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演變史

2021-02-13 藝道書院

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從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幾千年間,中華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自己博大精深的獨特的完備的服裝體系,其中又以女子服飾也最為多變。


春秋戰國 · 深衣袍服


從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服制開始建立,對以後各個歷史朝代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是裙,而不是褲。春秋戰國時期的女子服飾以深衣為主。


深衣是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上衣和下裳連屬在一起,上衣下裳分開來裁併在腰節處縫和為一體,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且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然後用腰帶系扎,其襟裾隨身體纏繞稱為曲裾,所以這種深衣叫做曲裾式深衣。


曲裾深衣,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秦漢時期·褒衣廣袖

秦漢女子以深衣為尚,只是衣襟纏繞層數增加,衣擺寬度增加,穿此種深衣,腰身要裹得很緊,用帶子束住。

深衣以後出現了一種上下連裁的服裝—袍,到漢代袍服可以穿在外面,演變成一種寬袖外衣。漢代婦女還喜歡穿襦(一種短衣,常與長裙配穿)裙,上襦下裙,上孺較短僅到腰際,裙較長。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


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採。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南北朝 · 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女子服飾大體上還是承襲秦漢舊制,以襦、衫、裙為主,也以大袖衫為尚,流行上襦對襟(開衫),裙一般是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長。

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這便是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隋唐 · 慣束羅衫半露胸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一致,由戰亂而波動,經濟文明昌盛,服飾的開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出現出一派絕後絢爛的現象。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普通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細長的覺得。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開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隋唐女子好裝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嚴懲,穿時裸露上胸。

在這段時期內,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

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


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


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兩宋時期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褙子是一種衣身下沿至足,袖子加長,腋下開衩,即衣服前後片的側縫不縫合的衣服,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元朝時期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朝時期


貴族婦女服飾都有具體規定,從皇后、皇妃到命婦(嬪妃、受封的貴婦 )皆有冠服。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后妃在參與祭奠等嚴重儀式時運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同穿著。而明代日常女子服裝以衫、裙、襖、褙子、比甲為主。褙子較流行,直領、對襟、小袖為平民之服。

清 · 旗裝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

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


旗裝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襉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繡等為飾。


清代以來,坎肩極為流行。罩穿在氅衣、襯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裝。旗人婦女在坎肩和褂襴的款式及色彩上非常講究力求能夠與穿在裡面的旗袍和諧、媲配。


褙子, 衣上流雲,袖間清風。 適合三五出行,日常穿著,雅致而輕靈,隨意而自由。


民國 · 短襖套裙

民國這段時間,其服飾特點女性主要為襖裙,衣服和裙子是分開的,衣服寬袖,斜襟。



高而聳立的領子帶有著清末時期的餘味,衣袖寬闊但是可以顯出纖細的手腕。斜襟的設計更是凸顯了中國古代的服飾特色。


那時的女生校服,淺藍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紗襪、圓口布鞋,都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


民國 · 旗袍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歷史轉型期。

在許多關於老上海風情的文字裡,總能看到木地板、老藤椅、即使在盛夏也穿得一絲不苟的長旗袍和尼龍絲襪。


中期的旗袍顯其女性自由獨立的個性,腰部逐步收緊顯出女性整個身體胸、腰、臀的自然曲線美。

縱觀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各朝各時期中國古人審美意識對服裝的影響,服裝從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體,經過歲月的流逝與歷史的演變,從等級制度的代言人,到後來標榜個性的象徵物,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歲月。

了解傳統服飾文化,也是從一個側面了解我國的歷史,了解我國的發展,了解世界的脈搏。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子服飾圖鑑
    春節前國博推磅新展「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展廳前的隊伍每日從開館排到下午,國博裡也因此多了很多身穿漢服的觀眾。這樣的場景,在我記憶中是第一次,漢服威武👍在門口排了半小時的隊,我才得以一睹這個明星展的風採。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現如今,各種古風服飾也在慢慢形成潮流,相信大家也經常看到很多女生都穿著漢服等古風附屬出現在大街上。大家知道服飾是怎麼出現的嗎?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時期。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像顏色,樣式等等。在暢銷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裡也介紹了很多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徵。一個民族的服飾史,也同樣是民族的文化歷史變遷的證明。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
    (明貴族女子服飾,上穿孔府舊藏的暗綠紗織金雲肩翔鳳短衫,下穿蔥綠地妝花紗蟒裙,圖片@《中國服飾通史》牆書)劉永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軍戎服飾、車輿馬具復原研究,以手繪的方式復原中國古代服飾,再現古代社會各階層的服飾特徵。
  • 衛生巾的演變史:古代的女人可太苦了!
    古代的女人來了姨媽該怎麼辦呢?一直到1975年,福建發現的一處貴族墓出現了重要物證。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此墓的主人是趙匡胤第11世孫的媳婦黃晟,在她去世當天正處於月經期,所以她的陪葬品中有大量的「月經帶」。這一發現我們可以推測出從古至今衛生巾的演變史。
  • 看唐代女子服飾思古代服飾鼎峰繁榮
    由隋入唐,我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婦女服飾是我國服裝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這種上衣下裙的服飾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襦裙上的褶皺較多,形成了百褶裙的款式。唐代婦女在穿著襦裙時,為了突出身材的修長,常將裙腰束到胸部或是腋部,上面僅穿抹胸,外披紗羅衫,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這是我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看出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
  • 古代女子舉行成人禮,服飾的深層含義,你了解多少?
    中國古代的成人禮:男子行冠禮(一般二十歲),女子行笄禮(一般十五歲)。在古代時期,男子滿20歲時行加冠禮,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認,可以娶妻生子了。而女子則在滿15歲後就行笄禮,及笄之後便可以嫁人了。而古代女子在舉行成人禮時,三次加笄的服飾,更是蘊含了不同的深意。最初服飾:採衣採衣其實就是未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女子穿著普通的衣服款式,梳雙鬟髻,通常採衣的色澤比較純麗,象徵著小女孩最初天真爛漫的模樣。第一步:初加梳頭加笄,然後回房更換與發笄相匹配的素衣襦裙。初加時選擇色淺而素雅的襦裙,象徵著豆蔻少女的純真。
  • 中國古代服飾(一)
    古代服飾商代服裝  中國古代的殷商時期開始有了文字,那時的文字絕大多數是象形字,甚至是圖畫。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見到衣、履、黃裳、帶、袂等反映服飾著裝的字樣。說明服裝與服飾體系正進一步完善。  衣、裳、冠、履、帽、襪等服飾形制的不斷出現,表明人們對服裝的理解也日益提高,逐漸從單純的實用功能,向裝飾點綴方向發展,從而使古代服飾趨向完整和統一。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原始社會服飾夏、商、周夏:出現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商:服飾的基本形式為上衣下裳,右衽交領,呈現出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特點。春秋戰國時期服飾秦漢秦:冕服和深衣;秦代服制,服色尚黑。出現最完整的官服制,講究戴冠。民間深衣流行,女子服飾以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為主。
  • 古代女子喜歡穿裙子,難道不怕弄髒嗎?其實大家陷入了一個誤區
    再比如古代影視劇中,皇帝迎娶皇后時,皇后也會穿著一身華麗的長裙禮服緩緩地走向大殿,那氣派,那陣仗,讓多少電視前的少女們心潮澎湃。不過理性的男士們則會產生一些疑問,影視劇中的古代女子都喜歡穿著飄逸的長裙,那麼在基礎設施落後的古代,地面很髒,有的甚至是泥土地,如果長裙拖在地上不是弄的很髒嗎?
  •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讓中國美給你看」
    而視覺背後,還有些更為深刻的密碼:桑蠶化絲織錦繡的演變印證了中華先民的勤勞智慧;絲線裝扮的萬象世間承載著匠人們推陳出新的創造力;古代織機製造業直至近現代化纖工業的建立與完善,讓人們從「穿得上」到「穿得好」,則烙印著中華民族始終不渝的民本情懷。探討中華美學,更兼談背後的精神符碼,這是央視《衣尚中國》正在做的事。
  • 中國古代女子髮型大盤點
    古代女子都是什麼髮型?古風女孩必看!你或許不需要,但是你身邊喜愛古風的朋友一定會需要。當她們穿上美美噠的漢服時,如果不能夠搭配同款的髮型,那就真的很尷尬了,總讓人覺得少些什麼。就好像在看電影的時候少了可樂和爆米花一樣,也是美中不足的。
  • 漢服就是漢朝服飾嗎?淺析漢朝女子服飾的樣式和特點
    但是漢朝同時的獨尊儒術的思想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思想的開端,使得在繼漢朝之後的朝代都在儒學思想中誕生和衰亡。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漸漸開始想要復興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能頻繁地在網上聽到各種各樣的古風音樂以及與其相對應的舞蹈,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方式逐漸變得豐富了起來。就拿當下比較熱門的漢服來說,在城市的街頭公園和各種旅遊景點中都能看到有身穿漢服的女子。
  • 中國女子姓名演變史 冠夫姓非唯一主流方式
    近年來,中國離婚率不斷上升,而在離婚夫妻當中,70%是由女性提出來。因此,許多人認為應當延續以前社會的傳統——女子冠夫姓,這樣離婚率就會降低。在男女平等的時代,此言論一出,這樣的「延續傳統」,是為女性增加枷鎖,必然會引起社會輿論。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冠夫姓是否就是「延續中國傳統」了。
  • 中國古代軍戎服飾的誕生
    隨著服飾的誕生,戰爭的頻繁。於是有了用於保護戰士身體的鎧甲。鎧甲既用來保護身體,也有視覺上的威懾作用。良好的鎧甲,盔甲,可以提高戰鬥力,而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拙著《黃沙百戰穿金甲——古代軍戎服飾》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對於中國古代戎裝(鎧甲、軍服)進行了梳理,我們就從頭開始,來了解古代軍戎服飾。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區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各類漢服秀更是屢見報端。
  • 北京服裝學院完成中國古代人物塑像與服飾復原
    2021年2月6日,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正式開展,其中15尊古代人物超寫實雕塑及服飾由北京服裝學院團隊復原製作,完整再現了中國古代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
  • 中國的古代文化之服飾禮儀
    傳統中國是所謂的「禮儀之國」,凡事都講究是否合乎禮儀,就連穿衣戴帽也不例外。我們知道,服飾本來是用來禦寒保暖和蔽體遮羞,但在禮樂制度下,服飾卻成了「禮」的載體,是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誌。各階層的成員,在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不可隨便逾越。這就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服飾禮儀。我們首先從質地談起。
  • 「魏晉玄學」和「程朱理學」兩方面,對古代服飾的影響
    作為一個時代審美意識、審美情趣的投影,一定時期的服飾文化總是能反映這個時代的社會、文化、藝術 的精神面貌。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上面,服飾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意識形態決定了人們不同的審美心理,也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服飾文化心態。
  • 新概念回顧 | 古代服飾斷想,作者:趙天寧
    本來一張淡淡的清秀的臉,經過釵環粉飾的調理,便盡態極妍,或冷豔,或嬌嫩,或出挑,或奢華……都說「江南女子好顏色」,我想除了她們身材嬌俏面容清秀,大部分是憑藉這些華裳,釵環,胭脂,水粉打造出來的。然而這只是我憑空臆想的畫面罷了。歷史上的中國古代服飾,便是另一番景象,這裡存在著比我想像中的更為精緻奢華的畫面,亦存在著讓歷史為之汗顏的遺憾和令人憤懣的缺陷。
  • 至尊至貴至美:中國古代女子鳳冠霞帔的由來與演變
    很多人誤以為「鳳冠霞帔」就是中國古代女子的嫁衣,以為古代女子出嫁時,會頭戴鳳冠,身穿霞帔,腳踏紅繡鞋,滿身喜慶,以最美的姿態來迎接人生的重要時刻。其實不然,恭喜你被古裝劇誤導了。事實上在古代,「鳳冠霞帔」是從隋唐,唐代至清代結束的古代貴族女子在儀典時和婚嫁時,所穿著的命婦裝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