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的阿盧斯教授說:「一旦過了幼兒期,人的大腦功能就不可逆轉了,人生初始是大腦的形成時期,這個時期一旦結束,這項工作也就基本完結。」
人越走上社會,越理解「性格決定命運」這個詞,同時深刻地感覺到「江山本性容易改變」不是一句簡單的俗語,為什麼性格這麼難改變?
古人曾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並不是沒有科學依據,在育兒領域也有這樣「三歲定終生」的理論。 孩子三歲時的性格,意味著已經有大人時的雛形了。
紐西蘭有長達30多年的跟蹤調查,人數達到1000人。 當時選擇了3歲的寶寶追蹤到38歲,每年進行追蹤記錄。
結果發現,被認為是自信開朗的孩子,長大後依然樂觀開朗。 小時候膽小沉默的孩子們長大後更容易緊張,陷入負面情緒。
可見,想要培養出一個好性格的孩子,就要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努力了。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在講座中提到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家長要抓住好好引導孩子的性格。
堅毅、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樂觀、熱情和社交能力。這些性格,在教育領域稱之為一個孩子獲得成功的七個關鍵性格,而李玫瑾教授提出的觀點,其實也是間接培養這7種性格。
李玫瑾教授強調孩子在六歲前,要從六個方面出發,克制任性、防止自私、學會控制、防止壓抑、學會忍耐、經歷挫折。
克制任性:李玫瑾教授強調,在孩子6歲前,一定要對孩子說「不」,尤其孩子在買玩具撒潑打滾時,家長一定不要妥協,任他哭鬧,訓練幾次,他就明白了哭鬧沒用。
防止自私:李玫瑾教授表示,不要讓孩子第一個上桌、第一個動筷子,要讓他吃東西前分享。從小就養成這樣的習慣,這是讓他心裡有別人,長大他會更有責任感,這也是收穫朋友的基礎。
學會控制、學會忍耐:可以在孩子喜歡吃的巧克力上,進行訓練,比如要求孩子3天吃一次,但能一次吃三塊。這是訓練孩子性格中的堅毅和自控力兩部分。
防止壓抑:雖然李玫瑾教授強調一定要對孩子說「不」,但不能讓孩子性格壓抑,鼓勵孩子多交流,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樂觀熱情、善於溝通的個性。
經歷挫折:李玫瑾教授看過很多真實的案例,認為挫折訓練是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時候讓他多受一些體力之苦,比如學遊泳、跑步、踢足球這些體力運動,可以提升他的抗挫折能力。
李玫瑾教授強調:個性有先天地,而性格不是。性格是在後天教育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
可見,想要孩子成為一個好性格的人,父母要做好這第一任的老師,因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互動對象,孩子在父母身上不僅模仿了行為,還模仿了性格。
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身上從未體會過關心別人、體諒別人,自然在未來的社交中,也無法換位思考,人際關係自然很糟糕。
其實,除了李玫瑾教授提出的6個方法以外,如今情商啟蒙的故事也是非常受用的。據研究表明:童年的閱讀能夠塑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99.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本才10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