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城陰陽魚,個人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東城陰陽魚。
提起「計程車大戰」,我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2016年滴滴和優步之間為搶佔客戶資源而進行的大戰。經過「燒錢」式的輸出比拼,最終以滴滴勝出,優步退出中國市場而收場。那次的紅海血戰讓每個當時使用打車APP的用戶記憶猶新同樣也受益匪淺。其實這樣的「計程車大戰」並不是首次,在我國民國時期就上演過這樣的大戰,只不過那個時候沒有網際網路,所有「戰鬥」都是在線下解決的。
一說起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計程車,很多朋友都會想到人力車,好像那個時代就沒有真正的計程車,人們出門如果想「打車」,就只能乘坐兩個輪子的人力車似的。這是現代人對舊社會的一大誤解。其實早在1908年,上海就出現了汽車出租服務,而計程車與黃包車、計程車與計程車之間的競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黃包車」並沒有壟斷城市交通
鴉片戰爭以前,馬車和轎子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走近路一般步行,出遠門得僱馬車,假如家中富足或者社會等級較高,可以乘坐轎子。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洋商開始把人力車從日本引進到上海,然後再從上海推廣到全國其他城市。
進入民國以後,人力車基本上已經遍及全國各大城市,除了路面崎嶇和風氣閉塞的雲貴等地,其他城市已經很難再見到馬車和轎子的蹤跡了。比起馬車和轎子,人力車更為經濟實惠,而且乘坐起來也舒適得多,橡膠輪胎彈簧座,又快又穩又便捷。到了抗戰時期,難民多、傷兵多、失業工人多,很多人改行做人力車夫,平均每一百個城市居民中就有一個以上在拉車,中國的人力車行業達到了巔峰。但即使是在人力車最興旺發達的時候,它也沒有壟斷城市交通,平常市民出行,仍然有其他交通工具可以選擇,比如電車和計程車。
計程車公司很多但車輛很少
電車在光緒年間進入中國,首先也是在上海運行,後來推廣到北京、廣州、杭州、天津、成都等城市。有些城市的電車是有軌道的,例如上海租界和天津租界的電車都是有軌電車。有些城市的電車沒有軌道,像南京和廣州的電車就是這樣。有軌和無軌的電車都有司機和售票員,都是遇站就停,都有規定的運行線路,和我們如今乘坐的公交汽車是一樣的。
計程車進入中國的時間比電車稍晚。1903年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帶來幾輛年久失修的老爺車,自己玩膩了,高價出租給滿清貴族兜兜風,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計程車了,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成立正式的計程車公司。到了1908年,美商環球供應公司在上海租界開設了「汽車租賃部」,為有錢人提供載客服務,電話一打隨叫隨到,中國的計程車行業才算真正邁出了第一步。
1913年上海已經擁有了九家計程車公司,其中華人開辦的佔了五家。1918年北京有了七家計程車公司,全為華人開設。1928年,南京有了十二家計程車公司。1930年,杭州有了十三家計程車公司。計程車公司雖然很多,但是每家公司旗下的車輛卻很少。以杭州為例,整個城市十三家車行共有五十八輛計程車,平均每家不到五輛車。很多落後的城市全城都沒有一輛計程車。
是不是計程車看牌照就知道
計程車的購置成本太高,一般的經營者買不起。在民國時期,中國只能製造貨車和電車,而且其中的核心部件主要靠進口,至於小轎車必須整車進口,故此售價很貴。抗戰前一輛全新的福特轎車在上海售價一萬兩千塊大洋,而上海市長的月薪不到兩百塊大洋,不吃不喝攢上五年才能買上一輛車。普通百姓收入更低,一輛汽車等於他們半輩子的血汗。事實上絕大多數計程車公司無力購買新車,大家寧願使用美國人開到快要報廢的二手車,因為價錢相對便宜。
三成新的雪佛蘭轎車需要兩千塊大洋成交。當時的兩千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十幾萬元,但是當時民國時代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超半數人民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十幾萬元在那個時代是一筆巨款。除了購置成本,計程車公司還必須考慮當局的政策,各個城市對計程車數量有所限制,如上海規定全市計程車不能超過一百輛;杭州規定全市計程車不能超過七十輛,一旦飽和就不再發放牌照和運營手續。與今天相似,民國的計程車牌照和普通汽車牌照是有區別的,普通汽車牌照是黑底白字,一看牌照就知道它是不是計程車了。假如自用車輛冒充計程車載客,很容易被交警發現。
為爭奪顧客竊聽叫車電話
雖然計程車數量少,但是從事計程車運營仍然要面臨激烈競爭:一是跟人力車的競爭,再就是來自計程車行業內部的競爭。
乘坐人力車跟乘坐計程車的檔次相差太遠,人力車是大眾消費,誰都坐得起;計程車是高檔消費,包車一小時至少一塊大洋(民國計程車一般都是按時計費),有時高達五塊大洋,坐一次計程車可以用掉小戶人家一年的積蓄。這兩種交通工具的定位不同,顧客不同,理論上構不成競爭,但事實並非如此。有的城市人力車公司過於強大,可以包修公路,明設關卡,私建收費站,見到計程車不予放行,乘客想到某地去必須乘坐該公司的人力車,這樣計程車公司就沒了生意。個別城市的人力車公司聯合起來遊說政府,煽動市民反對計程車上街拉活兒,迫使當局下令禁止計程車。
在計程車行業內部,由於公司眾多,山頭林立,也存在惡性競爭。那時乘客想「打車」,不能在街頭攔車,要提前給計程車公司打電話預約,約定好具體的乘車時間和接送地點。這就給不守規矩的計程車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機,其經營者收買電話公司的接線員,竊聽乘客的叫車電話,然後迅速調派車輛到達現場,等真正該拉活兒的計程車趕到時,乘客早被搶先的計程車拉走了。
這就是民國時期的計程車大戰,行業競爭無處不在,商場如戰場,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能夠笑到最後的贏家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東城陰陽魚,寫作為樂趣。
魚眼觀古今,思想皆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