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馬扎,聽故事】北洋海軍軍歌消失120年現世 發現於英國檔案

2021-02-14 愛來劉公島

北洋海軍軍歌

寶祚延庥萬國歡,

景星拱極五雲端。

海波澄碧春輝麗,

旌節花間集鳳鸞。

挖掘整理:陳悅陳紅雪野

編曲:雪野王和聲

演唱:總政歌舞團合唱隊

軍樂演奏:總政軍樂團

出品: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寶祚延庥萬國歡,景星拱極五雲端。海波澄碧春輝麗,旌節花間集鳳鸞。」四句話,28個字,就是120年前北洋海軍將士們傳唱的軍歌再次現世。

  在消失了120年後,北洋海軍的軍歌重新奏響。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出品、組織拍攝,歷時2年完成的北洋海軍歷史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將於29日在央視播出,劇中將透露很多新史料發現。其中一項比較特別的是,就是這首從歷史中復活的北洋海軍軍歌。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說,這首軍歌自甲午戰敗後,就在中國的歷史中被湮沒了。他在英國的外交檔案中發現這份軍歌檔案後帶回國內,經專業音樂人進行編曲和奏唱,這首軍歌得以煥發新生。

  國內無記載

  英國外交檔案中發現軍歌

  這首軍歌自甲午戰敗後,便湮沒在歷史中,百餘年來只剩劉公島海水拍擊岸堤的迴響。

  直到前年,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到英國尋訪甲午檔案時,才把這首歌重新帶回國內。

  「是在英國的外交檔案館資料中發現的這首北洋軍歌,」陳悅說,這份資料的軍歌是用中文寫成,同時還配有五線譜。

  為何這份軍歌檔案會在英國發現?陳悅說,當時清朝在英國定製軍艦,派遣留學生到英國學習海軍知識,兩國海軍交往比較頻繁。根據相關海軍禮節,在一些特定時候需要演奏兩國的海軍軍歌,因此北洋海軍軍歌的這份檔案中還詳細標明了五線譜,就是為在演奏時使用。

  陳悅說,毫無疑問,這首軍歌一定是當時北洋海軍軍內廣泛傳唱的,只是因為甲午戰敗後,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活著的北洋人流散各地,才讓這首軍歌湮沒於歷史之中。

  作者成謎

  軍歌中西合璧重煥新生

  陳悅說,有關北洋海軍軍歌在國內的文獻資料中鮮有記載,目前國內關於北洋海軍軍歌的記錄出現在《北洋海軍章程》中。

  在《北洋海軍章程》第九節中,對國樂和軍樂有簡單的要求。章程規定「國樂:凡兵船有時應奏行軍國樂,須用中國樂器,其樂章由海軍衙門撰擬,通行樽辦。」「軍樂:鐃歌、凱歇向無定章,聽提督隨時擬用。」其中鐃歌也泛指軍中樂歌。

  從章程的規定中可以發現,當時只是把軍樂仿照西方海軍,作為一種禮節上制度安排,國家也並未做統一的安排。

  那這首中國古詩體的軍歌究竟是誰所作?陳悅說,在英國發現的北洋軍歌檔案上沒有註明作者、編曲為何人。

  是否會是丁汝昌或者北洋海軍的某位將領所作,陳悅說,軍歌的作者憑目前的資料還無法考證出來。

  但陳悅說,由於檔案資料中明確用五線譜進行了記載,這為復原軍歌奠定了基礎。

  經過對原曲譜的整理後,軍內資深音樂家雪野按照現代方式進行了譜曲,讓這首軍歌煥發了新生,並由總政歌舞團合唱隊進行演唱。

  昨日這首復原的北洋海軍軍歌演奏時,現場效果震撼,旋律激揚。

  「雖然歌詞只是短短的一首詩,但是當時是循環唱的。」陳悅說,「北洋海軍軍歌的曲子是中西合璧的,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表明了當時北洋海軍對西方文化的一種學習態度。」

  歷史記載

  北洋艦隊配備專門軍樂隊

  陳悅說,在《北洋海軍章程》中,對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人員配置的規定中,除了在額定的329人外,艦上還有數量不等的海軍陸戰隊以及軍樂隊。

  「軍樂隊大都由十六七歲的孩子組成,被稱為樂童,他們使用中式的樂器來演奏國樂、軍樂、凱歌。」陳悅說,黃海海戰時,這些英勇的孩子大都奔忙在彈藥庫通往各個炮位的道路上,搬運彈藥。

  而根據丁汝昌留下的信稿顯示,為這批樂童還配備了專門設計的制服。但樂童並不在北洋水師的定額編制內,因此在北洋海軍的軍服制度中還沒發現相關的設計規章。

  陳悅說,這首軍歌見證了當時北洋海軍開放、包容的外交態度,不應該讓它就此消失,從這首歌中也能夠發現,北洋海軍建軍時的那種氣魄和精神,是一段很有價值的歷史細節。

  定遠艦設計圖揭秘

  這是目前為止有關定遠最詳細的設計圖。上面為帆船裝側視圖,下面為縱刨圖。

  在縱刨圖中,詳細標明了定遠艦艦長會客室、軍官餐廳、淋浴房、醫院等船上各艙室的具體位置。

  這張圖是陳悅在德國一本百科全書中發現,原圖說明為「中國鐵甲艦『定遠』司坦丁伏爾鏗公司建造。」1881年3月31日,定遠艦在德國伏爾鏗造船廠的100號船臺上開工建造,按照中國人使用的第一號鐵甲艦的名詞,工廠臨時定名為TiIT』iehChien(「第一鐵甲」)。

  伏爾鏗造船廠在二戰中毀於戰火,「定遠」艦圖紙早已散逸。定遠艦回國後,李鴻章曾將它的圖紙和模型呈送清宮,但早已下落不明。不久前,陳悅在南京偶然發現了定遠艦的原始資料——20多萬字的造船說明,但這份說明沒有圖示。

  因此這份留存在德國的定遠艦解刨圖資料就顯得彌足珍貴。(轉自揚子晚報)

相關焦點

  • 《北洋水師軍歌》不是軍歌,是國樂!
    /王琦 甲午戰爭120周年紀念之際,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出品、時代出版參與策劃拍攝的歷史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引起國人注意的是,片方在宣傳中提到,第三集中將會出現失傳120年之久的北洋水師軍歌。這首在國內全無記載的軍歌,2009年發現於英國外交檔案之中,歌詞為中文,並配五線譜。海軍政治部文工團音樂家雪野老師經過對原曲譜的整理,按照現代方式進行了譜曲,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演唱。此後,百度百科增加《北洋海軍軍歌》詞條,注釋為:北洋海軍軍歌是北洋海軍軍隊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 往事發現‖鮮為人知的海軍軍歌
    自1888年以來,我國海軍曾經誕生了4首海軍軍歌。北洋海軍軍歌雖然只有4句話、28個字,但是,這首軍歌在當時北洋海軍軍內廣泛傳唱(此軍歌和清朝陸軍軍歌《頌龍旗》的曲調一致)。北洋海軍軍歌的記錄出現在《北洋海軍章程》中。
  • 北洋水師真的是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嗎
    海波澄碧春輝麗,旌節花間集鳳鸞……」這是清朝北洋水師的軍歌。從這首昂揚、澎湃的軍歌裡,我們可以想像出當年北洋水師建軍時的氣魄和精神。北洋水師是清朝耗費巨資打造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1888年12月17日,當北洋水師在劉公島宣布正式成軍時,實力不容小覷。根據《美國海軍年鑑》一項排名顯示,北洋水師的實力位居世界第九、亞洲第一。
  • 甲午戰前北洋艦隊已落後於日本海軍
    但據戰後統計,此戰中國北洋艦隊參戰艦艇10艘,總噸位35139噸;日本海軍參戰艦艇12艘,總噸位40840噸,高於北洋海軍。因為中國北洋艦隊除了「鎮遠」「定遠」兩艦外,其他主力艦艇噸位均低於日本主力艦艇。如在北洋艦隊陣列中尚屬先進的英國造「致遠」號排水量2300噸,德國造「經遠」號排水量2900噸,服役更早的「濟遠」號排水量2440噸等,其他艦艇噸位都在1000—2000噸之間。
  • 檔案丨甲午戰爭「不能說的秘密」
    120年後,這些謎案正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和揭秘。鄧世昌曾被派往英國接收軍艦,回國時經過直布羅陀海峽,發現有一些華工被賣在當地做苦力。華工們哭求北洋海軍官兵帶自己回家,當時幾個艦長礙於軍紀只能搖頭表示同情。唯獨鄧世昌把他們帶上船,以招鍋爐工的名義把這些流落海外的華工帶回了祖國。
  • 北洋水師5座水兵墓孤懸英國百年,中方出資啟動修繕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籌備,位於英國紐卡斯爾市的這處北洋水師水兵墓地,在英國當地時間6月21日開始啟動修繕工作。這是自1911年清末海軍將領重修後,106年來的首次修繕。據負責此次工程記錄和監督工作的英國北部華人企業家協會會長戚勇強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在開工之前,現場按照中國的傳統舉行了一個祭拜儀式,以示對先人的尊重。
  • 「致遠號」沉沒120年,今打撈卻現洋人骸骨,專家:他是英國烈士
    後來清政府決定維新變法,耗費巨資組建了北洋水師。1894年日本對中國發動進攻,與中國的北洋水師在海上開戰。鄧世昌率「致遠艦」上的249名官兵迎戰日軍,當時的中國海軍由於得不到資源補給武器落後,儘管已經盡全力抵禦,可還是佔居下風。後來鄧世昌命令致遠艦全力前進,準備與日軍的戰艦同歸於盡。
  • 北洋水師世界第九,美國海軍第八,清末各國海軍實力排行榜
    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百年海軍。 距離第一次海灣戰爭快30年了,時至今日,除了美國,這個星球上的任何國家,還沒有哪一支海軍可以達到美國1991年的恐怖戰鬥力。
  • 名古資料庫之 民國時期北洋海軍造型風向標
    從1911年到1928年期間,北洋政府內閣先後更換了45次。在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者不斷舉行起義反對北洋政府。1912年,孫中山根據海軍的要求批准改組海軍,並重新任命軍官擔任關鍵職務。出任這些職務的人大部分是元清朝的海軍軍官。
  •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 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事件發生後,北洋海軍教英語的將軍朗威利非常生氣,請求北洋海軍司令丁汝昌炮兵長崎,威脅要「立即打敗日本海軍」,丁汝昌立即問李鴻章,李鴻章壓制此事,指示用外交手段解決,雙方互相補償醫療費用。後來,一些歷史觀察家認為清政府錯過了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機,而且,如果英國人朗威利不走,北洋水師就能贏得日軍的勝利。
  • 英國3座北洋水師水兵墓倒塌:其一墓主為安徽籍
    2016年5月7日,一名留學英國的攝影系博士生發現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地裡的3座北洋水師水兵墓碑倒塌。網絡資料近日,一名留學英國的攝影系博士生反映,英國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地裡的3座清朝北洋水師水兵墓碑倒塌。  據了解,該墓地共有5座水兵墓,墓主皆為光緒年間北洋水師的水兵,當時為了接回清政府購買的軍艦赴英,但因水土不服,客死他鄉,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1875年,李鴻章專門出洋考察,採購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鐵甲戰船,本來老牌子的英國軍艦是首選,但英國人店大欺客,漫天要價。這時新興的德國人看到市場,給李鴻章報了一個相當優惠的價格,戰艦威力強大又物美價廉,李鴻章當場拍板:買它!
  • 中國留學生在英國的意外發現,揭開「北洋水師」不為人知的往事
    2016年,在英國上學的中國留學生牟瑞迪(音譯)無意中聽說處於英國的港口城市紐卡斯爾,有一個聖約翰墓園,墓園中的墓碑都是向西而立的,但有五個墓碑,是朝東方的,難免讓人感到奇怪。但更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居然沒有人站出來對此一探究竟。所以就在2016年5月7日,牟瑞迪來到了那所墓園。
  • 北洋海軍竟有航空兵:為湊錢留洋學飛機賣了一艘巡洋艦
    當時的北洋政府也密切關注日本航母作戰和艦載機的發展,海軍部要求組建飛機、潛艇力量的呼聲很高,北洋政府也想趁此機會擴充軍力,於是北洋政府決定籌建航空兵和潛艇部隊。時任海軍總長的劉冠雄開始著手籌劃。劉冠雄是北洋水師的老人,早年留學英國,在甲午海戰中任致遠艦的姊妹艦——巡洋艦靖遠艦幫帶大副,屢有戰功,後任4300噸主力巡洋艦海天艦管帶。
  • 北洋水師故勇在英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洋務運動的一個重點舉動就是建海軍、強海防。從1875年至1884年,清政府共擁有64艘軍艇、5000多名海軍官兵,其中大量船舶是從英國、德國購買的。    1881年,清政府派員赴英國造船廠接收「超勇」、「揚威」兩艘軍艦。1887年,清政府再次派北洋水師官兵來到英國等待「致遠」、「靖遠」兩艦交工。
  • 1845年,英國皇家海軍幽冥號和驚恐號戰艦消失在北極地區-1
    1845年5月,133人,兩艘皇家海軍戰艦從英國啟航,去尋找西北航道,從此消失在茫茫北極地區……1845年5月19日,正值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時期,也是風帆戰艦最為輝煌的時代。背景:1745年,英國國會宣布:對任何發現西北航道的人獎勵兩萬英鎊。
  • 北洋、民國、抗戰、解放,中國海軍陸戰隊興衰史
    17世紀中期,英國建立了海軍步兵團。此後,俄國、葡萄牙、法國、西班牙、美國等先後建立了海軍陸戰團或海軍陸戰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陸戰隊迅速發展,各國的海軍陸戰隊在登陸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海軍陸戰隊最早起源於北洋海軍警衛隊。辛亥革命時廣東革命軍也曾組建海軍陸戰隊。1914年民國政府組建了海軍陸戰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於1953年建立海軍陸戰師。
  • 海軍戰敗為何自沉戰艦?德國公海艦隊與清朝北洋艦隊不謀而合
    首先我們來看德國的公海艦隊,這是一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令英國海軍寢食難安的海上力量。作為傳統的海上強國,英國一直以來的基本思路就是確保己方海軍對歐洲大陸的絕對優勢,而德國打破了這種局面。 經過俾斯麥的縱橫捭闔,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皇位傳至威廉二世時,德國的軍事、工業、經濟等各項指標已經遠超法國,英國人敏銳地察覺到德國很有可能打破歐洲大陸的均勢。
  • 北洋水師最恥辱一幕:1900年比甲午那年還不堪
    今年是庚子之變120周年,在1900年發生的很多事件都是中國歷史需要銘記的屈辱。其中,北洋水師在大沽口之戰中的屈膝投降,更是海軍史上最恥辱的一幕。這次事件的不堪程度,更甚於1895年劉公島的北洋水師投降事件,後者至少經過了長時間的奮戰。
  • 英國墓園發現五處大清水兵的墓葬,其中的故事讓人感動
    那是只是一座失修英國公墓,位於英國港口城市紐卡斯爾市,乍一看可能會覺得是很平常的一座英國公墓,但是不同的是這座公墓當中長眠著五名中國人,而且是清朝人。為什麼五名清朝人會長眠在英國那?在這其中還有很長的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