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女子穿的服飾,到底有多美?

2021-02-23 Freedom not free

原標題:民國時期中國人服裝的演變進程,49後戛然而止!

這是一個拍攝於1929年的視頻,拍攝地點是上海,內容是三個民國時期的婦女分別用英語,國語,和粵語介紹自己的髮型。

這三個女子應該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間女子的英文非常標準,左邊的女子介紹了自己的髮飾是鑽石鑲的,可見她們的家境是非常富裕的。

最近我看了幾本張愛玲和木心的書,讀張愛玲的書像看戲,其中有關於服裝的大量描述因為不懂,所以就會對人物的理解欠缺。覺得有必要去了解一下服飾的歷史。

在網上上查了很久,才知道民國服飾真的非常講究,什麼時候穿什麼衣服帶什麼帽,都有講究,我還順便了解了綾羅綢緞娟錦帛沙麻等的區別,以及布料的各種織法和名稱,發現從民國開始,隨西方自由思潮的湧入,人們更大方地追求美,各類服飾美不勝收。這和49年後思想大一統下的工農服裝相比,可以說是一下子從天堂墜入了地獄。

眾所周知,服飾是一個人表達自我的方式之一,體現了一個人的精神和價值觀。其實,服飾不僅表現個人,還表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

服飾可以說是文化的載體之一。民國時期,是個中西方文明激烈衝突的年代,可謂新時期和舊時期並存的年代。

民國時期思想的解放和女權運動的興起,讓民國時期女性的服飾變得與之前兩千年的封建王朝不同。

民國時期的女子們主張廢除束縛婦女的傳統服飾,所以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民國服飾。

首先,民國時期的大眾的服飾改革消除了服飾方面的等級差異。比如西服,有貴的,也有便宜的,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都能穿!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辛亥革命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服在中國開始流行起來,其穿著者主要是官吏,留學歸國的革命者,大都市的知識分子等,普通平民,出席親友的宴會也能穿西服。

西服 

 


 

西服、禮帽、文明杖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新式學堂的興起,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中山裝

 

劉德華,張國立穿中山裝

中山裝是經過改良的服裝,最早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示意,由奉(紅)幫裁縫製成的服裝,由於民主共和的影響,此服被冠以中山裝。穿著者多為革命者和政府公務人員。

最早的中山裝領口呈關閉式八字形,前門襟七粒扣,後背有中縫,在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個貼袋,胸前兩個明袋還製成可以漲縮的「琴袋」式樣,上袋蓋做成倒山形筆架式,插筆數,按照文化程度的高低,老師2支,最多3支。與中山裝配套的褲子為西褲,它是由前後分片組成,腰圍有褶襉,有側袋和後袋,褲腳帶折邊。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幹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樸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當時的國情,充分表現出當時國人新的時代精神。

女裝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以合體衣為主,開始展現女子的美。

據民國時期的報紙記載,民國時期的流行服飾,人人都學上海灘的,有道是:「學來學去難學像,等到學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樣!」可見民國時期女子服飾的時尚潮流的更新非常快。

大家印象中的民國女子服飾以旗袍和學生裝為主,這印象是通過影視劇造成的。但是如果你以為民國時期女子的服飾只有這兩種,那就錯了。

民國時期的上海可謂是全國的服飾中心,有各式各樣的女裝,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響。當時引領世界潮流的巴黎的當季女子服飾,過了三四個月就會在上海變成當季流行女子服飾。

旗袍源於滿族,一開始是為追求男女平等而蓄意模仿男子的長袍而產生的。旗袍在民國時期從原始的寬腰、直筒式慢慢進化成貼身合體的,展現女子曲線美的流線型旗袍樣式,是當時民國最常見的女子服飾中的一種。

1

民國時期女子服飾,有各式各樣的款式,可以說是百花爭豔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的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的上海也流行,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


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繫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

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厚重繁複的滿族婦女服裝遭到摒棄。

民國初留日學生甚多,受日本女裝影響,許多年輕女性喜歡上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下穿黑色長裙,不施繡紋,樸素淡雅,被稱為「文明新裝」。

1

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曲線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學生裝

這些學生裝,形制比較簡潔,立領,通常為年輕學生和進步青年穿著,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國民學生裝,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民國時期我國的服飾文化非常活躍,可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民國時期常見的女子服飾分為旗袍、上衣下褲、洋裝等各式風格的服飾。

民國時期的學生裝一般是藍色上衣和黑色裙子,展現了民國年輕女子的清新活潑,和她們崇尚自由的風氣。

民國時期連衣裙的種類也非常多,主要特點是收腰或是有束腰帶,袖子也有多種,有長袖、泡泡袖、喇叭袖等。領子也有方領、圓領、水手領等多種樣式,下裙則有斜裙、喇叭裙、節裙等。

從民國時期女子的照片來看,民國時期的女子服飾多種多樣,和清朝時期民婦打扮截然不同。

學生裝(留日中國留學生)

長袍、馬褂

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一般交際場合才穿此服,穿著中西正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馬褂崇尚狹窄,一般多以黑色絲麻棉毛織品為質料,對襟窄袖,長至腹部,前襟釘紐扣五粒。長衫多用藍色,一般是大襟右衽,長至踝上兩寸,袖長與馬褂並齊。

身著長袍、馬褂多為富裕階層

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舉,穿著上,半中半西,亦中亦西者,大有人在。長袍、西褲、圓形禮帽,腳穿一雙烏黑油亮的牛皮鞋。

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衝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

 

更多女子服飾

民國時期的女子服裝,變化較多,有效西式者,亦有承襲清時大襟衣褲者。

旗袍是獨屬於東方女人的傳統服飾,在歷史的長河中浮浮沉沉,始終保持著獨有風情與韻致,同時又不斷融合著時尚的審美,帶著古典溫婉的懷舊氣息,溫柔了歲月,驚豔了時光。

下面一起欣賞幾組旗袍服飾。

清新甜美的印花裝飾,如櫻花般浪漫馨香,,低調中透著的淑女風情,直筒型的線條收斂了身材,藏肉顯瘦,時髦又古典,精緻的盤扣依次落定,花瓣形的下擺,在舉手投足間演繹著初戀般的美好。

清新淡雅的黃色旗袍裝,不張揚不嫵媚,白色的印花清麗溫柔,旗袍線條柔美婉約,包裹得身姿玲瓏曼妙,旗袍開領端莊雅致,將女子襯託得風情萬種。

淡粉色的旗袍,流暢柔婉的線條勾勒出玲瓏有致的身材曲線,東方女人的風情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旗袍立領銜接著斜襟,雅致高貴,更添溫柔與靜美。

清新淡雅的提花旗袍裙,廓形隨性又充滿了禪意,白色的底上淡藍與草綠色的印花,帶著希望,洋溢著青春與活力,甜美又大氣的荷葉袖,花瓣形袖口和下擺呼應,溫柔嫻靜,一派民國文藝淑女的清純氣質。

煙紫色的印花旗袍,古韻濃鬱,驚豔的印花豐富了視覺,跳躍著明豔又俏麗的少女風情,旗袍勾勒出女子柔美的身姿,靈動盎然,氣質獨特。

清新的綠色,視覺上讓人眼前一亮,氤氳著少女的清純與秀美,充滿春天的氣息,旗袍連肩袖的設計修飾了肩型,更帶出時尚與少女的韻味,裙擺開叉典雅含蓄,盡顯魅力與風情。

粉色的旗袍甜美溫柔,給人溫婉的感覺,旗袍線條柔美,立領、盤扣、斜襟,無一不帶著中式的典雅,胸花點綴更添雅致高貴,含蓄的開叉媚而不俗,整體給人一種驚豔了時光的美。

到了30年代,旗袍進入國民的全盛時期,發展成窄袖、收腰、無袖等款式。從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於無袖,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旗袍更加輕便,適體。不論貴賤,都以旗袍為尚。

然而,49年後,受工農大躍進生產的影響,民眾服飾轉為崇尚簡樸實用,不再追求女性美,其實說不上追求,只能說唯有如此穿著才是安全的。50年代上海剛剛解放,丁玲在上海召開了一場文藝工作者的聯歡會,張愛玲也在被邀請之列,當她穿著豔麗的旗袍走進會場時,丁玲臉色大變,把張愛玲拉到角落嚴厲訓叱道:「你看看大家都穿著軍裝和粗布衣服,你怎麼打扮得像資本家的貴婦人呢?」

張愛玲愣了一下,二話不說走了。丁玲以為張愛玲回家換衣服去,誰知張愛玲回家後整理完行裝就去了香港,永遠地離開了大陸!

多年以後,張愛玲提到當初突然出走的原因時說,連穿衣服的自由都沒有,還會有其他自由嗎?不如離開痛快!真是好眼光,張愛玲要是不跑路的話,估計當好些對小資情調旗袍恨之入骨的紅衛兵們殺過來時,張愛玲也會像冰心一樣被關在牛棚裡,關到傻了再放出來!旗袍永遠也沒機會再穿上了。

50~70年代,中山裝和藍色工服逐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還流行過迷彩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

不愛紅妝愛武裝的-女性。

從服飾上來看,每一個個體,都沒有了個性,哪怕是兩夫妻,穿的衣服也是一模一樣的,若不是兩條馬辮和髮型,能區分出男女嗎?

1978年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發展起來了,但仍顯單調,以實用為主,人們只能從古裝劇或民國連續劇中懷念舊時那些讓人內心嚮往的衣裳。

引申閱讀:誰說女孩子不能學殺豬?

相關焦點

  • 旗袍風韻:民國時期最受女性歡迎的服飾
    對於更多人來說,對旗袍印象最深的還是民國時期。翻看那個時期的老照片和電影,可以看到身著旗袍端莊大方的宋慶齡,影星胡蝶、阮玲玉等人穿著旗袍的傲人身姿。  事實上,這個起源於旗人長袍的服飾,第一次將中華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經出現,旗袍便成為民國時期,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歡的服飾,並在隨後的發展中衍生出豐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 民國服飾
    民國時期的服裝特點有:男子服飾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而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旗袍,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馬褂原本是滿人騎馬的時候穿的衣服,後來不斷演變,到了民國時期,成了禮服的一種。很多古裝劇中御賜的黃馬褂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馬褂,只不過顏色是,皇上特許的黃色。說完馬褂,咱們再來說說長衫。長衫又稱長褂、中式長衫,是清朝漢人根據滿族旗裝改制而來。與滿人旗裝、便服不同的是,長衫無馬蹄袖,立領,左右開裾。民國時期的馬褂和長衫,在款式、質料、顏色及尺寸等方面都有基本的樣式。
  • 看年代探案劇《旗袍美探》,談民國女子服飾之美
    我國習慣上把民國成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段時期稱為民國時期。因為中華民國1912年(即辛亥革命的次年)元旦正式宣布成立,採用國號紀年法,該年稱民國元年。在史學界,「民國初期」一般指民國成立的最初十年左右。
  • 看年代探案劇《旗袍美探》,淺談民國女子服飾之美
    經北伐戰爭,1927年民國還都南京,史稱民國南京政府,直至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這個時期,女性的服飾變化在這個時期尤為顯著,其中西結合的特點尤為明顯,而在這一時期,民國時期最常見的服飾大致分為旗袍、學生裝、洋裝等風格服飾。首先,根據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改良的旗袍風靡民國,是當時不少女生的日常服裝。
  • 民國服飾演繹百年前時髦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納託爾·法朗士服飾是個體的自我表達與延伸體現了他的審美、價值觀、精神……而從一個時代整體來看人們的著裝呈現出的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是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相信大家一定看過民國劇吧經常會看到穿藍襖黑裙的女學生與穿旗袍的女主人同框
  • 「爭奇鬥妍」的民國服飾
    1912年,民國伊始。隨著男子「剃髮令」女子「廢止裹腳習俗」等的一系列法令頒布,中國,這個悠久的文明古國,正式宣布告別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迎來了較之文明的「中華民國」。但因根本國情未變,所以在衣食住行方面,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差距仍在不斷加大。
  • 獨腿女子拄拐杖穿旗袍參加比賽,看旗袍有多美,你對旗袍了解多少?
    也帶紅了這傳統的民族服裝——旗袍,但依然有很多網友滿臉問號: 「旗袍的樣子?」 「旗袍到底有多美。」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 第十講 民國服飾
    有記載說:「宮廷內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補服翎頂朝珠,一概束之高閣。」《剪辮通令》結束了滿清近三百年的辮髮陋習。20世紀20年代末,南京國民政府重新頒布《服飾條例》,這次規定的服飾,規定了男子禮服和公務人員的制服。民國推翻清朝,服裝為之一變,這不僅取決於朝代的更換,也是受西方文化衝擊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 民國時期的摩登女郎,並不都是穿旗袍的,校服才是流行服飾
    很多人都知道旗袍是民國時候改良的,卻不知道民國時候流行的卻是校服。漲見識了吧,今日帶大家看看民國時期的服裝發展,拿好小本本記下來哦!「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勞動分工模式,使女性成為觀念中的被撫養人。在婦女「不能自食,必食於人;不能自衣,必衣於人」的傳統觀念中,女性的社會角色僅是母親、妻子、女兒。
  • 訴說往日情懷:民國服飾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民國時期,巴黎的時新服飾三四個月後就會流行於上海。說的就是當時上海已成為全國服飾製作中心。民國時期的服飾和中國近代的政治一樣,同樣顯示出亦中亦西、華洋雜處的特點,形成了當時充滿生機的服飾景觀,的確是中國數千年以來未有的大變局。中國人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裝扮,無論是款式、色彩,還是紋樣,都可以各取所好。
  • 清代哈密流行服飾有多美?一起圍觀→
    這是一批流行於清代的精美服飾它們歷經上百年的歲月洗禮已出現褪色、破損等「病症」12月1日記者從哈密市博物館了解到該館正在對110件年代為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哈密傳統服飾進行修復它們的年代多在清代,少部分屬民國時期。服飾款式有長袍、短襖、坎肩、袷衣等。
  • 民國時期女生校服
    其他地區,如江蘇蘇州、無錫也採取了禁止學生穿時髦服飾的做法,南通女子師範學校還針對學生服飾制定出褲長與膝蓋距離,袖子與腕距離,衣服顏色和質地等詳細規定。雖然校方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學生們並不領情,選擇了與校方對立的態度。校方與教育部門的禁令,激起女學生們的反對,有的女學生一不做二不休,乾脆選擇退學,頃刻間,部分城市興起了退學風潮。
  • 民國名媛林徽因,年輕時到底有多美?這組老照片驚豔了時光
    民國名媛林徽因,年輕時到底有多美?這組老照片驚豔了時光經常有人說「美人在骨不在皮」,意思就是漂亮美麗的人骨相比皮相重要。現在著重介紹的是民國名媛林徽因,她的顏值氣質,讓接觸過她的人為之驚嘆,讚美她為「人豔如花」、「林下美人」,現在一組老照片見證玄機,簡直驚豔了時光。
  • 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演變史
    從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服制開始建立,對以後各個歷史朝代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是裙,而不是褲。春秋戰國時期的女子服飾以深衣為主。隋唐女子好裝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嚴懲,穿時裸露上胸。
  • 民國衣裳,與49年後中國人服飾的演變
    覺得有必要去了解一下服飾的歷史。在知乎上查了很久,才知道民國服飾真的非常講究,什麼時候穿什麼衣服帶什麼帽,都有講究,我還順便了解了綾羅綢緞娟錦帛沙麻等的區別,以及布料的各種織法和名稱,發現從民國開始,隨西方自由思潮的湧入,人們更大方地追求美,各類服飾美不勝收。這和49年後思想大一統下的工農服裝相比,可以說是一下子從天堂墜入了地獄。
  • RACHEL QU--華夏服裝史:新舊並存的民國服飾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幹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樸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現如今,各種古風服飾也在慢慢形成潮流,相信大家也經常看到很多女生都穿著漢服等古風附屬出現在大街上。大家知道服飾是怎麼出現的嗎?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時期。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像顏色,樣式等等。在暢銷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裡也介紹了很多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徵。一個民族的服飾史,也同樣是民族的文化歷史變遷的證明。
  • 100年前的服飾有多美?讓這3位收藏者告訴你
    由此,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過渡的民國時期誕生的旗袍就是我們此刻所說的「中國時裝」,它脫離了各個民族的屬性,但又不盲目地脫離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方文化交匯中誕生,極具時代感又適應社會發展的服裝。今天,磁器邀請了3位沉迷於收藏中國上世紀初服飾的青年收藏家,他們不僅各自有百餘件藏品,更是致力於將歷史上真實的民國服飾文化傳遞給大眾。
  • 唐朝後宮女子服飾:後宮各個等級女子,在不同時期穿什麼衣服?
    一直以來,服飾都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方面,它同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道德、審美觀念等諸多方面有密切聯繫。另一方面,服飾就像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裡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時代的民族風氣。唐朝,上汲漢、魏、六朝之佘波,下啟兩宋文明之新運。而其取精用宏,於繼承舊文物而外,並時採擷外來之菁英。」
  • 她們是靈魂有香氣的女子,是民國時期的26位才女
    帶著歲月滄桑感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中女子或端莊而坐或娉娉而立,穿一身合身的旗袍,盡顯身材曼妙,或顧盼生姿、或神採飛揚、或眼神憂鬱、或性情平和。一個個女子宛如畫裡走出一般,在我的眼前上演人生的愛恨離愁。她們是靈魂有香氣的女子,是民國時期的26位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