,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與安全感。

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對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價值感。

六歲∼十二歲,父母扮演【規範者】的角色逐漸加重

這時候需要為孩子在各方面樹立行為的規範,但父母應在規範者與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過於嚴厲而失去感情,這反而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決定的人。

到了十二∼十八歲這個階段,【戰士兼保護者】這個角色成為父母的重點

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經歷青春期這個階段,父親對兒子而言相對重要,因為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透過父親,男孩學著如何成為一個男人。

在這個階段,父母親一方面要與孩子站在一起,幫助他們面對那些讓他們幾乎招架不住的青春期風暴,一方面要協助他們對抗外在許多引誘他們走上歧途的力量。

當孩子進入成年階段,【精神導師】的角色便成為父母的重點。

這時候,父母親可以坦誠地和子女分享人生經驗,甚至可以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他們可以從容傾聽子女的掙扎,但未必要事事提供答案,而是以精神導師的身份給予子女「祝福」。

為人父母是一個重大的責任,但有些父母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卻未必能栽培出一個他們所期待的孩子,而有些父母雖然貧窮、甚至沒有受過太多教育,卻可以教養出快樂又優秀的孩子。

根據許多研究,學歷、財富、權位都與能不能成為好父母沒有絕對的關係,重點在於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最需要的養分。

從孩子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包括:

1.安全感:

孩子一生下來聞到媽媽的味道、聽到媽媽的聲音、心跳,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延續到他長大,安全感可以說是生命的主旋律。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的研究發現,嬰兒出生至一歲半左右,是發展對人的基本信賴感的階段。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應常常給他擁抱、親吻,響應孩子的眼神、聲音、和他說話,這是建立親子關係最重要的開始。也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的基石。

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的照顧者常常更換,一下換這個保姆、一下換成阿公阿嬤、一下又放到託管所,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孩子就不容易發展出與人基本的信賴感,沒有信賴感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不容易產生自信心。

教育學者鄭石巖教授特別提醒,人如果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將來就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最嚴重的三個問題是︰不安、哀傷、敵意。

如果我們從小就把孩子丟來丟去,這三種問題都可能產生。

如果一直持續到長大都沒有把這種安全感的缺乏處理好,也可能演變成憂鬱傾向或暴力傾向。

父母如果無法自己照顧孩子,至少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照顧者,可能是阿公阿媽或保姆,但晚上最好能和父母在一起。

2.親密的家庭氣氛︰

為什麼有的家庭能幫助孩子應付各種問題,有的卻不能?

英國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家庭能否給孩子力量,取決於家人之間的感情密切程度,因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麼,家庭總是他的加油站。

美國一九八九年的學業性向測驗最高分落在南達柯塔州,引起許多人的好奇。

若從教育資源來看,這是全美教師薪資最低、每個小孩分配到的資源倒數第八的州,但卻有最好的成績表現。

他們做了一番研究發現,這個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

長期關心臺灣教育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昆巖便特別指出營造家庭氣氛的重要性,他回憶小時後,放學回家總是圍在父母兄長身旁,哥哥喜歡講故事,他們的家庭娛樂常常是飯後聽哥哥說故事。

「想想看,一個全家人盯著電視看的夜晚,跟一個全家一起看書、喝茶、說故事的夜晚,有多麼不同,」黃昆巖說。

親密的家庭氣氛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營造,像是晚餐時間愉快的聊天,千萬別在這個時候訓孩子。

可以一起玩一些家庭遊戲、和孩子談談家裡的往事、與孩子合力完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建立家庭的傳統和儀式等。

父母終會老去,但帶著這份與家庭親密的聯繫,孩子必然會有更多面對未來的力量。

3.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點在傳授知識與技能,家庭教育的核心則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

在現在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社會價值混亂、媒體的影響力快要凌駕老師時,父母扮演傳遞正確價值觀與進行品格教育的角色便愈來愈重要。

經常在各地演講教育主題的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在她的言談與文章裡,隨時可見她父親的智慧風範,從小她父親便教導孩子用正面積極的態度生活,不奢侈不浪費,「能走的就不要坐車、能坐公交車就不要坐計程車。」

洪蘭當年出國念書,下飛機時只有口袋裡的五十美元,可是她卻一點也不擔心害怕,因為她父親教過她「一身養一口」,只要學會過簡單的生活,就很容易面對未來。

父親當年是法官,收受「好處」的機會很多,但洪蘭的父親卻清廉自持,為了養活一家人需要多賺點錢,他辭去法官做律師。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這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透過模仿從父母身上學會許多事情,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也不知不覺中內化成他品格、價值觀的一部份。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教育學者會提醒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需要先成為那樣的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先面對自己。

4.發現孩子的特長,引導出孩子最好的一面︰

做父母有時必須像個偵探,從與孩子互動中觀察出孩子的特長,並引導出他最好的一面。

孩子的特長往往在許多地方展現出來,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時最投入、最能專心、並且感到最愉快,這往往就是興趣所在。

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的興趣一個發展的空間,並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協助與環境,在他遇到學習瓶頸的時候陪伴他一起面對困難,孩子通常能夠培養出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因為動力來自於自己的興趣,學習的效果會比父母師長外在勉強的學習效果好很多,也更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5.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

希望孩子健康是所有父母的願望,但根據最近幾年的統計,我們的孩子在身心健康上都呈現了警訊。在臺灣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小學生就已經有近視眼,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小學生體重過重。

缺乏健康概念、忽視培養孩子良好健康習慣的父母,讓我們的下一代正邁向健康弱化的危機中。

從孩子很小開始,就是培養健康習慣的重要時機,例如︰從小就養成孩子均衡飲食的習慣,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限制吃垃圾食物的機會、少喝含糖飲料,孩子過胖與蛀牙的機會就小很多。

現在許多家庭邊吃飯邊看電視,更是對身心最大的危害,根據許多醫學研究顯示,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小孩容易成為小胖子,而且容易發生營養不均衡的問題。

父母也應該從小就陪孩子多運動,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必定讓孩子終身受益,運動不但有助體能發展,常運動的小孩也較開朗靈活,對身心甚至人際關係都有幫助。

一旦為人父母,關於照顧孩子的健康知識是一門必修的學分,因為孩子的健康是一切的根基。

6.當孩子情感的啟蒙者︰

父母對孩子自然流露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情感啟蒙。

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在一個人的教育中,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理智告訴人們用什麼方法做,而情感告訴人們,願意怎麼做。

孩子一生許多精彩的故事、高尚的行為,都來自於情感。

父母對他人所流露出來的溫暖關懷、對大自然所表露的欣賞與尊重都深刻地啟發著孩子的情感智慧。

父母應常常對孩子表達你的愛、讓他感受你的關懷,也教導他能夠感恩並表達他的情感。

心理學者遊幹桂覺得,父母有時就像心理醫生,有些話和感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讓他感受到「我什麼事情都願意為他耽擱,即使他失敗了也愛他、也願意扶他一把。」

讓家庭成為孩子心靈的活泉,使內在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當父母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人天生雖具有某些母愛、父愛的本能,卻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

相關焦點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不論時代怎麼改變,文章裡提到的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這四種重要角色!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關鍵性的作用。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家教專欄】
    父母的4種角色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而唯有透過陪伴與參與,你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在從事了二十多年心理諮商的工作中,教育學者鄭石巖發現,許多來找他諮商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並不是諮商和治療,而是需要一個能夠真正盡責、鼓勵他們、對他們有所期許的父母。
  • 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不論時代怎麼改變,文章裡提到的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個角色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關鍵性的作用。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 孩子成長過程中,你需要扮演的角色(家長必看)
    每個父母都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孩子,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 父母黑白臉式角色扮演,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好比說女兒比較喜歡跟我撒嬌,也比較黏我;兒子則是喜歡跟我打打鬧鬧,比較頑皮,所以我跟我太太的教育方式就是一個扮黑臉、另一個就扮白臉,然後互換角色。每天睡覺前我都會跟他們談心和聊天。」在節目中,吳尊在面對兒女的任性時,他極少發脾氣,對孩子十分有耐心;他不獨斷專行,尊重每一個孩子事無巨細,是孩子最堅實的守護者;同時,他還會以身作則,告訴孩子不能浪費糧食。無疑,在教育孩子方面,吳尊真的是一個好爸爸的榜樣。但是其「黑白臉」教育方式並不值得所有家長們學習。畢竟,很多寶爸寶媽並沒有足夠時間在每天孩子睡前與他們談心、聊天,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促進與孩子間的情感。
  • 一個角色扮演遊戲,讓我發現孩子被虐待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熱衷於模仿,喜歡化身為變形金剛、奧特曼、恐龍、公主等,並不是簡單的一時興起、童真童趣,而是身份確認敏感期的必然表現。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表示,一個人只有在身份確認之後,才能明白「我是誰」。否則,將會造成身份彌散,成年後陷入恐懼當中。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李玫瑾坦言:教育兒子宜早不宜遲,抓住6歲前的黃金期將一生受益李玫瑾老師曾經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過系統的研究,她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指出:「孩子的教育是有黃金期的,特別是男孩,教育更是宜早不宜遲。3~6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孩子將來什麼樣,6歲前的教育基本上就確定了。」
  •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圖片來源:@平安洛陽 微博截圖就拿這一個孩子來說,可以想像一下,被母親拋棄在陌生的地方,並宣稱坐牢也不要他,就這一個場景,可以成為他一生的噩夢。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一場災難!父母情緒失控、歇斯底裡的時候,以為對孩子影響不大,殊不知孩子看到了面目猙獰的他們,這一輩子都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 蒙臺梭利曾經寫過一句話: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 人生中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夢想
    在每一個角色中,出於幸福和愛去創造,讓自己扮演的每個角色都獲得滿足的體驗,這樣人生就不會有遺憾。
  • 「過家家」角色扮演遊戲,適合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父母可以通過對待孩子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同理心,也可以讓孩子生活在嚴厲的懲罰環境中毀掉他們的同理心。場景 1 :媽媽在拖地打掃衛生,孩子自己在看電視,即使打掃到他的腳邊,還要媽媽請他把腳抬起來;孩子根本不關心媽媽做家務,只顧自己看電視。
  • 優秀的父母,要學會做孩子的重要他人,這三個角色影響孩子的一生
    「重要他人」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意思是在一個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過程中,起過巨大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人物角色。一個人的性格、思維和反應模式,由於「重要他人」的影響,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個人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重要他人,古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重要他人是什麼樣的人,會影響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孩子一生的3個重要他人,父母一定要重視。
  • 科普:波卡中的四種角色
    這裡是熊貓人~ 上回中我們提到了波卡中的四種鏈 中繼鏈、平行鏈、平行線程和橋接鏈 這回我們來看看波卡中的四種角色
  • 《父母愛情》:四個後媽,四種婚姻狀態
    《父母愛情》可謂是一部熱播神劇,劇情內容溫馨,家長裡短,娓娓道來,沒有虐心的內容,卻讓人看後欲罷不能,感動滿滿。《父母愛情》的魅力還在於,受眾群體的廣泛,不管是18歲還是48歲,都能從劇中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感悟。
  • 施琪嘉:被父母忽視的孩子的黑化與死亡|從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談替代兒童的悲劇
    第二種就是父母的自戀感和病態的權威感在生病的孩子身上得到了體現。松子一生的命運走向,就是想要獲得父親的愛,和妹妹競爭。但是在家庭中,這種競爭是註定要失敗的,因為她不是殘疾兒童,父母註定要把松子當作一個替代兒童來對待:即便你今後成功了,那也是你應該做的,因為你的妹妹不行,所以這個家裡就要靠你養;如果你沒有成功,那你就更不行,可能你在某些方面還不如妹妹孝順,因為姐姐可以天天與我們在一起。
  • 孩子常玩角色扮演遊戲好處多
    兒童的知識是大多來自經驗,而角色扮演遊戲也是兒童獲得經驗的一種方式,是兒童認識成人世界的一面鏡子。扮演現實世界中的角色,可以讓孩子學習成人世界的生活和規則,體驗和了解成人世界。 在角色扮演中,孩子會扮演成各種角色,如媽媽、醫生、消防員、交警等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模仿不同情境中的社會行為,理解社會規則。
  • 平衡家庭角色是重要事——寫給作為育兒父母的我們(中)
    作為一位三歲小孩的父親,在此與大家交流分享一下育兒過程中作為父母角色的一些感悟與思考。我將以上中下三篇來分享,這三篇背景都是基於一般家庭(父母與小孩共同生活)。其實爸爸也是享受與孩子學習、玩樂。在牢記婚姻初心的前提下,關鍵是平衡多重角色。作為父母要清晰自己身演多重角色,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
  • 「作業沒完成,爸爸失控砍傷孩子」: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在大人面前,孩子沒有反抗的能力,父母一旦情緒不穩定,他們往往也會戰戰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怒父母,招來一頓毒打叱罵。 所以面對情緒失控的父母,他們大多會比較敏感。而這樣的敏感會一直藏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伴隨他們成長,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和人生。
  • 角色扮演遊戲好處多,當媽的一定要學學如何和孩子玩
    父母到底該如何鼓勵和引導孩子。今天就結合自己實踐下來的心得,和大家聊聊每個階段該怎麼引導孩子進行角色扮演遊戲。開始文章前,先來回顧一下上篇文章提到過的角色扮演的好處,劃重點:當孩子說「我們來扮演吧」,一個嶄新的學習領域就展開了。當他們扮演的時候,他們在嘗試新的感情、角色和想法。他們在鍛鍊自己的認知,也在鍛鍊自己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