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國時期中國人服裝的演變進程,49後戛然而止!
這是一個拍攝於1929年的視頻,拍攝地點是上海,內容是三個民國時期的婦女分別用英語,國語,和粵語介紹自己的髮型。
這三個女子應該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間女子的英文非常標準,左邊的女子介紹了自己的髮飾是鑽石鑲的,可見她們的家境是非常富裕的。
最近我看了幾本張愛玲和木心的書,讀張愛玲的書像看戲,其中有關於服裝的大量描述因為不懂,所以就會對人物的理解欠缺。覺得有必要去了解一下服飾的歷史。
在網上上查了很久,才知道民國服飾真的非常講究,什麼時候穿什麼衣服帶什麼帽,都有講究,我還順便了解了綾羅綢緞娟錦帛沙麻等的區別,以及布料的各種織法和名稱,發現從民國開始,隨西方自由思潮的湧入,人們更大方地追求美,各類服飾美不勝收。這和49年後思想大一統下的工農服裝相比,可以說是一下子從天堂墜入了地獄。
眾所周知,服飾是一個人表達自我的方式之一,體現了一個人的精神和價值觀。其實,服飾不僅表現個人,還表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
服飾可以說是文化的載體之一。民國時期,是個中西方文明激烈衝突的年代,可謂新時期和舊時期並存的年代。
民國時期思想的解放和女權運動的興起,讓民國時期女性的服飾變得與之前兩千年的封建王朝不同。
民國時期的女子們主張廢除束縛婦女的傳統服飾,所以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民國服飾。
首先,民國時期的大眾的服飾改革消除了服飾方面的等級差異。比如西服,有貴的,也有便宜的,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都能穿!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辛亥革命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服在中國開始流行起來,其穿著者主要是官吏,留學歸國的革命者,大都市的知識分子等,普通平民,出席親友的宴會也能穿西服。
西服
西服、禮帽、文明杖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新式學堂的興起,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中山裝
劉德華,張國立穿中山裝
中山裝是經過改良的服裝,最早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示意,由奉(紅)幫裁縫製成的服裝,由於民主共和的影響,此服被冠以中山裝。穿著者多為革命者和政府公務人員。
最早的中山裝領口呈關閉式八字形,前門襟七粒扣,後背有中縫,在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個貼袋,胸前兩個明袋還製成可以漲縮的「琴袋」式樣,上袋蓋做成倒山形筆架式,插筆數,按照文化程度的高低,老師2支,最多3支。與中山裝配套的褲子為西褲,它是由前後分片組成,腰圍有褶襉,有側袋和後袋,褲腳帶折邊。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幹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樸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當時的國情,充分表現出當時國人新的時代精神。
女裝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以合體衣為主,開始展現女子的美。
據民國時期的報紙記載,民國時期的流行服飾,人人都學上海灘的,有道是:「學來學去難學像,等到學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樣!」可見民國時期女子服飾的時尚潮流的更新非常快。
大家印象中的民國女子服飾以旗袍和學生裝為主,這印象是通過影視劇造成的。但是如果你以為民國時期女子的服飾只有這兩種,那就錯了。
民國時期的上海可謂是全國的服飾中心,有各式各樣的女裝,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響。當時引領世界潮流的巴黎的當季女子服飾,過了三四個月就會在上海變成當季流行女子服飾。
旗袍源於滿族,一開始是為追求男女平等而蓄意模仿男子的長袍而產生的。旗袍在民國時期從原始的寬腰、直筒式慢慢進化成貼身合體的,展現女子曲線美的流線型旗袍樣式,是當時民國最常見的女子服飾中的一種。
1
民國時期女子服飾,有各式各樣的款式,可以說是百花爭豔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的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的上海也流行,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
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繫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
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厚重繁複的滿族婦女服裝遭到摒棄。
民國初留日學生甚多,受日本女裝影響,許多年輕女性喜歡上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下穿黑色長裙,不施繡紋,樸素淡雅,被稱為「文明新裝」。
1
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曲線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學生裝
這些學生裝,形制比較簡潔,立領,通常為年輕學生和進步青年穿著,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國民學生裝,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民國時期我國的服飾文化非常活躍,可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民國時期常見的女子服飾分為旗袍、上衣下褲、洋裝等各式風格的服飾。
民國時期的學生裝一般是藍色上衣和黑色裙子,展現了民國年輕女子的清新活潑,和她們崇尚自由的風氣。
民國時期連衣裙的種類也非常多,主要特點是收腰或是有束腰帶,袖子也有多種,有長袖、泡泡袖、喇叭袖等。領子也有方領、圓領、水手領等多種樣式,下裙則有斜裙、喇叭裙、節裙等。
從民國時期女子的照片來看,民國時期的女子服飾多種多樣,和清朝時期民婦打扮截然不同。
學生裝(留日中國留學生)
長袍、馬褂⭐
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一般交際場合才穿此服,穿著中西正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馬褂崇尚狹窄,一般多以黑色絲麻棉毛織品為質料,對襟窄袖,長至腹部,前襟釘紐扣五粒。長衫多用藍色,一般是大襟右衽,長至踝上兩寸,袖長與馬褂並齊。
身著長袍、馬褂多為富裕階層
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舉,穿著上,半中半西,亦中亦西者,大有人在。長袍、西褲、圓形禮帽,腳穿一雙烏黑油亮的牛皮鞋。
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衝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
更多女子服飾
民國時期的女子服裝,變化較多,有效西式者,亦有承襲清時大襟衣褲者。
旗袍是獨屬於東方女人的傳統服飾,在歷史的長河中浮浮沉沉,始終保持著獨有風情與韻致,同時又不斷融合著時尚的審美,帶著古典溫婉的懷舊氣息,溫柔了歲月,驚豔了時光。
下面一起欣賞幾組旗袍服飾。
清新甜美的印花裝飾,如櫻花般浪漫馨香,,低調中透著的淑女風情,直筒型的線條收斂了身材,藏肉顯瘦,時髦又古典,精緻的盤扣依次落定,花瓣形的下擺,在舉手投足間演繹著初戀般的美好。
清新淡雅的黃色旗袍裝,不張揚不嫵媚,白色的印花清麗溫柔,旗袍線條柔美婉約,包裹得身姿玲瓏曼妙,旗袍開領端莊雅致,將女子襯託得風情萬種。
淡粉色的旗袍,流暢柔婉的線條勾勒出玲瓏有致的身材曲線,東方女人的風情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旗袍立領銜接著斜襟,雅致高貴,更添溫柔與靜美。
清新淡雅的提花旗袍裙,廓形隨性又充滿了禪意,白色的底上淡藍與草綠色的印花,帶著希望,洋溢著青春與活力,甜美又大氣的荷葉袖,花瓣形袖口和下擺呼應,溫柔嫻靜,一派民國文藝淑女的清純氣質。
煙紫色的印花旗袍,古韻濃鬱,驚豔的印花豐富了視覺,跳躍著明豔又俏麗的少女風情,旗袍勾勒出女子柔美的身姿,靈動盎然,氣質獨特。
清新的綠色,視覺上讓人眼前一亮,氤氳著少女的清純與秀美,充滿春天的氣息,旗袍連肩袖的設計修飾了肩型,更帶出時尚與少女的韻味,裙擺開叉典雅含蓄,盡顯魅力與風情。
粉色的旗袍甜美溫柔,給人溫婉的感覺,旗袍線條柔美,立領、盤扣、斜襟,無一不帶著中式的典雅,胸花點綴更添雅致高貴,含蓄的開叉媚而不俗,整體給人一種驚豔了時光的美。
到了30年代,旗袍進入國民的全盛時期,發展成窄袖、收腰、無袖等款式。從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於無袖,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旗袍更加輕便,適體。不論貴賤,都以旗袍為尚。
然而,49年後,受工農大躍進生產的影響,民眾服飾轉為崇尚簡樸實用,不再追求女性美,其實說不上追求,只能說唯有如此穿著才是安全的。50年代上海剛剛解放,丁玲在上海召開了一場文藝工作者的聯歡會,張愛玲也在被邀請之列,當她穿著豔麗的旗袍走進會場時,丁玲臉色大變,把張愛玲拉到角落嚴厲訓叱道:「你看看大家都穿著軍裝和粗布衣服,你怎麼打扮得像資本家的貴婦人呢?」
張愛玲愣了一下,二話不說走了。丁玲以為張愛玲回家換衣服去,誰知張愛玲回家後整理完行裝就去了香港,永遠地離開了大陸!
多年以後,張愛玲提到當初突然出走的原因時說,連穿衣服的自由都沒有,還會有其他自由嗎?不如離開痛快!真是好眼光,張愛玲要是不跑路的話,估計當好些對小資情調旗袍恨之入骨的紅衛兵們殺過來時,張愛玲也會像冰心一樣被關在牛棚裡,關到傻了再放出來!旗袍永遠也沒機會再穿上了。
50~70年代,中山裝和藍色工服逐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還流行過迷彩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
不愛紅妝愛武裝的-女性。
從服飾上來看,每一個個體,都沒有了個性,哪怕是兩夫妻,穿的衣服也是一模一樣的,若不是兩條馬辮和髮型,能區分出男女嗎?
1978年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發展起來了,但仍顯單調,以實用為主,人們只能從古裝劇或民國連續劇中懷念舊時那些讓人內心嚮往的衣裳。
引申閱讀:誰說女孩子不能學殺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