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蘇州尚想心理」↑關注我們
作者:施琪嘉
來源:開森心理(ID:kaisenxinli)
01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松子做的鬼臉,她做鬼臉的起源是為了逗父親笑,以後每當她碰到緊急情況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做鬼臉。松子經常做的鬼臉在催眠中叫作錨定,錨定的意思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另外一件事情同時發生,這兩者能聯繫起來。松子的父親一直都不笑,但松子希望父親對她露出笑臉,只有當她做出鬼臉時,父親才會笑一下,錨定就是她的鬼臉和父親的笑聯繫在一起。
我們在平時用錨定也比較多,比如在車前掛觀音菩薩像保平安,戴手鐲或胸前掛黑曜石,仿佛這樣就會有神靈來保護自己。
錨定在創傷裡面有另外一個名詞來形容,叫扳機點。在電影中,松子被懷疑偷了別人的東西,並遭到校長的訓斥,那一刻,她也做了一下鬼臉,但是她不知道為什麼校長更生氣了。校長說:「我們在講嚴肅事情的時候,你能不能不開玩笑?」實際上,一個扳機點可以激發創傷。比如,一個人開車出了車禍,以後他就不開車了,車子的引擎聲或是鳴笛聲都會讓他產生驚恐的感覺,所以汽車引擎的聲音就是一個扳機點。
壞的回憶是導致創傷和驚恐發作的扳機點,但好的回憶也有扳機點,例如聽到某一段音樂或聞到某一種香味。所以,松子在危急的時候做這個動作,是因為內心特別期待校長能夠對她好一些,但校長不領這個情,也並沒有被逗笑,而是更加憤怒。因此,松子的一生有一個標記——帶有特徵性的鬼臉。她的鬼臉對創傷來說是一個扳機點,但是對於松子來說卻指向創傷的相反方向——渴望看到父親對她露出笑臉。這是鬼臉具有的意象。
02
如果我們向深處探究,松子為什麼希望自己的父親露出笑臉呢?是因為父親對她那個殘疾多病的妹妹要比對她好。我們會發現松子家裡有一個特別奇特的現象,就是替代兒童。有些人為了懷念去世的親人,用親人的名字給自己的孩子命名,這孩子就不再是自己了,而是代表親人,這就叫作替代兒童。
松子也是一個替代兒童,她不是為自己活著,因為父親把注意力放在妹妹的身上,而妹妹是一個殘疾人。父母的注意力不在健康的孩子身上,他們內心的想法是:健康的孩子可以有更好的前途,不需要我們照顧。這樣的話,健康的孩子內心中就會有一個聲音:我還不如病了算了。
父母對於殘疾孩子的照顧,有一種病態的痴迷,松子的家庭就是這個樣子,父親特別愛她的妹妹。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果父母喜歡一個孩子,那麼他們喜歡另一個孩子的能力就會下降。松子活得不像她自己,而是為妹妹而活,即便她的成績好,將來也不能分財產;即使她今後有錢了,也應該分給自己的妹妹。松子並不願意被父母親安排成替代兒童,所以有時候她會跟妹妹說:你一點兒都不可憐,你是最討厭的人,我才可憐。
如果孩子夭折了,父母沒有完成哀悼的過程,他們就會把活下來的孩子與死去的孩子進行對比,但是活人永遠比不過死人。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們就會說:「如果你的哥哥或姐姐還在的話,那就好了,他們絕對不會像你這個樣子。」所以活著的孩子就是一個替代者。
父母對於患病的孩子有幾種矛盾的心理。第一種就是內疚感,他覺得孩子生病是因為自己沒有當好父母。第二種就是父母的自戀感和病態的權威感在生病的孩子身上得到了體現。
松子一生的命運走向,就是想要獲得父親的愛,和妹妹競爭。但是在家庭中,這種競爭是註定要失敗的,因為她不是殘疾兒童,父母註定要把松子當作一個替代兒童來對待:即便你今後成功了,那也是你應該做的,因為你的妹妹不行,所以這個家裡就要靠你養;如果你沒有成功,那你就更不行,可能你在某些方面還不如妹妹孝順,因為姐姐可以天天與我們在一起。
03
一般勵志類電影的結局,都是好人一生就像受到詛咒一樣,不斷向深淵滑過去。榮格提出過一個經典的理論,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願意承認的人性陰影的一面,比如憤怒、恐懼、嫉妒、傷感、抑鬱。人性黑暗的這部分並不完全都是不好的,比如一個人如果有強烈的嫉妒心,可能會促使她更加努力去完成某些工作;如果一個人特別抑鬱,可能會激發他的創作力,在畫畫、寫作和音樂上做出與人不一樣的成就,特別是有抑鬱氣質的男性容易引起女性的青睞,因為他可能激發了女性母親般的照顧感。
這個電影中呈現出來的全都是陰影部分。大家寫出特別多的觀後感,也許是因為松子呈現出來的陰影部分激活了自己的陰影,比如說偷東西。當然,她偷東西並不是真的偷,而是為了息事寧人,想把這件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松子膽小怕死,為了達到目的可以撒謊,可以不面對事實,甚至後來去當舞女、做性工作者、做受虐狂等,這些都是屬於陰影的部分。所以一個人待在陰影中太久,久而久之就走不出來了。那些吸毒者、監獄裡的囚犯或是黑社會,他們的世界規則與我們可能完全不一樣,因為他們習慣了待在陰影之中。
松子似乎在陰影中走得越來越深。松子和作家在一起,但這個作家沒有什麼才能,寫不出東西的時候就拼命虐待她。在陰影中,每個人可能都有受虐的這一部分,被人打是一種受虐,把胃撐大、不睡覺、拼命抽菸或是通宵打麻將也是一種受虐。當然,在關係中,我們可以讓對方去虐待自己,用很惡毒的話來罵自己。松子和作家在一起的時候,作家無論怎麼虐待她,她都得不到滿足。所以這個作家最好的結局就是死掉,因為待在陰影中的一個結果就是死亡。
這個在榮格的理論裡面有一個名詞,叫作黑化,像待在地獄一樣。電影中不僅有很多旋轉的黑色東西,而且還有很多瞬間變化的東西,這些都代表死亡。所以松子的結局就是死亡。
04
松子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她競爭不過姐姐,也被父親嫌棄,只能通過做鬼臉來贏得父親短暫的笑容。所以她似乎是一直向著黑化的方向走,她找的人也加快了她黑化的過程。松子也有發光的時候,其實她具有很好的講演能力和舞蹈能力。她拼命地在生活,即使在做性工作者的時候,也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能。可是一個人如果待在黑化中,結果就是死亡。
榮格在提到黑化概念的時候,還提到另一個名詞,就是重生。人在死亡之後,可能會重生。現實中有很多這種黑化—死亡—重生的過程,比如夫妻之間吵架吵得很厲害,其中一方出軌了,一般來說,結果就是死亡,即婚姻會結束,但有的時候夫妻吵著吵著,也沒有離婚,而是夫妻關係慢慢變得平穩了,好起來了,這就說明他們度過了黑化階段。
通常在幾種情況下,黑化可以讓人重生:被別人打殘、被抓進監獄坐牢或家人的去世。松子本來有重生的可能性,遇到理髮師是她經歷一系列黑化之後唯一重生的可能,但是很可惜,她殺人之後被警察抓到了監獄。其實電影在這裡是可以反轉的,因為她是正當防衛,只要有律師出來幫她辯論就可以,但電影的導演是個非常黑化的導演,所以註定了松子悲慘的結局。日本人住的小島不大,資源缺乏,每個人在內心中都有一個原型就是日本會沉沒,地震要爆發,所有人都惶惶不可終日。所以電影一定會向著暴亂和死亡的方向走,對於日本來說,死亡的恐懼要遠遠大於生,所以導演最後一定會讓松子走向死亡。
另外一個值得講的就是,電影中的松子是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了特別多的角色:老師的角色、廣告女的角色、性工作者的角色、受虐者的角色。有時候我們不禁會想,什麼樣的人會做這麼多種角色的轉換呢?有可能是社會適應能力強的人,但我們也要考慮創傷的可能性。因為如果父母親對待兒童特別好的話,他就沒有必要待在其他角色裡,而是會回到自己的主角色——父母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讓他當自己的孩子,那麼他就會出現解離狀態。
在創傷的解離狀態之下,一個人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比如,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受過特別大的創傷,他會發展出來一個能力,就是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松子在成年的時候變成了特別多的角色,但是臉部怪異的表情說明在松子內心中,她必須努力去扮演父親期待的角色,所以她的鬼臉是一個隱喻。松子的人生是一個扭曲的、扮演出來的、戴著面具的人生。榮格學派有一個名詞叫作面具,每個人都有面具,松子的人格面具就特別多。
05
電影以悲劇收場,從大的方向來說,這跟日本的民族危機有關,日本的一個原型就是災難和毀滅,國民們都惶惶不可終日;從小的方向來說,松子的父母對她的嫌棄和忽略,讓她產生一種毀滅的感覺,她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日子,壞日子才是應得的。很多父母親在眼神、話語和行為中就傳遞給孩子這樣一種感受,即父母不喜歡孩子,孩子不配,也不值得過好日子,有些父母親甚至會嫉妒孩子,不喜歡孩子過上好日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實松子最孝順她的父母,因為她如父母所願沒有過上好日子。
電影哪一段對你最有影響,說不定這一段就是你自己的投射:是施虐、受虐的這一段,是做性工作者的這一段,是廣告特別多的歡樂的這一段,還是殺人的這一段呢?每個人的關注點不一樣,這也說明人生最終是一個悲劇。如果說得比較絕對一點,每個人最後的結局都是死亡,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所以整個人生就是一個悲劇。
在這個悲劇之中,你如何去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從松子的這一生來講,她死亡的時候可能只有五十幾歲,算是比較年輕,但她很早就埋下了毀滅的禍根。所以,作為父母親來說,要對自己的孩子好一點兒,不要給孩子那種終身暗示性的詛咒,而是要給孩子祝福。
本文字稿節選自施琪嘉老師主講「人性放映機:電影心理治療50講」。
(圖片來自網絡。我們對作者和資料來源方表示由衷的感謝和敬意!如果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內予以刪除。)
蘇州心理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
蘇州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單位
嚴選資優心理諮詢師
14年實體心理諮詢
14年專業品質鑑證
尚想心理市區總部
地址:蘇州市帶城橋路101號二樓
電話:18012781812,(0512)65120161
尚想心理門診
地址:蘇州市吳中區北溪江路208號石湖華城南門1幢213室
電話:0512-67862616,17714062616
門診時間:周一至周日9:00~17:00
周三13:00~17:00開設睡眠門診
周六9:00~17:00開設情緒壓力門診
尚想心理園區中心
地址:蘇州市工業園區嘉瑞巷18號金匙望湖大廈1幢623室
電話:18015581230,(0512)65934330
尚想心理新區中心
地址:蘇州市高新區金山路3號No.3文創園302室
電話:0512-68563233,18168181719
尚想心理崑山中心
地址:蘇州崑山虹橋花園203室
電話:0512-57227102,1815156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