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消息與名古古裝影視平臺微信群同步
資料庫類別包括:歷史資料、信息資料、技術資料、影片劇照、參考書籍提示
資料庫服務對象:服裝、化妝、道具、梳妝、首飾、特效化妝
資料庫存檔類別:文字、圖片、視頻
資料庫研究時期:夏朝、商、周、秦、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清、民國初期、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中國少數民族、歐洲歷史
本文章僅作為資料庫部分代表,其內容為影視造型提供了的重要參考意義。其他關於各個時期的詳細資料,請諮詢名古客服010---89049192 010---80895171。
歷史背景
辛亥革命後,各地爭權奪利,軍閥混戰。從1911年到1928年期間,北洋政府內閣先後更換了45次。在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者不斷舉行起義反對北洋政府。
1912年,孫中山根據海軍的要求批准改組海軍,並重新任命軍官擔任關鍵職務。出任這些職務的人大部分是元清朝的海軍軍官。新組建的海軍部帶有濃厚的西方特點,是按照薩鎮冰1909年至1910年指導的方針組建起來
(圖上)身穿大禮服的海軍上將薩鎮冰,胸口中央佩戴的是文虎勳章
中華民國成立後,清末建立起來的新式海軍統歸到五色旗下。最大的變化大概就是代表著大清海軍的「龍帽徽」被改成了民國海軍的「五色星帽徽」,禮服肩章上的「龍戲珠」團改成了象徵傳國之寶的「鼎」,而其他各種海軍制度、服裝、軍銜在民國一直被沿用。從服裝上說變化最大的就是軍銜袖章上英國味十足的「圈」改成了「嘉禾圈」。另外原來光禿禿的禮服領子上也加上了金繡的嘉禾。海軍士兵的唯一變化是遠看無簷帽上「大清××軍艦」變成了「中華民國××軍艦」。這幾個字一直到了二戰後,才改為」中華民國海軍「。
(圖左)五色星帽徽
北洋政府時期海軍官佐士兵之等級
1912年10月20日大總統布告的「海軍官佐士兵等級一覽表」規定,軍官的等級仍然延續前清的做法,分為三等九級,然而具體的職銜名稱卻做了改變,更接近今天的習慣用法。其中上等稱為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中等稱為校官,分上校、中校、少校;初等稱為尉官,分上尉、中尉、少尉。此外還有準尉官的設置。水兵的級別也與前清相仿,具體的名稱同樣採用日式的名詞,分為軍士:上士、中士、下土;土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一等練兵、二等練兵。各項級別名稱前均冠以海軍二字。
與這套職銜制度相匹配,北洋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軍服制度,1914年12月22日北洋政府發布了《海軍陸戰隊服製圖說》。制定了海軍陸戰隊軍銜和軍服。其中規定海軍陸戰隊軍官的最高軍銜為中將。
1918年,海軍部修訂《海軍服裝規則》。增設了「航空佐」,「無線電佐」等兵種軍銜。
北洋海軍
(1912年~1928年)
海軍軍官大禮服、常禮服(圖下)
從整體看,北洋政府海軍的軍服實際就是清末海軍軍服的延續和改良,二
者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區別僅僅是將清末海軍軍服上那些用以標識清政府的圖案,文字去除了而已。
北洋政府海軍軍服主要分為官佐服(即軍官服)與土兵服兩類,此外還有海軍學校學生的制服。
官佐服包括大禮服、禮服、公服、常服、夏服、外套、雨衣等,由於大的外觀設計上與清末海軍的軍服基本相同,本文僅略舉其中發生了變化的一些服裝細節。
首先是軍官服的顏色。除夏服外,北洋政府海軍的軍官服顏色一改清末的藍黑色,完全採用了黑色。
(圖上)1917年1月,程壁光率北洋政府海軍的部份軍只脫離政府南下,追隨身在廣州的孫文,史稱護法艦隊,這張拍攝於那年暑期的合影上,海軍人員都穿著白色的夏服。
海軍軍官大禮服、常禮服肩章(圖下)
北洋政府海軍服裝制度中軍官佩戴的肩章分為禮服肩章和常服肩章,雖然形制不一,但是肩章表面的標誌則完全相同。與清末海軍的肩章相比,主要的區別實際就是去掉了原有的金龍戲珠標誌而已,剩餘的區別系統基本是一絲未變。將官的肩章圖案為:交叉的海軍錨和銀星,銀星數量分3、2、1顆,對應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單海軍錨和銀星,銀星數量的區分同將官;尉官:無海軍錨裝飾,只有銀星;準尉官:肩章表面無任何標誌。
海軍軍官袖章(圖下)
軍官服的袖章的大致識別方法和清末海軍也相同,有所區別的是北洋政府海軍軍服的袖章內繡入了嘉禾紋樣,將官為金色袖章內繡金色嘉禾,校官金色袖章內繡銀色嘉禾,尉官銀色袖章內繡金色嘉禾。自民國肇創開始,寓意「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務農之本」,類似國徽地位的嘉禾圖案,開始取代清代的龍紋,廣泛出現在中國海軍的軍服設計中。
海軍軍官大禮服衣領圖案(圖下)
海軍軍官軍帽(圖下)
北洋政府海軍的軍官帽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配合穿著大禮服時使用的拿破崙帽,與清末海軍軍服別無二致,只是在一些細節部位加入了嘉禾紋裝飾。另外一種是使用廣泛的大簷帽,無論是帽形、質地還是帽子上的裝飾內容也都與清末海軍的一樣,也是以帽牆上金線的寬窄和帽簷上金飾的內容標識軍銜(將官帽牆上為一寬道金線、校官二中道、尉官一中道、準尉官沒有),唯有的區別僅在於帽徽。
北洋政府海軍的帽徽大體還保留了清末海軍學習英國的那種設計思路,但是將帽徽頂部的金龍戲珠紋替換成了五色星,即寓意漢、滿、蒙、回、藏5族共和的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皇權的龍更換成了代表共和的五色星,也可以看出此時國家形式上走入共和的特徵。
今人可能不太留意的是,此時民國政府的國旗也是五色旗,而國民黨的青天白日黨旗被確定成海軍旗,武昌起義時使用廣泛的鐵血十八星旗則定位成了陸軍旗。除了帽徽頂部的龍紋被替換外,帽徽主圖部分環繞在海軍錨外圍的歐式橡葉也更換成了嘉禾圖案。
(圖上)頭戴拿破崙帽的海軍總長劉冠雄。
北洋政府海軍總長劉冠雄,畢業於福州船政後學堂駕駛第四期,曾留學英國,參加過甲午戰爭,時任清末北洋艦隊「靖遠」號鐵甲艦幫帶大副。照片中劉冠雄穿著的是豪華大禮服,很多人對那頂拿破崙帽的結構不了解,其實歷史源頭就是把草帽的帽簷對摺。
(圖上)頭戴大簷帽的海軍總長劉冠雄
註:如有好的想法、意見與建議歡迎與名古聯繫。
編輯:小楊
資訊客服:010-89249192
010-80895171
公共郵箱:30138776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