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從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幾千年間,中華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自己博大精深的獨特的完備的服裝體系,其中又以女子服飾也最為多變。
春秋戰國 · 深衣袍服
從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服制開始建立,對以後各個歷史朝代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是裙,而不是褲。春秋戰國時期的女子服飾以深衣為主。
深衣是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上衣和下裳連屬在一起,上衣下裳分開來裁併在腰節處縫和為一體,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且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然後用腰帶系扎,其襟裾隨身體纏繞稱為曲裾,所以這種深衣叫做曲裾式深衣。
曲裾深衣,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秦漢時期·褒衣廣袖
秦漢女子以深衣為尚,只是衣襟纏繞層數增加,衣擺寬度增加,穿此種深衣,腰身要裹得很緊,用帶子束住。
深衣以後出現了一種上下連裁的服裝—袍,到漢代袍服可以穿在外面,演變成一種寬袖外衣。漢代婦女還喜歡穿襦(一種短衣,常與長裙配穿)裙,上襦下裙,上孺較短僅到腰際,裙較長。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
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採。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南北朝 · 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女子服飾大體上還是承襲秦漢舊制,以襦、衫、裙為主,也以大袖衫為尚,流行上襦對襟(開衫),裙一般是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長。
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這便是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隋唐 · 慣束羅衫半露胸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一致,由戰亂而波動,經濟文明昌盛,服飾的開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出現出一派絕後絢爛的現象。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普通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細長的覺得。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開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隋唐女子好裝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嚴懲,穿時裸露上胸。
在這段時期內,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
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
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
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兩宋時期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褙子是一種衣身下沿至足,袖子加長,腋下開衩,即衣服前後片的側縫不縫合的衣服,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元朝時期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朝時期
貴族婦女服飾都有具體規定,從皇后、皇妃到命婦(嬪妃、受封的貴婦 )皆有冠服。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后妃在參與祭奠等嚴重儀式時運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同穿著。而明代日常女子服裝以衫、裙、襖、褙子、比甲為主。褙子較流行,直領、對襟、小袖為平民之服。
清 · 旗裝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
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
旗裝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襉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繡等為飾。
清代以來,坎肩極為流行。罩穿在氅衣、襯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裝。旗人婦女在坎肩和褂襴的款式及色彩上非常講究力求能夠與穿在裡面的旗袍和諧、媲配。
褙子, 衣上流雲,袖間清風。 適合三五出行,日常穿著,雅致而輕靈,隨意而自由。
民國 · 短襖套裙
民國這段時間,其服飾特點女性主要為襖裙,衣服和裙子是分開的,衣服寬袖,斜襟。
高而聳立的領子帶有著清末時期的餘味,衣袖寬闊但是可以顯出纖細的手腕。斜襟的設計更是凸顯了中國古代的服飾特色。
那時的女生校服,淺藍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紗襪、圓口布鞋,都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
民國 · 旗袍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歷史轉型期。
在許多關於老上海風情的文字裡,總能看到木地板、老藤椅、即使在盛夏也穿得一絲不苟的長旗袍和尼龍絲襪。
中期的旗袍顯其女性自由獨立的個性,腰部逐步收緊顯出女性整個身體胸、腰、臀的自然曲線美。
縱觀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各朝各時期中國古人審美意識對服裝的影響,服裝從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體,經過歲月的流逝與歷史的演變,從等級制度的代言人,到後來標榜個性的象徵物,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歲月。
了解傳統服飾文化,也是從一個側面了解我國的歷史,了解我國的發展,了解世界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