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聞博】
狗血的言情劇我們看過無數,早前有馬錦濤咆哮和瓊瑤阿姨「你才卑鄙你才無恥你才無理取鬧!」,今天……今天的現實更精彩——
英國和歐盟的離婚鬧劇持續了四年多,依舊沒達成財產分割協議,眼看著雙方就差把房子點了:如果明年一月一日前沒達成協議,將進入無協議脫歐,也就是所謂硬脫歐。
脫歐談判的現狀、爭議和時間期限
首先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英國自從2016年脫歐公投開始的整個脫歐進程。大致上可以將這個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脫歐第一階段(2017.6.19-2020.1.31談判):這階段可以看作是雙方的離婚協議,離婚協議達成了分手費的約定。雙方就未來關係達成談判,但尚未就經貿安排進行談判。
脫歐第二階段(2020.1.31-2020.12.31過渡期):英歐貿易協定談判,英國已不再是歐盟成員國、雙方已經正式開始分居,但是仍處於過渡期內,可能還在分享部分財產。
脫歐第三階段(自2021年1月1日起,英國不再適用歐盟的法律):此階段的關鍵是財產分割,或者說是貿易上的切割,取決於雙方是否能按時達成貿易協定。
在第二階段的英歐貿易協定談判中,英國不惜搬出《內部市場法案》作為與歐盟談判的籌碼,其中允許英國官員在無法與歐盟達成貿易協定後有權修改或廢止與貨物運輸有關的規則,違反了《脫歐協議》中的《北愛爾蘭議定書》。
《北愛爾蘭議定書》背後其實是長期以來的北愛爾蘭問題,算是英帝國時期遠近有名的攪屎棍給愛爾蘭也是給自己挖的一個好坑。經歷過和愛爾蘭共和軍的長期衝突以後,北愛歸屬問題以開放北愛邊界得以暫時告一段落。但是脫歐又讓這個問題重新浮出水面。
《北愛爾蘭議定書》約定無論英國與歐盟是否能順利達成貿易協定,北愛爾蘭都將與在關稅、政府補貼等方面與歐盟保持相同的標準,以防止在愛爾蘭與北愛爾蘭之間出現硬邊界的問題。
挑戰邊界現狀就要冒著北愛重新動蕩的危險,不論哪屆英國政府也沒有這個膽量顛覆北愛目前的平衡態勢,因此雙方目前已就北愛爾蘭問題達成妥協,英國宣布將廢止《內部市場法案》中有違《北愛爾蘭議定書》的內容,繼續遵守《北愛爾蘭議定書》下的義務。
漁業問題是保守黨目前不願鬆口的一道菜。(圖/金融時報)
目前雙方的爭議點主要在漁業和公平競爭環境兩個方面。
漁業在英方涉及的人員和國內生產總值份額方面並不大。英國漁民約為1.2萬人,年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0.1%,但英國漁民是堅定的「脫歐」者。
英國沿海漁業資源豐富,長期以來,英國海域的捕撈配額大部分給了歐盟國家。漁業權是英國收回主權的標誌,英國勢必會收回200海裡專屬經濟區水域的控制權,然後以主人的身份決定誰可以進入該海域、可以捕何種魚及捕撈量等。
對歐盟而言,漁業主要涉及德、法、比、荷、丹、西、愛和瑞典等大西洋沿岸國家16.5萬名漁民。歐盟希望不改變「歐盟共同漁業政策」,即共同確定年捕撈魚類的種類和數量,保證成員國漁民可以互相進入領海漁區。
雙方談判的爭點主要在於英國給予歐盟捕魚權份額的削減比例。這方面的經濟影響其實對於英國來說很有限,但是對於目前打保守牌的詹森內閣來說是不能鬆口的面子問題。
歐盟和英國另一大爭議的議題是公平競爭環境。公平競爭環境是指一套共同的規則和標準,這些規則和標準可以阻止一國企業獲得相對於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優勢,它是歐盟單一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國方面既希望能繼續留在歐盟內部市場享受零關稅的優惠,又能夠獨立自主地制定本國的貿易政策體系。歐盟當然不能讓英國這麼佔便宜,因此歐盟的態度就是,你要享受我們的內部市場,就要保障英國在產品標準、環境保護標準、勞工保護和政府補貼政策等方面與歐盟保持相當的水平,否則免談。
英歐雙方在12月13日決定,繼續進行貿易談判,雙方將作出額外的努力,探索能否在最後階段達成協議。在最後兩周時間,雙方不僅要解決兩大重要議題,還需要預留時間交由英國議會以及歐盟議會進行表決。
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表示,如果英國和歐盟不能達成脫歐貿易協定,那英國將是最大的輸家。去年,歐盟對英國的出口佔英國進口總額的51%,英國對歐盟的出口則佔英國出口總額的43%。如果英歐未能按時達成貿易協定或者未有過渡性安排,那對英國的經濟會造成衝擊。
2021年元旦起,如果硬脫歐成為現實,會發生什麼?
若未達成協議,雙方貿易2021年起將回到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重新實施邊檢和關稅等安排。
雙方都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
歐盟在12月10日發布了在無協議下與英國建立未來夥伴關係的緊急措施(Communication on Targeted contingency measures in the absence of an agreement with the UK on a future partnership)。
在貿易方面,由於英國和歐盟都是世貿組織成員國,至少可以依照世貿組織規則來執行。但在通航、陸路交通和漁業方面,由於缺乏雙邊或國際性條約,因此歐盟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1.在未來六個月時間內,英國航班可過境歐盟領空以及可以繼續照常與歐盟國家之間通航; 2.在未來六個月時間內,英國與歐盟之間陸路運輸和公共運輸服務維持現狀; 3.在未來一年時間內,英國與歐盟的捕魚船將繼續進入對方水域進行打撈活動; 4.此外,50億歐元的分手費無論協議是否達成,英國都要支付。
但這只是歐盟單方面的行動,英國方面是否給予對等的臨時安排是個未知數。
另一方面,英國海軍已經準備就緒,隨時準備在英歐無法達成貿易協定的情況下派炮艦保護漁場。目前,四艘皇家海軍巡邏艇已隨時待命,在英國海域巡邏,以在雙方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對歐盟漁船進行查驗。
據悉,英國政府已斥資40億英鎊,以採取措施控制「無協議脫歐」給各行各業帶來的混亂。英國政府還僱傭了900多名邊防官員,預計還會設置20多個熱線電話,為企業提供諮詢服務。
此外,英國政府與4家輪渡貨運企業籤署協議,每周安排3000輛貨車向英國運輸食品和藥品。衛生部多名官員先前告訴藥品和醫療器械供應商,需要在英國安全地點儲存可供6周的醫用物資。
屆時每天等待通過海峽隧道的貨車將排起長龍(圖/Press Association)
一旦年底未能達成貿易協定,英國勢必會驅趕歐盟其他國家的漁船,造成歐盟其他國漁民失去維持生計的工作。
另一邊,由於英國嚴重依賴歐盟在汽車、醫藥和食品產業的供應鏈,一旦重新開啟邊境檢查和關稅徵收,英國境內會發生物價上漲和貨物短缺。據估無協議脫歐後,英國的食品價格將上漲4%,奶製品上漲35%。
同時,邊境的重新開啟也將對邊境運輸造成重大的混亂。以英國和法國的邊境城市多佛為例,一旦恢復邊境,當天就將有7000輛卡車滯留在多佛,等待將近2天之久才能入境法國,60%的貨車將因未獲取必要的許可文件而無法進入。
總體上來看,根據英國政府自己的估計,脫歐在未來15年會給英國GDP造成5%的損失,但是無協議脫歐預計會把這個數字放大到8%,而僅僅在明年,無協議脫歐就會導致英國GDP降低2%。
英國和歐洲未來可能採取的政策以及中國的機會
以目前的形勢和英國政治整體右轉的大趨勢來看,即使英歐在短期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英國和歐盟之間的經貿活動也將遇到一定程度的阻礙。
既然英國要奪回制定經濟政策和進出口關稅的主導權,那過去作為歐盟成員而享有的歐盟內部市場資本與商品自由流通的便利措施必將不復存在。所以英國勢必需要尋找新的貿易夥伴來彌補脫歐帶來的不利影響。
眼下英國正在加速與世界各國籤訂貿易協定,試圖用這些貿易協議來對衝脫歐的不利影響。截至今年,英國已與包括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在內的57個國家籤署了28項協定。
儘管在脫歐背景下英國和美國的盟友關係不斷加強,以及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中英關係存在著不確定性,但是隨著拜登上臺,英國應該會尋求加大與中國的貿易合作。
然而不斷保守化的英國政府在政治上又選擇了不斷幹涉香港事務的錯誤政策,人為地設置了中英繼續深化經貿合作的政治障礙。同時由於脫歐,英國在歐洲範圍內的金融和經貿中心的地位也會在未來處於下降的大趨勢,自從2010年開始的中英「蜜月期」看來要告一段落了。
如果中英之間的貿易聯繫不能更進一步,英國除了加強和傳統盟友「五眼聯盟」的聯繫之外,勢必會進一步拉攏和印度以及日韓的政治經貿聯繫。
今年十月底,英國和日本剛剛籤署了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和韓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去年就已經籤署了。雖然英國和印度目前還未籤署任何自由貿易協定,但是雙方正在積極推進相關談判。
當前英國和印度的貿易總額只有240億英鎊,對比中英之間的約800億英鎊的規模來說還差很遠,但是考慮到印度的市場規模以及英國和印度歷史上的特殊關係,雙方在未來經貿上的增長空間值得想像。
但是,這些舉措短期內仍然難以消除脫歐在英國貿易上的不利影響,畢竟與歐盟的貿易額佔到英國進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英國與其他國家開展的自貿協定短期內難以彌補與歐盟的貿易衰退。
此外英國目前的強項——服務貿易,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過去作為歐洲內部市場一員的地位之上的,特別是英國引以為豪的倫敦金融服務業,一直仰賴於歐盟成員國的身份,坐北朝南,從倫敦給全歐洲各國的客戶提供各類金融服務。
無論軟硬脫歐,對英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必將構成實質性打擊,倫敦的金融從業者將很有可能先申請工作許可,才能給他們在歐洲大陸的客戶提供服務,而漫長的申請周期對於爭分奪秒的金融世界來說可能是致命的(親身經歷)。
愛爾蘭作為以低稅率吸引國際公司註冊並且同樣以英語為母語的歐盟成員國,必將和另一個歐洲金融中心法蘭克福一起挑戰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甚至遠在亞洲的新加坡和香港也想分一杯羹。
總體來說,英國脫歐是近年來歐美政治民粹化、右翼化、去全球化思潮的產物。當遇到現實困境,右翼思潮總是向後看,不由自主地緬懷過去的榮光來安慰自己,英國也是如此。雖然英帝國自二戰以後就土崩瓦解了,但是長期以來英國上下普遍有懷念英帝國時期的思潮,他們從來沒有認清自己的國力伴隨著實體經濟的萎縮,已經被削弱到不可恢復的境地。
上個月英國政府還傳出消息,有計劃派遣新航母「伊莉莎白女王號」去亞太地區,甚至可能長期部署。而他們似乎忘了,該艘航母至今都因為缺乏艦載機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戰鬥力,短期內唯有問美國借F35機隊來解決有艦無機的問題。
雪上加霜的是,上個月「伊莉莎白號」航母的姐妹艦「威爾斯親王號」又傳出嚴重漏水事故,明年五月前都得待在港口裡。就這種裝備狀態,英國海軍還老想著往遠東跑……
當前中英貿易總額只佔中國外貿的極小比例,例如最近成為熱點的中澳貿易量都幾乎達到了中英貿易額的兩倍。英國對於中國的外交來說,其重要性也在日益降低。不論英國使出何等解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都將微乎其微。
回過頭再看歐盟和中歐關係,英國作為歐洲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也需要加強與其他貿易夥伴的關係。美國是歐盟的傳統盟友,但是自從川普上臺以來,美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一直咄咄逼人,雖然拜登的當選給未來美國的政策轉向帶來一絲希望,但是右翼保守勢力依然強大,歐盟自然不會把希望都寄托在美國身上。
英國也是歐盟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國(圖/維基百科)
而地球另一端,今年亞太區終於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加上該區域已有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以及亞太地區在應對疫情方面卓有成效的表現和經濟上強勁的增長潛力,任何明智的歐盟領導人都會全力爭取和亞太地區加強貿易聯繫。而這個地區繞不過去的主導力量顯然是中國。據報導,中歐有望在年底前達成投資協議,考慮到RCEP已經籤署,歐盟顯然有加快與中國達成協議的動因。
中歐貿易在疫情面前依舊堅挺(圖/2020年11月歐盟統計局新聞公報)
根據歐盟自己的統計,截至今年九月,中國是歐盟唯一一個仍然能保持正增長的貿易夥伴,而且中國也在今年成功超越美國,成為了歐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只要歐盟領導人裡不出現幾個歐版川普,傻子都能看出來和中國深化經貿關係才是正確的道路。
而且從地緣政治上來講,中國和歐洲在安全上沒有實質性的衝突。遙遠的距離決定了雙方更需要合作而不是對抗。
一言以蔽之,經濟上的互惠互利是實實在在的雙贏,而政治上的唯意識形態衝突只能挑起無意義的爭端。