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裝是為工作需要而特製的服裝,它並非現代社會獨有,實際上,古人也有職業裝,例如秦兵馬俑身上穿的是軍服,歷代朝廷命官身上穿的是官服,宮廷或官府歌舞伎穿的是舞蹈服等。這些職業裝屬於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一部分,但在民國時期,這些中式傳統職業服裝發生了變化。
郭沫若曾說:「衣裳是文化的表徵,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清末民初,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廣泛吸收了外來文化。在職業裝方面,對外來服裝文化的吸收代替了原先孤立縱向的繼承,使職業裝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中國服飾發展史上具有開拓性意義。
郵遞員
民國的「公服」是立法機關依照國家「服制」法案所規定的各有關部門的著裝式樣,要求有關部門必須「依法著裝」,這是一種制度,所以「公服」又稱「制服」
「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從這些膾炙人口的古代詩詞中,現代人了解到古代官員的衣著顏色所體現的官員服制特點——朱、紫為高級官員,青色為低級官員。民國時期,文官中有行政官、外交官、警察、司法官、技術官5個類別。民國初年,文官中的行政官沒有特定服制,為此,袁世凱在當政時期特地制定了一項《地方行政官公服令》。
文史學者何德騫介紹,新型「服制」之端為民國北洋政府首開。自1912年至1913年,出臺了7項「服制」法規,其中包括《推事檢察官律師服制令》《外交官領事服制》《地方行政官公服》《警察服制》等,涉及國民、軍事、司法、行政、外交等7個方面的「依法著裝」問題。
護士
讓民國公務人員「依法著裝」有兩個作用:一是職能象徵,二是業別標誌。民國時期的「公服」,泛指一切國家公務人員的著裝,民國的「公服」和封建王朝時期的「公服」有著根本性區別,民國的「公服」是立法機關依照國家「服制」法案所規定的各有關部門的著裝式樣,要求有關部門必須「依法著裝」,這是一種制度,所以「公服」又稱「制服」。
「民國年間,人們在著裝方面已經沒有封建社會時期的尊卑之別,『公服』體現的是公務人員職務等級的差異。」何德騫說。然而,身著公服的公務人員地位有高低、職務有大小,所以不同公服皆有等級徵識,這一點非常接近古代。公服分為帽、服、袴、外套、革靴5大部分,公服面料均用國產紡織品,帽子上的帽徽、帽絆(編辮條形織物)等均用嘉禾紋樣裝飾。帽徽為五角星,綴於帽前;帽簷為黑面,裡襯明黃;帽絆為平金帶,左右兩側各有一粒金紐;帽徽上的金繡嘉禾生長方向都朝後,上下各有兩行穀粒。三級地方行政官以領章、袖章的紋飾區別尊卑,其服制規定的細緻程度不亞於當今的職業裝。
北洋政府時期,何德騫的父親曾擔任山西文水縣縣佐一職,就穿過這種公服,「猛一看去,那時的公服很像現今的警察制服。不過,三級地方行政官的公服實施時間並不長,便隨著袁世凱帝制而結束,軍閥混戰的年代裡,很多時候地方行政官員著裝各隨其便,並無公服穿著之規定。一時間,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都成為公務員的日常穿著。」
學生
除了北洋政府以大總統「教令」行之的重要「服制」法規,教育部、交通部、財政部、全國菸酒公賣局、各省海關監督公署,還有以「部令」行之的特種業別的編制服制。諸如學校、鐵路、路政、船員等,都有特定的服裝式樣
說到統一著裝,除了職業裝,還要說說民國期間的學生著裝,當時教育部強調,學生校服一要堅固耐用,二須樸素無華。在天津市檔案館保存著民國時期畢業生的照片,照片中的學生皆著學生裝,稚氣的臉上寫滿了喜悅與對未來的憧憬之情。何德騫說,在民國時期,學生服是一種頗受青睞的服裝,很多人以身著學生服為榮。「因為早年孫中山先生『喜著學生服』,人們一度把學生服『鹹稱中山裝。』」反映了當時人們期待從封建舊制度中解脫的革舊布新的迫切心情。
何德騫還提到,當時中國的學生服學習的是西式以及日本學生服樣式,和中山裝有著相似的樣式淵源。中山裝是以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它誕生於20世紀初,由孫中山先生參與設計,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製作而成的一種服裝式樣。北伐勝利之前,北洋政府禁止人們穿著中山裝,這是因為北洋政府和當時孫中山的南方軍政府是兩個對立的政權,彼此勢不兩立。直到上世紀30年代,中山裝才成為公務人員的標誌服裝。
有趣的是,在中山裝流行的同時,學生服也頗受人們青睞,例如1928年河北省及平津兩特別市的委員、廳長、市長皆著學生服,並視其為「第二中山裝」。
何德騫說,民國時期,護士穿白色護士服,電車售票員穿深色大衣,肩上挎一個放錢和車票的小書包,就連餐廳女招待的服裝,也被政府要求「不能過分豔麗」。還有鐵路職工要穿藍色制服,海關人員穿藍黑色制服,郵遞員穿深綠色制服等。「那時的郵遞員被稱為『郵差』,穿著和郵筒一致的深綠色郵政制服,在馬路上十分顯眼。在天津等大城市中,郵差大多騎自行車送信,而在上海,也有騎摩託車送信的郵差,到了郊區,郵差則騎馬送信。」何德騫告訴記者。
洋車夫
民國時期很多職業裝也體現著某些行業規則。比如,那時凡是在車廠租賃洋車的車夫,必須每天向車廠繳納「車份兒錢」,車夫必須身穿一件「號衣」,即印有車號的坎肩兒,這表明此車已經完稅,沒穿坎肩兒的車夫,拉的就是黑車,若是遇到檢查,輕則挨打,重則扣車。那時的車夫都是「短打扮」,胸前拉條手巾,陰雨時沒有雨衣穿,炎熱的夏季大多沒有涼帽戴,工作條件十分艱苦。
「那時負責清掃街道、傾倒糞便的環衛工人,身著淺色制服,頭戴大簷帽,如果被今天的人看到,會誤以為是警察。之所以如『警察』一樣打扮,是因為當年城市中沒有環衛局,環境衛生事業歸省民政部門管理,工人們統一著制服,戴大簷帽,成為彼時城市的一道奇特風景。」
本報記者 肖明舒
照片由天津市檔案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