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在開展施工,施工的工人在推土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個大型陶翁,於是停止施工,打開翁蓋,裡面各種珍稀文物金光閃閃,裝滿了千餘件金銀器、玉器和藥材等物品。其中,一件特別珍貴的文物就是唐代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代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4.5釐米,壺口近似圓柱狀,覆蓮樣式的壺蓋以一條銀鏈與提梁連接;壺腹兩側面凸顯出鎏金舞馬紋樣,駿馬口銜銀杯,長鬃覆頸,長尾舞擺,後腿曲坐,奮首鼓尾,躍然起舞;壺下端焊微向外撇的圈足。
這件銀壺的製作需要高超的金銀器工藝水平,先將一整塊銀板大致錘碟成壺的雛形,將舞馬紋印在壺腹兩面,最後將將壺蓋與提梁相連。其造型並非中原漢族器物的傳統造型,與當時北方契丹族所使用皮囊壺樣式一致。因此,它也是唐代中原漢族與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證。
在盛產馬匹的西域,自古就有人馴化出舞馬供表演取樂,形成了古老而著名的舞馬藝。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在位期間,逢玄宗生日的時候時,都會舉行慶典,以舞馬慶生。此時的舞馬披金戴銀,馬兒在《傾杯樂》等樂曲中,整齊劃一地表演。到旋律到高潮時,舞馬會跳到旋轉如飛的床板上,領頭的舞馬還會把滿酒的酒杯銜起,到皇帝面前祝壽。這件銀壺上的舞馬應是當時舞馬祝壽情景的真實再現。
但舞馬表演在安史之亂後就終止了。安史之亂後,宮苑裡的舞馬四處流散。安祿山因喜愛舞馬,曾將一批舞馬私藏教習,後由交給他的部將田承嗣管理。因為舞馬一聽見軍中鼓聲就有條件反射,開始起舞,士兵們以為是魔神上身,十分恐懼,田承嗣就命士兵將這批舞馬處理了。從此,象徵著大唐盛世的舞馬表演,就在歷史上再也不見蹤跡了。因此,這件銀壺也是大唐王朝興衰的最好見證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