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2020-12-20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有的父母都沒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費心思,生怕一個不小心,養出惹人生厭的「熊孩子」。特別是那些天性調皮的男孩,父母稍微不注意,他們的教育就會出現大問題。

這就給家有男孩的父母提出了新要求。正所謂「因材施教」,找到一條適合男孩的教育之路,才是父母的首要任務。

李玫瑾坦言:教育兒子宜早不宜遲,抓住6歲前的黃金期將一生受益

李玫瑾老師曾經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過系統的研究,她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指出:

「孩子的教育是有黃金期的,特別是男孩,教育更是宜早不宜遲。3~6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孩子將來什麼樣,6歲前的教育基本上就確定了。」

李玫瑾老師的建議並非沒有道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這時的孩子能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初步的認識。

同時兒童心理學中將0~6歲視為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的寶寶會出現「媽媽,我想」「媽媽,我認為」,這種「他我」「本我」的轉變。這個時期的孩子更願意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辦事。

如果父母能夠抓住這個階段,採取正確的教育引導方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將會幫助孩子在認識形成的初期,培養正確的認識和受用一生的好性格

可父母如果沒抓住了6歲這個黃金期,以後再想補救就難上加難,尤其是那些天性調皮的男孩,一旦錯過更是難以挽回。

李玫瑾老師將這種6歲前的引導,總結為「四種能力」,家有男孩的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

家有男孩,一定要教會他們四種能力,孩子長大後不會走彎路

1)抗挫折的能力

2020年到現在,已經出現了無數起孩子因為無法面對挫折,而做傻事的新聞。而仔細分析這些令人心痛的案例後不難發現,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有低得可怕的抗挫折能力。

而這種抗挫折能力,或者說逆商,恰恰是被許多父母所忽視的環節。

汪涵曾經將自己的育兒觀念總結為「強大其體魄,野蠻其精神」,他提出要把孩子「像強盜一樣養」,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強大的抗挫折能力。

逆商作為影響孩子一生的能力,同樣是性格養成的重要部分。在孩子6歲前,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培養這種能力,來幫助孩子更加坦然和自信地面對失敗和挫折

在這裡推薦一本《兒童逆商培養》書籍,書籍上下十二冊,每一本都會有一個主人公,為寶寶樹立正確面對挫折的典型,教會寶寶更加勇敢地面對挫折。

2)表達的能力

男孩作為將來的一家之主,不應該只是一個單純的信息接收者,更主要的是要善於將自己的觀點分享出去,不善於表達的孩子是怯懦和自卑的

孩子的這種性格如果說在家還好,一旦到了社會中,一個唯唯諾諾,說話磕磕巴巴的孩子,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更不要說挑起全家的重擔了。

父母應該從小就帶著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逐漸培養孩子表達的能力,為孩子的將來做好足夠的實踐積累。

3)坐得住的能力

生活中常常會有一些孩子,明明性格活潑,上課反應也很快,可不知為何,一到了考場上這股「聰明勁」就消失得一乾二淨。

李玫瑾教授將其稱作「假聰明」,並指出:這些看似聰明的孩子,其實注意力不在學習上。窗戶外邊飛過一隻鳥都會吸引住他們的注意力。相比之下,那些不愛說話,專心於學習的孩子才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書本上。

這一點在男孩子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坐得住」的能力,藉助一些男孩子最喜歡的遊戲書,讓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養成高專注力的好習慣。

在這裡推薦一本《英國專注力培養》的書,由英國著名的童書機構編寫,從視覺、邏輯、推理、數學四個方面,做好孩子專注力的培養。

4)情緒管理的能力

美國密西根大學曾經對那些優秀的運動員進行過一項系統的調查,調查數據顯示,這些從小訓練的運動員,凡是能夠在取得好成績的,無一不具有優秀的情緒管理能力。

這種能力的培養並不是在學校中學到的,其實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特別是在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關鍵期(6歲),孩子的自我意識的萌發和自身能力不足產生的矛盾,會讓孩子的情緒處於失控的邊緣。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情緒管理訓練,孩子的養成亂發脾氣的壞習慣,將來很難取得成就。

可情緒管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屬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裡推薦一本《兒童情緒管理》的繪本,專門針對0~6歲,自我意識萌發的寶寶設計。

書中對寶寶可能出現的情緒做了歸類,讓寶寶在看繪本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榜樣,向書中的小主人公學習,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全書共七冊,超厚。非常適合寶寶的學習,第一冊就是關於孩子常見的負面情緒管理,幫助孩子度過情緒培養的關鍵期,上好第一課。感興趣的寶媽點擊圖片上的卡片購買吧。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坦言:養男孩的家庭,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他「四個技能」
    家有男孩,父母需要耐心地細心教育孩子,事實上,在我們眼裡男孩子是很難管教的。如果父母管教出了問題,那麼他未來有可能會走很多錯誤,到時候後悔都晚了。所以李玫瑾教授建議:家有男孩,必須在6歲之前教會他「四個能力」!為什麼一定是6歲之前?
  • 3歲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孩子將受益一生,家長要選對方式
    3歲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孩子將受益一生,家長要選對方式一些私立學校在招收幼兒園升小學的學生時會對報名的孩子進行一些測試,以此來選取一些他們認為的優秀學生。一般來說,學校主要測試的是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些學校會認為缺乏邏輯思維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
  • 班主任直言:不想把男孩「養廢」,最好6歲前教會他「三種能力」
    這跟我國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的研究理論高度重合。李教授認為6歲之前,是培養孩子行為習慣與性格的黃金時期,6歲之前,家長說的話就像是黃金,而12歲之後,家長說的話,就像是垃圾,孩子根本不聽。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長的引導教育很重要,而這種教育,最晚不要超過10歲,不然很容易耽誤孩子。為什麼都在強調6歲呢?
  • 李玫瑾:家長懂得「養兒3忌,養女5忌」育兒法,孩子將來少走彎路
    養育孩子詩意間大是,很多家長都存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思。其實養育男孩和養育女孩,是有不同的方式的。李玫瑾教授說:「養兒三忌,養女五忌」,家長懂得這幾點,孩子日後少走彎路。養兒三忌:1、不要和孩子說男子漢不可以哭,要堅強自古以來,人們就覺得男性應該頂天立地。所以家有男孩的家長,從小就教育孩子:男孩子不許哭鬧,要做個堅強勇敢的男子漢。
  • 若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李玫瑾:要提高警惕!長大了很難改正
    最重要的是看事件本身,讓他們給孩子對症下藥,根據日常表現區別對待。孩子小的時候,受的苦越多,承受能力就會越強.尤其是有男孩的家庭,一定不要事事依賴孩子。現在生活中有很多不聽話不孝的人,都是被大人寵著的。
  • 李玫瑾:6歲前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2個方法,養出孩子好品格
    養育孩子就像在不斷地進行打怪升級。 孩子培養到一定階段,就有自己的成長階段。 這時父母必須採取應對措施,應對孩子的成長。 孩子養育的好,父母今後就能少操心了。 孩子養育的不好,父母要擔心一輩子……在此期間,聽了「李玫瑾」教授的話。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所以,她也是很有名氣的一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分享如何教出一個好孩子時,曾說過:「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在6歲前這個階段」。該管孩子什麼呢?李玫瑾教授提出了3方面。1.孩子的性格有這麼一句話「成也性格,敗也性格」,好性格能成就孩子的一生,同樣壞性格也能毀掉一生。
  • 如何培養一個好性格的孩子?李玫瑾:要抓住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在講座中提到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家長要抓住好好引導孩子的性格。堅毅、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樂觀、熱情和社交能力。這些性格,在教育領域稱之為一個孩子獲得成功的七個關鍵性格,而李玫瑾教授提出的觀點,其實也是間接培養這7種性格。
  • 【教育】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三歲時,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四歲時,家長要教會孩子等待和自律; 五歲時,家長要在誘惑訓練中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 如何養好一個孩子?李玫瑾: 3歲立恩, 6歲立威, 12歲立價值
    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3歲以前,關係是教養的根基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因為早期情感的缺失,會造成親子間終生的隔閡,也將成為管教中最難消融的問題。
  • 李玫瑾:孩子7歲前,如果擁有這幾個本事,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在孩子7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來孩子以後是否有出息,工作是否順利,能否在未來的生活中變得很好,7歲這個年紀對孩子來說是特別關鍵的。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說到,如果孩子在7歲之前,家長能夠幫助孩子擁有這4項能力,那麼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家長基本就不用再發愁了。1、擁有探索精神每個孩子都是好奇寶寶,對於很多未知的事物他們是很有欲望去探索的。有的父母不敢讓孩子自己去做,害怕孩子做錯,但其實這是錯誤的。父母應該接受孩子的犯錯,並積極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在這過程中不斷的成長。
  • 這七種能力孩子受益一生,父母一定要教給孩子
    1、在《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和史蒂芬.格倫博士合著的一本書中,提出了要成為有能力的人,必須具備的「七項重要能力」。1、自信心:相信我能行!2、價值感: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4、內省能力: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和自我控制。5、人際溝通能力:善於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6、整體把握能力:以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7、判斷能力: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 如何養好一個孩子?李玫瑾:3 歲立恩,6 歲立威,12 歲立價值
    01  3歲以前  關係是教養的根基 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因為早期情感的缺失,會造成親子間終生的隔閡,也將成為管教中最難消融的問題。孩子剛出生時,是脆弱而孤獨的,他們不會動、無法說,養育者的回應,構成了他對世界的信念。
  • 李玫瑾:孩子叛逆不是當下的問題,真正的原因在6歲之前就埋下了
    這種兒童心理現象也在兒童教育界得到了重視,很多教育專家也對此進行過研究,我國公安大學的青少年兒童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對此這是這樣看的:孩子發生叛逆並不是當下的問題,而是在6歲之前埋下的隱患。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心理成長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其中0~3歲為服從階段;3~6歲為協商階段;6~12歲的獨立階段;12~18歲為叛逆階段。
  • 李玫瑾:好孩子是狠心管出來的!6歲之前該管什麼?答案值得收藏
    並且表示,6歲之前家長的話就像是黃金,甚至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而6歲之後的話就像泥土,孩子聽了都嫌煩。因此李玫瑾教授表示:好孩子就是狠心管出來的!6歲前狠管三方面,成就孩子未來:第一方面:狠管習慣巴金曾說:「孩子的成功教育就是從培養好習慣開始。」孩子6歲前養成的各項習慣可能會陪伴孩子的一生。
  •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
    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表示:「情商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的成才,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出現這幾個信號,家長要做好準備
    你會發現14歲的孩子,開始偷偷的曠課,15、16歲的孩子開始沉迷於網絡世界,總之青春期的問題接踵而至,處理不好,父母與孩子的隔閡也會越來越深。所以這個階段,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並且採用正確的方法和孩子相處。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不想讀書時,父母這樣回答,要比打罵更管用
    李玫瑾教授還表示,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而讀書,但並不單純地對孩子說讀書很重要,而是要通過言語向孩子表達清楚,告訴孩子:你的未來並不取決於你現在生活的好壞,沒有人會為你編排命運,你的命運要有自己書寫,你的未來應由你自己掌控!
  • 李玫瑾坦言:養育女兒,牢記這4句忠告,將來孩子能少走不少彎路
    李玫瑾坦言:養育女兒,牢記這4句忠告,將來孩子能少走不少彎路一、堅持原則,保留底線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表示,作為女孩想要獲得更多的尊重,那麼一定要堅持原則,保留底線,要指導原則和底線是女孩子最重要的自我保護工具。
  • 李玫瑾: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建議替孩子捕捉一次!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講道:孩子一生有三次「變聰明」的機會,建議替孩子捕捉一次。第二個機會:3-6歲3-6歲可以說是孩子大腦發育的又一個高峰,此時孩子們的認知能力有了基本的提升,他們能夠和小大人一般和父母交流溝通,只不過現在的孩子由於身邊的新鮮事物太多,很難靜得下心來。專注力的強弱,關係到腦發育狀況哈佛研究會表示:3-6歲孩子專注力參差不齊,專注某件事的時間越久,孩子的大腦開發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