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破解彈奏謎團「琴瑟和鳴」得以重現 一弦思千年

2021-01-13 百家號

本版配圖為袁佳音在演奏古瑟 受訪者供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奚柔

在古詩文塑造的意象裡,瑟算是出鏡率較高的一個。從《詩經》裡「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到對酒當歌的曹操誦出「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再到李商隱的情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瑟」這件中國最古老的弦鳴樂器之一,承載著古人的真摯情感。

然而,對今人來說,撥弦鼓瑟的場景卻難得一見,當形制相似的古琴、古箏成為民樂器中的流行款時,瑟卻在歷史長河中一度失傳。近年來,隨著考古出土,瑟從千年沉寂中醒來,神秘面紗正被悄然掀開,「琴瑟和鳴」的佳話也重新上演。

「五十弦」的古瑟為何縮水一半?

7月25日,第二屆內地與港澳中學生文化遺產暑期課堂在河南博物院舉行,華夏古樂團以一曲鐘磬與瑟合奏的《鹿鳴》來歡迎三地學子。早在《詩經·小雅》裡,就有記載「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鼓瑟來迎接遠方來的客人,是古人的傳統。

「怎麼和古箏有點像?」「這聲音沉靜柔美,不如古箏那麼高亮,也沒有古琴那般低沉。」看著舞臺上的樂器,從未見過瑟的學生們相互嘀咕起來。其實,所演奏的這兩張瑟來頭可不小,它們分別是復原自信陽長臺關1號墓出土的錦瑟和2號墓出土的黑瑟,距今有兩千多年。

在和古瑟演奏員袁佳音交流時,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得以近距離欣賞這兩張復原的古瑟,其中錦瑟上還能看到狩獵巫舞圖案。兩張瑟用桐木製作,均為25弦,而古箏最常用的規格為21弦,形制也比現在古箏大,最明顯的區別是支撐弦的琴碼有兩排,且較低。

相傳,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李商隱詩句有雲「錦瑟無端五十弦」。而兩張復原古瑟卻是25弦,這也是考古出土古瑟的基本形制。為何瑟的弦數縮水了一半?

這要從黃帝神話說起。文獻記載:「庖犧(即伏羲)作五十弦,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弦,具二均聲。」袁佳音的講述或許更為生動,「相傳素女將瑟彈得哀婉慘絕,黃帝越聽越覺得悲傷不能自已,最後派人將瑟破掉一半,心情才漸漸平復」。

瑟在西周時期就被應用於宮廷雅樂之中,但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就基本失傳了,唐宋以來的後世瑟已不同於古瑟,至明清時期瑟已經成為一種禮器。瑟的沒落,從唐代詩人張籍的《廢瑟詞》中可見端倪,「古瑟在匣誰復識,玉柱顛倒朱絲黑。千年曲譜不分明,樂府無人傳正聲」。

具有悠久傳統、繁榮一時的古瑟為何會消逝?袁佳音認為,瑟的沒落或許與編鐘樂的沒落有很大關係,「瑟一般被作為宮廷雅樂合奏樂器,多與編鐘樂器合奏,後來琴、箏等彈撥樂器逐漸向個人化、娛樂化方向發展,成為獨奏樂器,琴廣泛地流傳於文人雅士之中,瑟由音樂風格個性化的箏所代替」。

考古破解彈奏謎團「琴瑟和鳴」得以重現

由於年代久遠,上述兩張戰國瑟出土時,琴弦早已不復存在。殘碎成塊的瑟,經過整理拼合,大體可恢復原形,但有瑟無弦對樂器來說終究是個擺設。

還好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保留了完整的絲質瑟弦,為琴弦復原提供了參照。出生於河南開封的古琴名家丁承運教授對瑟的定弦展開研究,他將琴碼分為兩排,外9根弦和內16弦分別成兩排琴碼排列,利用雙排瑟柱之間的音高差別實現瑟與編鐘古樂的旋宮轉調。

破解了定弦,可內外兩組琴弦該如何彈奏?古人雖沒有留下來一張光碟供今人模仿,但河南淮陽於莊漢墓的彈瑟俑,為後人提供了蛛絲馬跡。這座瑟俑右手作彈弦狀,左手抬起,雙手呈前後交替演奏狀。這與琴、箏雙手分置琴弦左右兩側不同。

丁承運由此探索出演奏瑟的技法是右手演奏內16弦,左手演奏外9弦,兩手交替演奏。袁佳音特意演示了這個被稱為「左右手前後勾搭交替演奏」的方法,上下取音,配合撥動著兩組有著音高差別的琴弦,變幻多樣,給人一種獨特的彈撥樂器視聽感受。

袁佳音自幼學習古箏,初彈瑟時,對瑟的音樂風格難以把握,經常會彈出箏的感覺。經過不斷摸索,曾師從河南箏派名家曹桂芬的袁佳音,決定保留傳統技法,追求瑟音的古樸蒼勁,儘量不用「提弦」等現代複雜的彈奏技法,並主要演奏《詩經》樂曲和古曲。

「除了將古老樂器展現給大眾,還要傳遞古人的審美,以及古人對世界的情懷。」袁佳音彈奏瑟時,會深入了解曲子背後的故事背景和文學內涵,從中感受到是在和古人對話。

古文獻記載常把琴和瑟相連,用「琴瑟」來形容和諧,例如用「琴瑟和鳴」比喻夫婦情篤和好。1998年,丁承運開始研究古琴與古瑟的合奏,並且夫唱婦隨,經過不斷探索,這對伉儷終於使「琴瑟友之」的場景在今天上演。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也有琴瑟和鳴的《鳳求凰》經典曲目。

邊演奏邊改進只為貼近古瑟「古風」

與瑟相伴18年的袁佳音始終在尋找古瑟的「古風」。她希望能儘量還原瑟的古代樣貌,「復現古樂不應該怕麻煩,雖然不可能原汁原味地還原,但作為博物館工作者,要盡最大努力讓現代人見到最接近古瑟的模樣。」

兩張復原古瑟的瑟首處,均有四個立柱,這是古瑟特有的瑟枘(rui)。根據出土古瑟遺留下來的系弦方式,瑟弦是按組纏繞在瑟枘處。佳音正在使用的古瑟雖然保留了瑟枘,卻依然採用的是古箏上弦方法,但她透露,已與樂器研究專家溝通,恢復瑟絲弦演奏與傳統的上弦方式。

實際演奏中,新問題也不斷湧現。如瑟弦材質是否應該還原古代而採用絲弦,是否應該佩戴義甲等問題,都在古瑟小圈子裡不斷進行著探討。

考慮到日常演出的音色多樣化,目前大多復古樂團複製的古瑟均為尼龍弦、高琴碼,多與古箏相仿。而文獻和考古數據中可以得知,古瑟的弦多為絲弦材質,但是瑟在張絲弦後,出現瑟弦張力不夠,琴碼易移動,在演奏中常出現音高不穩定、音色共振不佳等情況。

為此,經過制弦專家研究,製作的複合絲弦解決了這一問題,在不降低瑟碼的情況下,仍能較好地產生共振,而且還較為真實地保留了絲弦的音色,這種複合絲弦結合了尼龍線和絲弦的優點,使其音色溫潤,韌性也很好。

河南博物院複製的瑟弦材質便是多種材質並用,但為靠近古文獻記載的「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瑟弦特意以朱紅色來區分八度。

古人彈撥瑟弦是否戴著義甲不為人知,但今天演奏古箏時,人們一般戴著玳瑁義甲,這也被借鑑到古瑟彈奏中。不過,在佳音看來,這種義甲會讓人有一種古瑟貌似古箏的音色之感,難以呈現古瑟風貌。她注意到有考古出土的疑似骨質指套,便嘗試用牛角質地的義甲代替玳瑁,彈出瑟音溫潤不燥,更接近古瑟音色原貌。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華飛

相關焦點

  • 琴瑟再和鳴 一弦思千年
    從《詩經》裡「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到對酒當歌的曹操誦出「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再到李商隱的情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瑟」這件中國最古老的弦鳴樂器之一,承載著古人的真摯情感。  然而,對今人來說,撥弦鼓瑟的場景卻難得一見,當形制相似的古琴、古箏成為民樂器中的流行款時,瑟卻在歷史長河中一度失傳。
  • 一天一個成語——琴瑟和鳴.現在這個社會能擁有一個琴瑟和鳴的愛人很難吧
    生一男兩女,十餘年從無角口之事。」亦作「琴瑟和同」。4.《群音類選<諸腔類點絳唇>》:「願心兒折桂乘龍,怎能勾魚水相逢,琴瑟和同。」5.《詩 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後用「琴瑟相調」比喻夫婦感情融洽諧樂。6.元·王子一《誤入桃源》四折:「今日也魚水和諧,燕鶯成對,琴瑟相調。」
  • 千年古墓內出土大量藍色人骨,考古專家急忙換上防護服,揭開謎團
    2013年某天,雲南省祥雲縣一名李姓村民,在田間勞作之時,偶然發現有一處地面不同尋常,不停地向外冒著水。當時正值隆冬時分,水源並不富足,地面怎麼會如此大量的湧出水源呢?村裡人立即將此事匯報給當地文物部門,文物部門的考古隊和專家趕到後,立即對該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經過仔細發掘勘探後,專家確認這是一座2000年前的古墓群。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在此墓葬內發現了大量的棺槨,卻多浸泡在地下水中。由於其原料大多是烏木,得以完好保存。這座古墓群到底出自哪個朝代?
  • 大樂與天地同和(上)——琴瑟和諧的文化詮釋
    筆者擬就探索所得,做一簡要論述,以就正於學界同仁。鑑於音樂理論總是後於音樂實踐,而儒家又以夫妻為人倫之始,故從琴瑟的和諧及其文化意義談起。一、上古琴瑟現象與其象徵意義琴和瑟是我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中國上古時期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就是文獻中幾乎所有提到琴或瑟的地方都是琴瑟並稱(琴和瑟單獨表述的場合寥寥可數)。
  • 「琴瑟和鳴」不止是句吉祥話 來聽一場琴弦上的「甜言蜜語」吧
    圖說:「琴瑟和鳴」明日將重現舞臺 官方圖 下同成語「琴瑟和鳴」寓意和美,意指夫婦情篤和好,時常被當成祝福語印在喜帖或名片上,讓人錯覺「琴瑟」仿佛離我們很近。可事實上,舞臺上的「瑟」沉寂將近半個多世紀,鮮見於舞臺。
  • 成語中的音樂【第49期】琴瑟和調
    在我們周圍,當參加新婚慶宴或結婚紀念的活動時,賀聯賀帖、祝詞祈願中往往少不得「琴瑟」兩字,更多是含「琴瑟」的四字詞語,如琴瑟和調、琴瑟調和、琴瑟相和、琴瑟和鳴、琴瑟和同、琴瑟甚篤、琴瑟和好、琴瑟靜好、琴瑟之好、琴瑟之歡、琴瑟之樂。    顯然,琴瑟在此是喻指夫妻。琴瑟是我國兩種傳統的撥弦樂器,琴瑟同時彈奏,聲音和諧美妙,比喻夫妻恩愛,幸福美滿,極為恰當。
  • 一弦一柱:春秋與戰漢時代的琴瑟吉金與靡靡之音 / Musical Indulgence in Ancient China
    春秋戰國時期到魏晉時代,銅樂器逐漸淡出使得弦樂也變得更加重要,中國也逐漸進入以琴瑟和鳴為主的時代。1978年,隨著戰國時代曾侯乙墓的發現,人們對戰漢時期的樂器與禮制認知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曾侯乙墓出土大量的樂器,其中編鐘一架65件,編磬一架32件,鼓3件,瑟7件,笙4件,排簫2件,篪2件。
  • 千年曠世古琴,一弦驚豔至美滹沱
    圖片來自網絡伯牙絕弦以念高山流水至交情,鍾儀以琴瑟瀟瀟抒懷愛國志,古琴作為高雅修養的君子之物,以琴音寄情,成為文人雅士所愛。而在歷代帝王貴胄中,隋煬帝更把《蔡氏五弄》和《嵇氏四弄》等琴曲,納入到進士考試的科目中,足可見古琴在千載歷史中的深厚地位與文化價值。
  • 琴瑟和鳴,詩化成歌
    和上期「巫娜演出」欄目介紹李孔元老師和巫娜老師在心法上的見地相比較,丁承運老師和巫娜老師之間的探討,更多地是從古琴不為人所知的一面去推進,繼而讓習琴者、愛琴者能夠對古琴本身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這其中,丁承運老師所提到的琴和歌的關係最令人值得回味。
  • 琴瑟和鳴!郎朗與嬌妻合奏鋼琴曲撒狗糧
    原標題:琴瑟和鳴!夫妻倆揮手互動十分親密,與粉絲觀眾做遊戲超開心,現場合奏鋼琴曲琴瑟和鳴。此前宣布懷孕的吉娜穿著黑色連衣裙,小腰依舊纖細,身材還是很好!
  • 琴瑟和鳴|吳山明 高曄伉儷藝術作品欣賞
    琴瑟和鳴自古以來最為世人所歆羨。吳山明先生之寫意人物,久負盛名,領軍江浙。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 如何用音樂詮釋「琴瑟和鳴,歲月靜好」?聽他說!
    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古琴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7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丁承運受邀作為主講人,攜妻子——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伯牙琴會理事傅麗娜一同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詮釋琴瑟和諧的文化。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 未來7天,山盟海誓,琴瑟和鳴,3星座一心一意,同舟共濟
    年輕的時候我們談戀愛的時候都喜歡山盟海誓,甜言蜜語,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激情的消散,那些甜言蜜語有些卻難以實現,但是有的人他們十分的重視承諾,許你一生一世,那便會和你白首偕老,永不分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未來七天,山盟海誓,琴瑟和鳴,3星座一心一意,與愛人同舟共濟。
  • 千年學府 其命惟新(1)千年弦歌
    牢記總書記囑託,走向全面現代復興的嶽麓書院,不斷推進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千年學府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從17號起,湖南衛視推出七集系列報導《千年學府 其命惟新》,解讀新時代下嶽麓書院以及湖湘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全新使命。第一集,我們一起去探訪嶽麓書院千年來弦歌不絕的原因。 記者 吳方:嶽麓書院為何能延續千年辦學不絕,成為一座「活的書院」?
  • 湖湘群星譜丨考古大家譚維四:「倒帶」千年萬般景
    曾侯乙墓出土的連襟大壺 曾侯乙墓發掘現場 曾侯乙編鐘 文丨光明日報記者 焦 健 考古是對歷史的「倒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這些被掩埋了成百上千年的文物,經考古人的手,得以重見天光,從時間的深處甦醒,提供穿越歷史的「密碼」。
  • 【一詩一文物】:錦瑟無端五十弦
    錦瑟                  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 12月聖誕節,暗香瀰漫,桃運飆升,淺笑而安,琴瑟和鳴,百年好合
    導語:12月聖誕節,暗香瀰漫,桃運飆升,淺笑而安,琴瑟和鳴,百年好合金牛座爭強好勝的勝負欲你需要適度控制,沒有必要事事都要爭輸贏。12月聖誕節,暗香瀰漫,桃運飆升,淺笑而安,琴瑟和鳴,金牛座百年好合。工作方面,工作方面比較平穩,暫時表現機會不明顯,可以將手頭上的瑣事一件件處理完畢,也能夠減輕自己前行的負擔。
  • 1月下旬,愛情修成正果,舊情人主動回頭,成雙成對,琴瑟和鳴
    1月中下旬,愛情走到最後,舊情人積極回首,雙雙對對,琴瑟和鳴的雙子座。雙子座是一個時刻在尋覓神秘感的十二星座,她們大腦聰慧,對一切事兒卻又僅有三分鐘的關注度,沒有充足的細心,她們對愛情一樣也是期盼神秘感,喜愛在追求完美全過程中所產生的刺激性感,她們對的新事物都是會造成好奇心。
  • 最後10天,紅娘作伴,內心澎湃,再墜情網,琴瑟和鳴,攜手餘生
    最後10天,紅娘作伴,內心澎湃,再墜情網,琴瑟和鳴,攜手餘生摩羯座摩羯座男生的個性沉穩冷靜又成熟理性,有著睿智的思想和高瞻遠矚的先見。他們更加看重他人的能力、思想、以及價值觀和人生觀,而不是外表的模樣,因此他們也算不上是顏控吧。如果長得好看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是長得好看而已就太可惜了。所以他們並不會刻意去追逐長相漂亮的人,而是會被有才華的人吸引。最後10天,紅娘作伴,內心澎湃,摩羯座再墜情網,琴瑟和鳴,攜手餘生。
  • 西洋樂器——弦鳴樂器
    西洋樂器——弦鳴樂器西洋樂器主要是指18世紀以來,歐洲國家已經定型的管弦樂器和彈弦樂器、鍵盤樂器。弦樂器是樂器家族內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古典音樂乃至現代輕音樂中,幾乎所有的抒情旋律 都由弦樂聲部來演奏。總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發出聲音。小提琴琴身長約35.5釐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小提琴屬於歌唱性的旋律樂器。因此,如何在小提琴上發出歌唱般的豐滿、動聽的聲音,是小提琴演奏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就小提琴的演奏技術來說,有以下各種主要基本功。中提琴音色柔和低沉擦奏弦鳴樂器。提琴族中的中音樂器,外形及結構與小提琴基本相同,只是形體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