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內閣成員簡介

2021-01-18 公子瑄

袁世凱,河南人,北洋軍閥領袖。辛亥革命期間,掌握清廷實權的袁世凱利用民黨的軟弱性和不團結,以清帝溥儀退位為條件,攫取國家大權。

臨時大總統(2月15日當選,3月10日就職)

黎元洪,湖北人,湖北新軍將領,辛亥首義都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不久,民黨陣營便出現裂痕,孫武、劉成禺等首義諸人在上海成立民社,他們以黎為首領,與同盟會爭權,公開與同盟會對立。

臨時副總統(2月20日當選)

參謀總長(4月13日就任、由副總統遙領)

唐紹儀,廣東人,前清官僚,袁世凱莫逆,後經孫中山同意,加入同盟會。唐紹儀圖推行責任內閣制,同袁世凱的意圖不能相容,最終被迫棄職離京。

內閣總理(3月13日就任,6月27日免職)

交通總長(3月30日兼任,4月8日卸任)

陸徵祥,上海人,外交官,中國現代外交體制建設人。他一介書生,超然政治派別,在這個不良的政治環境裡,他成了派系傾軋的最大受害者。

外交總長(3月30日就任,6月29日組閣、仍兼任,9月22日辭職)

內閣總理(6月17日代理,6月29日就任,9月22日辭職)

外交總長(11月15日就任)

梁如浩,廣東人,曾為袁世凱幕僚,後加入國民黨。曾短期出任外交總長,但因拒絕籤署外蒙條約去職。

外交總長(9月16日就任,11月14日辭職)

趙秉鈞,河南人,袁世凱智囊,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他專攻偵探警察兩門,機智。對維護袁世凱獨裁統治,不遺餘力。

內務總長(3月30日就任,9月25日組閣、仍兼任)

財務總長(7月14日暫代)

內閣總理(8月20日代理,9月25日就任)

言敦源,江蘇人,經李鴻章薦舉給袁世凱,為北洋系中重要參謀人才。因不滿袁稱帝之舉,於1913年7月辭內務部次長及代理總長官職。

內務總長(5月2日暫代)

熊希齡,湖南人,清末民初政治家。辛亥革命期間因與立憲派張謇、梁啓超等擁護袁世凱有功,後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

財政總長(3月30日就任,7月14日辭職)

周學熙,安徽人,著名實業家,袁世凱推行新政的得力人物。其出任陸徵祥內閣財政總長後,為袁世凱籤訂善後借款合同。

財政總長(7月26日就任)

段祺瑞,安徽人,北洋高級將領,袁世凱重要軍事助手,與馮國璋、王士珍被稱為「北洋三傑」。辛亥革命期間,其聯名前線北洋將領致電清帝退位。後坐鎮陸軍部,在北洋內部逐漸自成一系。

陸軍總長(3月30日就任)

劉冠雄,福建人,閩系海軍首領,袁世凱親信。其出任海軍總長後,海軍成為袁手中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

海軍總長(3月30日就任)

交通總長(6月27日暫代)

王寵惠,廣東人,民國時期外交、司法高級官員,近現代中國法學奠基者之一。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3月改任唐紹儀內閣司法總長。6月因忿於袁世凱的獨裁,與同盟會閣員一起辭職。

司法總長(3月30日就任,7月14日辭職)

王式通,山西人,前清官僚。北京政府司法部次長,在陸徴祥內閣司法總長王寵惠辭任後,暫時代理司法總長。

司法總長(7月16日暫代)

許世英,安徽人,前清官僚。趙秉鈞內閣司法總長,曾以總長身份阻撓宋教仁被刺案的審理調查。

司法總長(7月26日就任)

蔡元培,浙江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願與袁世凱政府合作而辭職。

教育(3月30日就任,7月14日辭職)

範源濂,湖南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北京政府唐紹儀內閣教育次長,與蔡元培等制定頒布《學校系統》及各類學校法令,逐步形成新學校系統。7月教育總長蔡元培辭職後,繼任趙秉均內閣教育總長。

教育總長(7月16日代理,7月26日就任)

宋教仁,湖南人,民國初期首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被稱為「中國憲政之父」。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法制院院長,起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 後出任唐紹儀內閣農林總長, 7月因不滿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辭去農林總長之職。

農林總長(3月30日就任,7月14日辭職)

陳振先,廣東人,清末民初政治家、農業經濟學家。北京政府農林部次長,7月出任陸徵祥內閣農林總長,後留任於趙秉鈞內閣。

農林總長(7月16日代理,7月26日就任)

陳其美,浙江人,同盟會元老,孫中山重要助手,被譽為「民國第一豪俠」。辛亥革命期間任上海滬軍都督。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工商總長,但未就職。

工商總長(3月30日任命、未就職,6月29日辭職)

王正廷,浙江人,民國時期外交官,長期在南方政府任職,推行革命外交。他熱心體育事業,因其對中國體育事業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奧運之父」。

工商總長(6月29日署理,7月14日辭職)

劉揆一,湖南人,同盟會成員。在出任北京政府工商總長後,旋即聲明脫離同盟會。 1913年,「宋案」發生,因受同志冷遇,另組「相友會」,不與國民黨合作。

工商總長(8月2日就任)

施肇基,江蘇人,外交官,中國第一任駐美國大使。唐紹儀內閣交通總長,後因病辭職。

交通總長(4月8日就任,6月27日辭職)

朱啟鈐,河南人,北洋政府官員,工藝美術家,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1912年7月起,連任陸徵祥、趙秉鈞內閣交通部總長。

交通總長(7月26日就任)

黃興,湖南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南京臨時政府陸軍總長,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不願放棄對軍隊的控制,將黃興任命為無實權的參謀總長。但黃興辭不就任。隨後袁任命其為南京留守府留守,辦理政府機關的結束事項及接收管理駐南京的軍隊。

參謀總長(3月30日任命、為就任,4月1日調任南京留守)

徐紹楨,廣東人,清末江蘇新軍統制官,中華民國開國元勳。南京臨時政府南京衛戍總督。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後,為籠絡人心,委任其為參謀總長,但徐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極為憤慨,堅辭不就。後袁世凱又兩次電請其出任倉場總督,授以軍政、鹽政、稅務、外交四權,徐亦斷然拒絕。

參謀總長(4月1日任命、未就職,4月5日辭職、調任倉場總督)

相關焦點

  • 民國元年,中華民國二十二位省都督簡介
    安徽都督 柏文蔚(1876年-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壽州人。革命黨,民國元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長。二次革命時,宣布安徽獨立,任安徽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逃亡日本。江西都督 李烈鈞(1882年-1946年2月20日),字俠如,號俠黃,江西九江人。革命黨,民國成立後任江西都督,1913年7月在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就任總司令,揭開二次革命戰幕。
  • 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有啥區別?北洋政府又是哪一時期?很少人知道
    看了之後就成立了中華民主共和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中華民國」,在清朝成為歷史之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在中國唯一合法並為外國列強所承認的政府就是中華民國政府。所以大家所知道的民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政府,它主要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是1912年到1928年,北洋軍閥政府。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大總統就是袁世凱,因為他是在北洋新軍發系的,所以在他統治的這段時間這叫做北洋政府。
  • 民國元年:南京記憶與時代剪影
    民國元年定都南京的曲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省各地軍政府相繼建立,迫切要求組建全國統一的共和臨時政府。  11月30日,全國11省代表23人在漢口英租界舉行籌建臨時政府的第一次會議。會議期間,傳來了漢陽失守的壞消息,但也傳來了江浙聯軍光復南京的好消息。
  • 名古資料庫之 民國時期北洋海軍造型風向標
    從1911年到1928年期間,北洋政府內閣先後更換了45次。在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者不斷舉行起義反對北洋政府。1912年,孫中山根據海軍的要求批准改組海軍,並重新任命軍官擔任關鍵職務。出任這些職務的人大部分是元清朝的海軍軍官。
  • 2019年這些民國少見的銀幣,個個都暴漲了!
    曹錕,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四任大總統。曹錕紀念幣,是1923年北洋政府為了紀念曹錕當上北洋政府大總統而鑄造的,發行量約為100枚。此幣分為銀質和金質兩種,銀質紀念幣主要是贈給普通官員,金質贈送給高級官員。
  • 中國1912
    說起來,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已於當年12月25日抵達上海;12月29日,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聯合選舉孫中山為民國的臨時大總統,並定好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正式舉行就職典禮。但孫中山此後並未立即趕赴南京,他仍然留在上海,幹嘛?找錢。革命爆發,最缺的,就是錢。
  • 老保定的衙門——民國前期保定城內的省、道、縣行政機關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這時的直隸省尚為清廷統治。為讓不久前被清廷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逼清廷早日退位,孫中山答應事成後可讓出臨時大總統之職,交由袁世凱接任。
  • 民國歷史人物——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
    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段祺瑞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 民國初年,陰陽曆並行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正式通電各省:「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其目的有三:一是共和成立,不用皇帝年號,而改為民國紀年,便於民眾記憶;二是陽曆沒有閏月,減少了陰曆閏月的換算,便於年度預算;三是與國際上普遍採用陽曆的潮流相適應,便於在對外貿易和對外交涉上與國際接軌。這一改革立即得到了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的各省的普遍支持。
  • 今天來科普一下民國紀念幣
    曹錕,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四任大總統。曹錕紀念幣,是1923年北洋政府為了紀念曹錕當上北洋政府大總統而鑄造的,發行量約為100枚。此幣分為銀質和金質兩種,銀質紀念幣主要是贈給普通官員,金質贈送給高級官員。
  • 你知道民國最早出處及含義嗎
    第一個階段: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這一個階段,從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始,一直到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後結束。國旗為五色旗,意為五族共和!
  • 民國時期中國各地政府、政權、軍隊的名稱及其各自控制的勢力範圍
    民國全稱為中華民國(1912——1949),是指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由中國國民黨在南京建立的政權,民國時期歷時38年(1949年,國軍敗退臺灣,中華民國在臺灣得以延續至今)。
  • 桑兵:清朝遺老日記裡的民國元年
    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3月10日這150天,中國真正經歷了二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帝制進入共和時代。桑兵先生新著《走進共和:日記所見政權更替時期親歷者的心路歷程(1911-1912)》以親歷者的日記為材料,解讀政見各異、地位不一的人們在這場變革中的心態。澎湃新聞經授權節選部分內容刊發,原標題為《有遺有老》。
  • 羅毅:民初唐紹儀內閣與袁世凱關係新論
    唐紹儀內閣是南北統一後民國首屆內閣,學界歷來關注較多。但既有的研究多受革命話語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崇唐抑袁」傾向,異口同聲地譴責袁世凱為實行獨裁,肆意破壞臨時約法和責任內閣制,處心積慮要搞垮唐內閣;對唐紹儀則大加稱頌,把他說成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果實的捍衛者,為了維護約法上的副署權,不惜同袁世凱決裂,脫離北洋集團。
  • 「皇姑屯事件」倖存者、歷史洪流中的幸運兒、最後的北洋財長...
    19世紀末,在天津丁字沽、西汊一帶扛活打工做苦力的他也不會意識到,此時他正站在近代東北歷史的一個節點上——那一年被認為是清封禁令鬆弛、真正開始向東北移民的「元年」;他更不會想到,此後他會主動地站在東北發展的另兩個節點上——十年後作為清朝滿蒙地區移民屯墾的主管,成為闖關東從「候鳥型」向定居型轉變的推手;又二十年作為北洋政府的賑務督辦和財政總長,成為數百萬關內民闖關東大潮的推手。
  • 民國元年火車駛進徐州府
    臺兒莊火車站民國元年(1912)11月,津浦鐵路全線直達通車,火車駛進了徐州府。民國4年(1915)隴海鐵路(開徐段)正式通車,東西線通了鐵路。與兩條鐵路同時竣工的還有沿途大大小小的車站。民國鐵路「洋人」修津浦鐵路由英德兩國分段合築,北段由德國人修築,光緒卅四年(1908)動工,民國元年(1912)完工;南段由英國人修築,宣統元年(1909)1月開工,宣統三年(1911)一月竣工。
  • 歷史人物簡介!吳佩孚簡介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  民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吳佩孚早年先後又到開平武備學堂、保定陸軍速成軍校學習,畢業後到北洋督練所參謀處任職。辛亥革命時,在曹錕手下任第三師師長。曹吳在北洋軍閥時期結成軍事集團,史稱直系軍閥。
  • 溥儀大婚,北洋政府為何鼎力相助,連時任大總統都送禮致賀
    但是內務府又拿不出這筆錢,只好就去找北洋政府,請他們將歷年拖欠的「清室優待費」撥發四十萬元,以解燃眉之急。按照民國元年《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第二款的規定,當時參考宣統三年清朝皇室的財政計劃,民國政府給出的承諾是:「大清皇帝辭位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 北洋、民國、抗戰、解放,中國海軍陸戰隊興衰史
    中國海軍陸戰隊最早起源於北洋海軍警衛隊。辛亥革命時廣東革命軍也曾組建海軍陸戰隊。1914年民國政府組建了海軍陸戰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於1953年建立海軍陸戰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陸戰隊,在參加解放一江山島等沿海島嶼的登陸作戰中,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